摘要:隨着6月份義烏垃圾焚燒提升改造項目建設任務的全面完成,義烏市垃圾焚燒日處理能力達到3000噸,義烏開始進入生活垃圾“零填埋”焚燒資源化處置的環保模式,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塔山垃圾填埋場的“壓力”。據瞭解,垃圾焚燒廠日處理能力達3000噸,目前每天運到焚燒廠的垃圾已經接近3000噸。

義烏:推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刻不容緩

資料圖

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城鄉垃圾數量逐年增加。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義烏日產垃圾達2800多噸。

數量龐大的垃圾是怎樣產生的,由哪些東西組成,又是通過什麼方式收集,最終怎麼處理?在這個過程中,又存在哪些問題?從7月中旬開始,義烏全媒體記者和部分改革體驗官一起,通過實地走訪,對義烏市城鎮生活垃圾進行全鏈條調查。

7月18日,改革體驗官一行來到塔山生活垃圾填埋場。相關資料顯示,2010年投入使用的該填埋場,佔地384畝,設計庫容230萬立方米,是義烏市目前唯一一座垃圾填埋場。整個場地位於兩座山之間的山坳裏,目前這個山坳已基本被填平。

垃圾填埋場庫容告急

“如果按照每日垃圾量2800噸計算,全部運到填埋場的話,大約能堅持不到半年時間。”據塔山生活垃圾填埋場場長吳劍峯介紹,當初在規劃建設時,預計這個填埋場可使用15年,可近些年急劇增長的垃圾量不斷壓縮着填埋場的使用壽命。

相關數據顯示,從2014年起,該填埋場日均垃圾填埋量增幅明顯。其中,2014年日均量達353噸,2015年560噸,2016年1040噸,2017年1296噸,到了2018年則達到了1460噸。“2018年1月我剛來填埋場工作時,二階段庫區仍是平地,現在這裏已成了25米高的垃圾山。”對於垃圾量的迅猛增長,填埋場技術員楊冬平有着直觀感受。

隨着6月份義烏垃圾焚燒提升改造項目建設任務的全面完成,義烏市垃圾焚燒日處理能力達到3000噸,義烏開始進入生活垃圾“零填埋”焚燒資源化處置的環保模式,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塔山垃圾填埋場的“壓力”。

據悉,目前塔山生活垃圾填埋場作爲備用填埋場,主要接受焚燒廠的飛灰填埋。吳劍峯表示,隨着垃圾分類的全面推開,焚燒垃圾量會逐步減少,屆時會考慮將填埋場垃圾挖出運往焚燒廠。眼下,整個垃圾填埋場都已用HTP膜覆蓋,垃圾發酵產生的沼氣也被收集用於發電,滲濾液也全部經過處理後達標排放。

垃圾焚燒接近滿負荷

位於赤岸的義烏市垃圾焚燒發電廠,是浙中地區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各項排放主要指標優於歐盟標準的一個全新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從航拍畫面可以看到,整個廠區並未完全建好,處在試運營狀態,配套設施、外立面等仍在緊張施工中。

每天,都有數百輛垃圾車將全市各地的生活垃圾運到這裏。這些生活垃圾沒有經過分類處理,腐爛水果、蔬菜、金屬罐和玻璃瓶等物品混雜。由於垃圾中水分較多,需要在儲存坑內發酵5- 7天,再由兩個抓載達10噸的鐵爪抓起,投入焚燒爐內。

“有些垃圾是不可以燒的,按道理要分類,但做不到也沒有辦法,只能燒,像玻璃瓶都燒爛掉,而金屬就燒剩下來。”在現場工作人員指引下,我們通過控制中心的監控屏幕清楚地看到鍋爐內的燃燒狀況。而一旁的電腦系統中,則顯示着鍋爐內垃圾焚燒時的各項數據。技術員吳迪說,從目前鍋爐的運行情況看,焚燒的垃圾比較雜,影響焚燒效率,也降低了熱值。

事實上,垃圾焚燒發電廠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並不是燃燒熱值低,而是處理能力的問題。據瞭解,垃圾焚燒廠日處理能力達3000噸,目前每天運到焚燒廠的垃圾已經接近3000噸。全面開展垃圾分類迫在眉睫。

再生資源公司喫不飽

按照目前的垃圾增長速度,再不實行垃圾分類、從源頭減量,垃圾將無處可去。那麼,分類後哪些屬於可回收物?回收後又去往何處,並如何分解、消化?帶着諸多疑問,體驗官來到從事再生資源回收的浙江智逸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在公司負責人傅小軍的陪同下,改革體驗官一行走進位於蘇溪鎮的再生資源分揀中心。據介紹,這個分揀中心自今年1月份投入使用後,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可回收物運到這裏,既有廢金屬、廢紙箱、廢塑料等常見垃圾,也有碎布條、舊傢俱、碎玻璃等垃圾。“有利用價值的可回收物,我們就想辦法進行細分類收集處理,然後下游企業重新去再生利用。”傅小軍說。

從現場來看,回收的垃圾運到分揀中心後,工作人員還要對其進行細分,再進行專業化再生處理後才能打包運往下游企業。像紙箱類,會根據質量分成四個等級。看起來很單一的塑料,其實裏面有很多品種,比如一個可樂瓶,瓶蓋、商標和瓶身的原料都不一樣。

“總體來說,還是處於喫不飽的狀態。目前每個網點都在做前端可回收物的宣傳,相信隨着垃圾源頭分類工作的推進,後續肯定會比較理想的。”傅小軍說,對再生資源回收企業而言,回收的數量越大,運營成本就越低。今年1月到6月,刨除工業垃圾,他們公司處理的可回收物僅1.05萬噸,而正常情況下,企業處理能力可達2萬噸。

(原標題《一邊“撐不下” 一邊“喫不飽” 【改革體驗】推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刻不容緩 ——— 關注義烏城鎮生活垃圾分類(上)》,原作者改革體驗官 王 超 全媒體記者 吳劍平 林曉燕。編輯樓菲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