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3.好中醫要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深切領會陰陽義理,五行八卦,建立大系統觀,能用易經做眼,建立取類比象思維,在此基礎上能夠深入《內經》,解其旨趣。"\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5d2f4af32c244e5b615f32260aeb79d\" img_width=\"800\" img_height=\"449\" alt=\"古法鍼灸得效原因及其資糧探討\"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本文是從學生讀吳見非老師寫的《我與中醫的淵源》諸多讀後感中挑選幾篇,老師要求學生回答的三個問題是:\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爲何兩位中醫師扎同樣的穴位治同一個人,一個一次就好,一個一點效果也沒有。

"\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5d2f4af32c244e5b615f32260aeb79d\" img_width=\"800\" img_height=\"449\" alt=\"古法鍼灸得效原因及其資糧探討\"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本文是從學生讀吳見非老師寫的《我與中醫的淵源》諸多讀後感中挑選幾篇,老師要求學生回答的三個問題是:\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爲何兩位中醫師扎同樣的穴位治同一個人,一個一次就好,一個一點效果也沒有?\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2、怎樣才能算是會扎針?\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3、成爲好中醫應具備哪些素質?\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每篇讀後感附有吳見非老師點評、交流,在此與大家分享。\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吳見非開篇發言:\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最近看內經連破數卷,得隴望蜀,我對鄭徐兩位老師說,下半年講內經,只要是學完十講及古法鍼灸的,再認真學內經,不論理解深淺,悉爲大師。\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以下圍棋爲喻,段祺瑞養了一羣國手,日本隨便一個業餘棋手都秒殺了。後來吳清源反超日本所有九段。聶衛平擂臺勝利,以爲棋聖,我雖初學,一看他們連最基本的死活和官子都是不完全過關的,可是沒資格說話。直到阿爾法狗出現打回原形。阿爾法元出來又秒殺阿爾法狗。\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中醫也如此。要學就學根本透徹的,上來就得是阿爾法元。因爲中醫面對疾病,疾病不會幫人造假,必須真實能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也是業餘過來的,現在還是和初學者沒多大差別。我明白我們的現狀是被一些小毛病都折磨得不行,更不敢想象搖身一變反過來摧毀萬病。\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這樣的神話傳奇即將成爲現實。不是我有這樣的大能,是經典有,就擺在那。很簡單的道理,你們看惡魔厲不厲害,可是爲什麼不敢光天化日害人呢?因爲有大神力的楞嚴咒等在,只是我們不知而已。\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十講是基礎,沒有十講難以契入內經,再聰明也不行。不僅今人不行,前人如張景嶽等也不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醫學最後會很簡易,但簡易必須從精深處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在十講的基礎上,花了接近兩年時間才得以契入內經,總算在一個頻道上了,都不敢離失,怕回不來再不能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大家不要因爲中醫精深就怕自己不是那個料,其實醫道論篇,可以爲寶,以教衆庶,亦不疑殆。也就是普通人都能行。本來就沒有什麼精英,都是大衆,大衆其實差別不大,除非已是聖賢。因此大可不必妄自菲薄。\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以前一直說我就是個領路的,不堪稱師。現在權受師名,因爲自知已可領到彼岸。我不樂治病,將來大家都應遠超過我,亦超張仲景孫思邈以下諸醫。\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日出而燭火滅,不需再到處求索,一門直入內經即刻成就。\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古法鍼灸也須趕緊學會,瞬間即超當今鍼灸大師。以此資糧,學內經即學即用即得。\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以前註解的部分內經文章還有很多問題,也都是仿效前人望文解義,未透徹確知。\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就說這麼多吧。所言不虛。即便以中醫入門十講做標準,夠得上入門的中醫師也很少見。這真的是入門而已。入門纔看得見珍寶滿堂。\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1 讀《我與中醫的淵源》有感 作者:姚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再次讀了吳先生的《我與中醫的淵源》,心中還是激起了朵朵漣漪與感嘆。十多年前讀大學時就萌生了學習中醫的興趣,那時只是一種朦朧的嚮往。買了本《黃帝內經》,一看到生澀難懂的古文,頭就大了,讀不下去就束之高閣了。後來聽人說,“秀才學醫,籠中捉雞”。我就想,我都是研究生了,應該比古代的秀才文化更高了吧?那我學起來應該不難吧?於是我又零零散散地作爲業餘愛好堅持學了下來。結果自己就成了箇中醫粉,貌似知道一點中醫知識,碰到具體情況卻是一點用也沒有,幫不了自己也幫不了家人。幾年前,偶然的機會接觸了國學,接觸了《道德經》《大學》《中庸》等經典,不覺間愛上了經典,愛上了古聖先賢,心中從此對文化多了份敬意,也多了份理解。才知道自己離古代的秀才真的差了十萬八千里,回想自己苦學了二十年(指現代體制教育),愣是沒學到真正的學問,很是感嘆和惋惜。吳先生傳統文化根基深厚,轉向學醫,如探囊取物般輕鬆,讓人真是感嘆!也讓人更加信服學文化就是學醫。\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中醫不僅有術,更是道。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並且要求能用一種傳統文化的思維,一以貫通之天文、地理和人事的繁雜現象,直達其本質,洞然於胸。吳先生稱其父親吳老都沒入門,可能就是基於背後這種用傳統文化思維模式模擬天地萬物,通曉於陰陽,從而一通百通,達到大明的境界來說的。這種要求甚高,自己也無深厚的文化功底,就不談了。然,雖不能往矣,心嚮往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吳先生記載的爲母親治病和治療紅斑狼瘡的案例,讓我很是震驚!治病非同兒戲,搞不好傷人性命,豈可不慎!吳先生之前沒有實戰經驗,僅憑臨時抱佛腳針對病情病機,參研古本,就能一以貫之,心中朗然。一方面說明吳先生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能直參文字般若,得其意旨;另一方面也說明古聖先賢傳下來的陰陽義理、五行八卦是大智慧之學,決不是現代某些人所說的牽強附會之模型總結,而是聖人爲後代能夠通曉宇宙真理,闡幽發微,將至玄之道呈現在世人面前,以世人能夠感知的方式創立的智慧之學,可惜這個也幾乎斷了傳承。非常期待吳先生能夠引領大家,把這個繼承下來,祖國的文化才能一代代傳承下去,人民才能真正地受到古聖先賢的智慧呵護,產生文化認同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吳先生講,良醫的基本要求:一、必須把所有的症狀、病史一以貫之,找到根本病機,不能以一個根本病機推演到所有現象的,就不能說診到病了。自己現在一碰到案例,基本就是茫然無緒,或者碎片化的信息,心中根本就不確切,所以中醫學習上還有很多的路要走。二、必須建立周全的治療之道,這裏有兵法、有道。三、組方必須建立君臣佐使的法則,方子有含勢有神。自己基礎太淺,二三點就不談體會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談一下鍼灸。鍼灸的學習,首先要有中醫的基礎知識,進而再明白經絡、穴位的中醫知識,吳先生講用周易來模擬其性情最能明白其功用,期待着進一步的學習;再者要能找準穴位,並會使用正確的補瀉手法;最後一步精進就是扎針能夠得氣,要找到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得氣感覺,非要在掌握了正確的手法後有一兩年的實踐不可。\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回答問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穴位雖然都選對了,第一個人的手法和得氣與否有問題,所以不能見效;曾祖父手法正確,且能得氣,故一針見效。\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2.選穴正確、懂得正確的手法且手上能找到得氣的感覺,纔算會扎針。\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3.好中醫要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深切領會陰陽義理,五行八卦,建立大系統觀,能用易經做眼,建立取類比象思維,在此基礎上能夠深入《內經》,解其旨趣。下一步就是臨牀診治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吳見非老師點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感謝謬讚,同時恭喜您將不虛過此生!菩薩也是多生累世積累福德智慧。爲學日益,爲道日損,能夠自我折損,就是進於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教授專家總比老百姓要愚蠢得多而不自知。從某種角度而言,除了一些現代科學耳目所及確鑿的知識,當今只要是耳目不能及的涉及人的幾乎都是謬論,都是自欺欺人的。只有聖賢所說的纔是真理,你我都明白了唯以經典爲師。\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2 作者:陶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讀後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易經乃百經之首。入醫道必須要對易經有深刻理解。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簡單一句話就道明瞭,醫學的原理。以地球作太極爲比,以天爲陽地爲陰作陰陽,以春夏秋冬四季季節變化稱爲四象(應該五象纔對,還有一個長夏),詳細說明了,年月日時的氣機升降變化規律,人上有天,下有地,陰陽交感,承受天地靈氣而生,也因天地交感,不遵守陰陽變化的規律而病。所以學好易經方能進入醫學法門,苦於古人惜字如金,就算如今單字與漢語詞典詳解也難以貫通,望老師可以在說內經的同時,以易經原圖原畫帶領大家學習進入中醫的法門。感恩老師大愛。\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回答問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信者信其左,疑者信其右。手法不僅要對穴位正確把握,補瀉看似虛無,就跟經絡一樣說不清道不明,但是存在。\"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2.中醫診病,內治,外治,內外治,理法方藥(針),貴在明理,理明法則明,法明纔會治療有效。中醫講究八綱辨證,四診合參,經絡辨證等...明理纔算會扎針。 \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3.孫思邈大醫精誠,就已經明確說了爲醫者該做的事,做事先做人,醫者眼中患者皆是親人,沒有富貴貧賤之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吳見非老師點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古人不需要援易入醫就可以學醫,因易唯變所適,不可爲典要,容易空花迷眼,如今中醫衰亡之極,不得不借易明醫,以爲解證。看得懂易經的人也纔可能看得懂內經,否則兩者都不得其門而入。以易入醫乃成大醫,我們將是證明者。理雖如此,小心當今標榜易醫者,悉爲騙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3 中醫讀書隨筆隨想 作者 CynthiaTu\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前言:鑑於中醫小白一個,無法具體探討醫術,加之文筆欠妥實在不知道如何落筆開篇,但又實在不想錯過與吳老師的隔空對話,畢竟我是被吳老師的思路吸引過來的,他在書裏還解出了這麼多年一直卡住我的一個關鍵問題。我就以隨筆隨想的格式梳理一下個人一些體會和感受吧,希望吳老師不要嫌棄我的囉嗦,能夠過目一遍,給予一些寶貴意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對於鍼灸,我沒有體驗過被扎或扎人。平時經常用艾灸,想着原理差不多,因爲發現艾灸其實治療效果也是極好的,感覺被一些人玩壞了,除了對症進行穴位配伍之外,艾灸效果跟艾條質量、艾灸手法和施灸者的本源思路指導及當時的心神是否高度專注也有關。艾灸前與患者之間的心理溝通也很關鍵。\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人在心神高度專注時才能夠敏銳捕捉或感知到當時的那個場態,遇上突變也能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本源思路指導也是很重要的,疾病背後的原因是複雜的,身體層面只是一個象的呈現。若缺乏形而上的本源思路指導,視野會受限,容易出現盲人摸象似的診治。\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想着鍼灸也是中醫治療使用工具之一,工具使用者本身的綜合素養差異決定了這個工具在當下的使用效果差異。扎針施治的那一刻其實就是一個人綜合素養的提現(心定神安、本源思路指導、認穴精準、手法熟練、敏銳的感知力、扎針前後的心理溝通等),兩個不同中醫師對同人同穴扎針的效果自然也會不一樣。\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想着能讀到吳老師的文章也是一種福緣。六七年前因一些生活方面的突然變故,讓我在形而上哲學的探索上有了些新的認知和突破,因機緣又遇到一位研究易的象數理的老師,激發了我內心的某種渴望,想要通過研究易的象數理之間的關係來釐清我所認知和領悟的形而上哲學,也是想去了解一下易經到底是什麼。研究並使用了一段時間,發現易經使用之極跟我所認知和領悟到的形而上哲學非常契合,但我不太喜歡將易經用來做預測的工具,感覺沒什麼意思,只會使其更加神祕化,增加神叨成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易經對於任何一個領域都有指導作用,當時不自覺地就想運用在中醫治療上,應該是福緣不夠,中醫基礎資糧也不足,無法串聯銜接,也沒有遇到這方面的老師。(估計當初因爲我內心有很強的傲慢之心,這方面信息被屏蔽了。)於是我選擇了星盤解讀做爲心理心靈層面的解讀工具,但是不自覺地就會通過星盤來研究醫療方面的信息。實際生活中,命運又給我安排了這方面的實踐機會,這幾年我在照顧和處理自己孩子、母親以及我自己身體層面出現的問題時,不知不覺地會使用中醫療法。但也只是跟隨命運的節拍,獨自懶散地摸索着,只有遇上問題纔去臨時找相關信息學習,臨時思考後也會靈光閃現出符合我思路的治療方案,雖然懶散但是每次治療結束後我都會再做進一步總結似的思考,比如這個方法當初爲何生效,一步步剖析,反推其理,每次這種回味式的思考都很有收穫,那個時候沒有想過要在醫術上有任何精進,也沒有想過要給人治病,不知道純粹是某種本能的反應還是強迫症,就是不自覺地想要搞清楚。\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直到突然有一天無意發現了湯潑雪,讀到吳見非老師的文章,其思路直擊我心,雖然本人愚鈍不善言辭,但還是能夠辨認得出吳老師的文字般若。尤其是後來發現文章總提及吳見非老師的《龍圖論醫》,強調最多的一點就是易經中三陰三陽和內經三陰三陽關係,一看見這個我心瞬間亮了,這不就是卡住我多年的那個問題嗎?已幾年不看書的我立即買了這本書(自認爲已無書可看,想想真是淺薄且自大,最近一直在打臉,不斷抱着醫學經典啃),研讀了幾個晚上,尤其是陰陽那一章節反覆看反覆思考,腦子都快燒壞了,有時清醒有時又迷糊了,但心裏非常清楚吳老師講的就是我想要找的東西。\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看了吳老師的《龍圖論醫》後對中醫探究的興致是越來越濃厚,目標也越發清晰起來了。尤其是最近又無意中看了《大食醫》之後,那種蒼生大醫的情懷又直接將我內心的某種東西激活,心胸湧動,中醫學習之路道阻且長,除了精進醫術醫治身體層面的疾病,還要不斷修心養性面對來自人性的自我挑戰。若內心力量薄弱,意志不夠堅定,極其容易自我瓦解或崩潰,我想若能真正領悟並運用“道”去指導“術”去治病醫心,這些困難也終究不是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順便附上前段時間的一小段隨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前段時間關於中醫的話題特別多,而我想說的是現在的中醫只是保留了一個稱呼而已,已經完全失去了其精髓之義。若要探索其真義,必須得往上尋根探源,再從源頭處入手去研究,自然就會脈絡分明,對於後面各大家衍生出來的世間各種旁支派系(涵蓋身心靈)也就能一眼辨認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也都是前人的寶貴實踐經驗呢,雖片面卻不離其道,符合源理的術之應用,只管收進百囊袋,到時以源理爲指導,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即可。\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對於門派之爭,不管是學術派還是實踐應用派或是其他,與其互相貶低,彼此排斥,不如把精力花在潛心鑽研古人智慧之典,以尋根探源的方式,不斷深化自己的視角,避免盲人摸象似的解讀,在術的應用層面更靈活更自如。但也要避免被術所束縛,所障礙,始終明白,萬變不離其宗,術只是源頭之呈現。\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但凡提到術的層面,就好比工具的使用,工具在不同的人手上,其發揮的作用自然也不同。工具無功過,術也無功過,唯其使用者不同耳。\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可惜現在很多人習慣了公式套用的灌輸式教育及學習模式,至於這個公式到底是怎麼來的,極少尋根究源的,絕大部分人都怕自己成爲別人眼中的\"蠢貨\"。小孩子天生就具備這樣的探究學習模式,很可惜大多也會被成人當成叛逆或怪誕思維早早扼殺。\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貼兩句我喜歡的名醫大家的肺腑之言,大實話,古中醫學習精髓都在其言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孫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張景嶽:“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些陰陽也;醫易同源乾,因此變化也。豈非醫學學者,靡不精通易理。而凡精通易理者,於中醫學說則多有發揮。”\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吳見非老師點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感謝您的長篇心聲,在中醫愛好者中我有很多知己,正因爲有你們,纔有我,呵呵。\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中醫的沒落最根本的原因是它的理論內核是陰陽五行,這個無人能說,成了一個玄虛的黑盒子,大家都在外圍繞圈,甚至要起誹謗。如果公理都未樹立,何談定理和推論?因此信解不能建立,一切都在邪變。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本來是最道德的話,到了紅衛兵文人的理解能力就成了黑話。陰陽最根本之象是實與虛,或說有與無。五行如木,實增長虛減少,火,消隕實的增虛,金,實有餘,水,實的消溶。你看金礦的礦化在外,以及金氣的溢散能被金屬探測器感知,這都是本性呀。任何學問最簡單的就是最高深的,說出來不需要辯駁,因爲所有心智正常的人一聽就知道是對的。就如中醫幾千年,治病記錄歷歷可驗,但凡心智正常的人都知道這絕不是騙子,一定含着真理真學問。只有那些被洗腦的纔會迷失心智。\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如今學西醫的幾十年搞懂了一個分子,就連一棵草都搞不明白,以這樣的人眼光來看萬物之靈的人何其荒謬,比瞎子摸象都不如呀。豈知內經一字不錯,是岐伯黃帝的言語記載,與後人無干,早就是完備成熟的醫學?我們爲何看不到,乃至學中醫的名醫也看不到,因爲不信解,因爲總覺得自己及今人有了不起呀。旁觀者清,外國人只尊敬我們的古人,我們在他們眼裏如螻蟻一般,呵呵。\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4、只有成爲易醫才能成爲中醫大家 ——讀吳見非先生的《我與中醫的淵源》有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right\"\u003E 作者:張振興(網名老中醫)\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老中醫這個網名沒法改了,因爲要找我的人只認識這個名,當初只爲同事的一句調侃,就取了這個網名,當時是有點自嘲的意思。\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有幸拜讀了吳見非先生的《我與中醫的淵源》,反覆讀了幾遍,感觸良多。非常想與各位老師進行一次交流,但自量才思淺薄,醫術不高,醫理不精,未敢輕易落筆。曾讀曹穎甫先生的《經方實驗錄》,深深歎服先生對經方的體悟精深,運用精妙,每每臨症,效如桴鼓。讀多了諸如施今墨、蒲輔周等中醫大家的著作,確實收穫頗豐。但再讀張錫純先生的《醫學衷中參西錄》則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先生運藥遣方,能發前人所未發。常常另闢蹊徑,思路開闊,獲益匪淺。而讀吳先生的文章,則是振聾發瞶,與以往所讀中醫著作不同,足以使我頭腦中的中醫知識來一次重組。從古今醫書中,無疑是獲得了許多中醫知識,但多半還是都在“術”的範疇。而吳先生的文章給我最大的啓迪莫過於“易”與“醫”的結合,已經上升到了“道”的高度。吳先生文章中告訴大家只有成爲易醫,纔有可能成爲大醫家。只有在中醫理論的基礎上,通曉易理,纔有可能看清前方的路。面對那麼複雜的疾病,纔有可能弄清其來龍去脈,許多問題纔會瞭然於胸。不懂易理的中醫,只是盲醫,摸索前行。雖然也能治一些病,一旦遇上比較複雜的症狀,就會無從下手,手忙腳亂,六神無主,束手無策。\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自幼受家母的薰淘,讀過一些有關中醫的書籍,母親珍藏的、在案頭常讀的《傷寒論》、《金匱要略》、《藥性賦》還有《驗方新編》等等。但那時的讀中醫古籍,主要是出於好奇,出於對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的崇拜之心。甚至是以欣賞小說文學作品一樣的心情和千家詩,李杜詩集,唐詩三百首一起去讀的。少年時讀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曾經對冬蟲夏草覺得頗不以爲然,以爲那只是一個荒誕的傳說,世上哪裏會有那麼神奇的東西,蟲與植物同體,這怎麼可能啊。後來才逐漸明白,我們應當懷着敬畏之心來讀我們祖先留傳下來的文字,我們的古代醫家沒一個不是經過反覆嚴格推敲才肯落筆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對於易經則更是知之甚少,當時家中確實曾經有過一本關於易經的書,但因爲當時所受的是破除封建迷信的教育,就一直把易經之類的書當做糟粕,很少去翻動。一些有關易經的碎片化的知識也只是從母親口中聽到的,比如: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還有乾三連 坤六斷 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 坎中滿 兌上缺 巽下斷等。不解其中意,只是隨意那麼一聽。及年長後漸漸知道了一些,但也還是覺得中醫知識都學不過來,哪有精力去學習易經啊。後來隨着年歲的增長才逐漸的明白,易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蘊藏着我們祖先的聰明智慧,而且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也逐漸的明白中醫和易經是分不開的,中醫的很多知識都源於易經。\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不敢與吳先生類比,但我小時候確實也曾經雖然很佩服中醫,但並不想認真的去學習。因爲那時候的我更喜歡文學,喜歡閱讀詩詞古文,喜歡唐宋八大家,整天沉迷其中,樂此不疲。我出生在東北的一個小鎮,一個有着兩三萬人口的小鎮上就曾經有那麼三兩位有名的中醫。記得有一位在我心中最具權威的中醫——樊老先生,也是家父的朋友。一次對患者診斷完之後,開具了一個五天的藥方,患者問五天後我還來找您嗎,樊先生肯定的回答:不用了。患者問爲什麼?答曰:那時你已經好了,還找我做什麼?後來證實確實五付藥後,那人的病就完全好了。那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那麼胸有成竹的高明的中醫。\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真正的在中醫方面有一點實踐,已經是在我年近三十歲的時候了。斷斷續續的十幾年我並沒有把中醫當做一門學問去認真的鑽研,這一點讓現在的我覺得非常的遺憾。但從那時開始,我一邊實踐一邊學習,雖然還不太系統,但卻讓我對中醫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我開出的第一張方子是按圖索驥的方式完成的。那是在妻生過孩子後,就開始失眠。她自作主張就去買了安眠藥,我發現後堅決反對,說這不是好辦法。會產生依賴性的,而且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根據我當時的判斷,妻子一定是由於產後血虛造成的失眠,依稀記得在我讀過的《驗方新編》這部書裏有這樣一張方子,是治療婦人產後血虛不寐的。於是我就按那張方子原方不動的開出來了,去中藥店抓藥,用了不到五付,妻子的失眠居然就好了。這一次成功的實踐鼓勵了我。\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雖然我學習的專業是法律,我的本職工作是公務員。但經過我的幾十年的努力,在運用中醫知識治病這方面,積累一些經驗,也確實是治好過一些疑難病。比如我曾經治療一位身患比較嚴重的心臟病的患者,這位患者被科班出身的老中醫推辭不治,那位先生在我們這個城市擔任過市中醫院的副院長(說這些只爲說明問題,不是要炫耀自己,也一直覺得那位先生是經驗豐富,怕給自己帶來麻煩,而我不同,算是無知者無畏)。我辯證之後用炙甘草湯加減一個多月,把她徹底治好了。在針刺治療方面也積累了一些經驗,比如一次治癒急性腰扭傷,一次基本治癒肩凝症(當然這只是個案,還有些要十幾次才能治癒),動用經方一付藥治癒嚴重的感冒,針藥並舉治療十五年的高血壓,完全停服西藥,打破了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高血壓患者必須終身服藥的神話等等,不一一例舉。所以在讀吳先生的文章之前還覺得,自己至少算是一個入了門的醫者。讀罷吳先生的文章之後掩卷深思,覺得自已真是太自不量力了,太淺薄了。雖然也紮了二十幾年的針,但充其量也都不能算是一個會扎針的,如吳先生文中所講,一樣無法去充當一個替手,實在覺得汗顔。同時也真的爲我們老祖宗這些鍼灸精華漸漸要斷代,正處於瀕臨失傳的危境而感到深深的擔憂。大約十多年前,大連的一位患者,我的一個親屬,來找我看病,告訴我在這之前治過幾個地方,曾經請一位大連的坐堂中醫看過,但一直也沒效果。說那位中醫告訴她這個胃有炎症,需要消炎(這位中醫口中全是西醫的話,足見受西醫影響之深)我就問那一定是一個年輕的大夫吧,她告訴我那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中醫,聽到這我只好什麼也別說了。五年前去深圳腿上被什麼東西叮咬起了很多包,去一家市中心的中藥店,想給自己買幾味中藥回去洗一洗。一共是四味藥,我向藥店的服務員索要筆紙,這時過來一位約五十歲左右的女士,胸牌上赫然寫着中藥師,令我有點肅然起敬,一定是很有水平的。她對我說你說藥名就行了,我來寫。荊芥,蜂房,苦蔘,地膚子,結果她問我什麼是蜂房,解釋半天也聽不明白,我只好說是蜜蜂住的地方。等我看到她寫的幾味藥的時候我更是無語。居然把荊芥寫成了今介,真不明白她的中藥師的牌子是怎麼掛上去的。當我們看到市一級的中醫院裏的大夫胸前掛着聽診器,開出各種檢查的單子的時候,就更加爲中醫未來的存亡而擔憂。\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當代只有少數幾個聰明一點的,還知道守正不移,思維還不大受西醫及一些所謂科學的蠱惑”,很有同感,真害怕那些有着西醫的所謂科學的思維的現代中醫們成了中醫的主流。\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試着回答一下三個問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爲何兩位中醫師扎同樣的穴位治同一個人,一個一次就好,一個一點效果也沒有? \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受吳先生的啓發,覺得一個合格的鍼灸醫師,應當熟知中醫及經絡學的基礎理論諸如腧穴學經絡學等,在這個理論指導下確定正確治法、準確選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能找到手下的感覺,那個得氣的感覺。還要正確使用補瀉手法。一點效果也沒有的那位鍼灸醫師,一定是因爲沒有做到,更不能夠找到手下的得氣的感覺,不能正確的使用補瀉手法,所以不能取效。\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2、怎樣才能算是會扎針?\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覺得回答了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也就等於回答了。能夠做到以上提到的三點,就應當算是會扎針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3、成爲好中醫應具備哪些素質?\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首先要築牢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傳統的中國文化是中醫的根基;其次是臨症之時能夠把握患者全部症狀、病史一以貫之,從中尋找到根本的病機。並運用這個根本病機去完整推演所有病理現象,確立周全的治療之道。才能夠以道立法,依法成方,據方遣藥;這就是吳先生文中所化用的“輔周則強,輔隙則弱”的道理,進一步進行周密謀劃,從“道”的高度來謀劃,所謂上兵伐謀是也。其三是在組方過程中必須認真嚴格的按照君臣佐使的法則來遣方用藥,簡潔明朗,有章有法,使所組的方子內含着一種神勢。能夠做到以上三點纔有可能成爲一名好的中醫,我輩當努力踐行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有幾個問題想要請教:\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問題一:請問先生什麼是真正的得氣?一直以爲下針後有痠麻脹等感覺,那就是得氣,看了您的文章,現在倒不明白了,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得氣。\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問題二:手下有緊而澀滯的感覺,行鍼時都會感覺得到;有的刺入後則手下有一種刺入豆腐中的感覺,手下空洞;有的如刺沙中,患者自己都能聽到;有的如刺牛皮,行鍼後會覺得輕鬆些。不知道何以手下會有這些不同感覺,這些感覺與患者的病情及其變化有什麼樣的關係?\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問題三:大約十五年前,我的一位親屬,女性,年近五十,腳上生了一個小白泡,在湧泉穴上,不是很疼。當時想起我十四歲的時候也是在腳上生了一個小白泡,母親說這是疔毒,如果不是母親明白差點就送了命,母親堅持請中醫治療,但請的兩位中醫都說沒有辦法治。後來還是請了一位民間中醫,在我的後背上紮了一針(只紮了一針),然後用剪刀鉸開,放出毒水。算是保住了我的小命。但是不清楚那位先生是扎的哪一個穴位,是肝俞心俞還是膈俞呢?爲了把握,我就把這三個穴位兩側六針都紮了。行鍼半小時奇蹟出現了,那個小泡竟消失得無影無蹤。二十幾天後那位親屬又打電話找我,說那個位置又起了小泡。這次我一如前法,並且告訴大家都看着,看看這個小泡是怎麼消失的。半小時過後,那個小泡依然在那,只好說明天再來吧,那親屬回去後,傍晚打來電話說那個小泡沒了!從那以後沒有再發過。後來聽倪海廈先生講鍼灸,說到他經歷過的鍼灸方面的詭異的事,覺得那個事情或許沒那麼簡單,或者是背後的一個什麼神明不想讓我們看到那個過程?這算是我的第三個問題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很想進一步閱讀先生的《易醫啓蒙》希望能有這個機會。謝謝羣主組建這麼好的一個羣,給廣大中醫人及中醫愛好者一個這麼好的學習交流的平臺。相信能夠通過這個平臺學習到更多的實用的有價值的中醫知識。不揣淺漏寫了上面的文字,希望能得到吳先生的批評指點。也希望羣主及本羣的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第一個問題,得氣最基本的感覺是如魚吞鉤,有沉緊感,能做到這一點就很好了,就能取效。再進一步是補瀉已施,谷氣至,松和的感覺來了。這在古法鍼灸驗證指導班八講中有一講專門剖析。\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第二個問題,我沒有經驗不能回答。空洞者未有氣,經常未扎準穴位,須候氣催氣,否則無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第三個問題,湧泉處有小泡,這是病在腎臟,水氣鬱閉有餘在內。腎主藏,刺五臟背腧出之,都有瀉在內水氣作用,因足太陽之背腧即水氣從天出入處,故不湧出於泉。這個治法雖效,但並不正中其病,若取背腧治之,當取腎俞直去其邪,不須待五臟相協而行血氣之化解。髒俞若取距中線一寸半處,則不宜針刺,當用火補瀉,此處是取髒氣之出者。若針刺取邪入之處則不在其處。針刺距中線約二寸處則正當從膀胱經調節出入處。\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附:顏靈昌師兄對三個問題的回答\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顏:首先要認識到穴位的功用,其次才能說到得氣是什麼?得氣是在正確穴位裏做功夫,爲何如此?您睿智,應是清晰無疑的。在這個針治患者過程中,經穴位用小小銀針把這個經脈的邪氣感召到聚攏於針下,這就是所謂的氣至,還有幾個層面,這裏不一一展開細說了,有機會面面交流細說。施針者,能提前感知於此,正如您以下所言,這些是一種特有的針術調治之象。要這得氣,先要會扎針,會扎針得先有前面幾個基礎功,目前來看,大家幾乎把這些忽視了,或是混爲一談。針術調治功夫,每一步都是至精至微,看得見摸得着的,換句話說是可以感知得到,能說清楚,如清晰到每一個步驟,清晰可見到細如髮絲,但有時可能是無法由言而發。\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顏:實際答案都在您心中。以您的水平完全可以清楚描述出來。這些感覺,在患者身上表現肯定會不一,但也有共性,不妨時常詢問下患者感覺,患者在這些方面該真是我們的老師,無不在教導我們,以提升我們的認知力。通過患者的描述我們可以完全感知整合那種感覺是怎樣的?我們常言一葉一花一世界,人亦如此,當然感知到的亦當如此。您說呢?請您多交流指教。\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顏:您所言這些,悉備於內經,易經,吳老師書籍,吳氏師門傾囊相授所言,感謝您的這些珍貴的案例,進一步佐證到細微之處,真是一目瞭然,疾病原來是如此,並非輕慢疾厄,相反我們應當敬畏疾厄,但是內經,吳老師所言所觀竟然是如此至精至微。我們一定要樹立於經典的信解心。大信大解,方爲大器。共勉。\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5、讀《我與中醫的淵源》有感 作者:黑胡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有多少像我一樣的人,離開學校後,不再執筆寫字?今天這篇讀後感,我堅持手寫再複製到文檔中。親手寫下的感覺無法用語言表達,好比鍼灸得氣的感覺,要靠心來體會。\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此之前,我不知道‘’一針二灸三中藥‘’,一直以爲中醫就是開藥方。看到先生寫下的病案舉例,看得我心潮彭拜,鍼灸組合配穴竟有如此大的治癒能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們大多數人的學習過程是學化學,學物理。什麼東西都可以研究成分,含量和分析物質對人的作用。這個思維在學校裏就被套牢,後期要想轉變,何其難啊!曾幾何時,我也被網絡打假人方某某的文章嚇到,認爲中醫是不科學的,不可信!可是後面發生的故事真的打臉很快!\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吳先生寫曾祖父的事,讓我想起不久前母親跟我說過的故事,她的奶奶在我們老家是一位‘’打師‘’,意思就是治跌打損傷的赤腳醫生。文革時期,她被批鬥,禁止行醫。白天批鬥她的人不小心摔斷了骨頭,別的醫生治不了,夜裏還是把她請去了,天亮前又送回家,白天接着批鬥。後來他家人不忍,送了點喫的放家門口,算是感謝。可我卻從來沒見過這些親戚,母親說具體原因她也不知道,就是斷了聯繫。等我知道這個事的時候,外婆外公早已不在了。可是外婆外公認識草藥,他們教給舅舅們一些常識,母親在一旁也學會了,我小時候在鄉下住的時候媽媽教我各種草的名字,一來二去都認識了。比如車前草,魚腥草,蛤蟆藤,蒲公英,益母草,馬齒莧,梔子花,梔子果,茅草根等等吧,有些做成菜來喫,有些是我們小孩的零嘴。我想這就是命裏給我種下的中醫種子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2015年春天,我帶着三歲不到的兒子到寧波定居,沿海最多的就是海鮮,我買了蝦,海魚做成美味的菜與兒子喫。我擔心他水土不服,從家裏帶了水過來給他喝。可水土不服沒有發生,但是他左手的手背長出來好多白色的小疹子。我停了海鮮,可是這個疹子越來越多,而且還癢,我慌了。看了醫生說是溼疹,用藥膏擦擦吧。我什麼也沒說,交了錢拿了藥回家。可是我沒用這個藥,學過化學的都知道,這些藥膏有什麼松,有什麼唑,大多是有激素的。我腦子裏一直回想媽媽教我的草藥名字,思來想去又百度了,決定去藥店買了三元錢的蒲公英,回家煎水,放溫後,把孩子的手掌泡在藥裏,葉子敷在手背上,問孩子舒服嗎?答:舒服。五天後,疹子不再增多,不紅,邊緣處開始退皮,約十天,又是一隻嫩嫩的小手。而此溼疹再也沒復發!\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大概是2016年這樣,母親突發腰痛,做了核磁共振說腰椎盤突出。去了中醫院開了中藥喫,還是痛,又去做了盲人按摩,結果更痛,躺在牀上不能起,我只有乾着急,母親又不讓我回家去。藥不喫了,按摩說什麼也不去了。母親用熱水袋捂腰部,睡覺用一件衣服包着腰部保暖,幾天後可以下地了,熟識的一位阿姨帶着母親每天倒着走一小時,一個月後基本上恢復了。但是母親不能抱孩子,抱個幾分鐘腰就受不了,除此之外,其他事情都不受影響。\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都說三十不惑,可是當進入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我們更加困惑。爲什麼我們身邊沒有好的中醫?是因爲我們都不信它,它就沒有了嗎?看了吳老師的書才知道,要成爲一個合格的中醫不容易,何況爲良醫?不要埋怨當下,拿起書,拿起筆,成爲自己心中的那個‘’良醫‘’,因爲你才瞭解自己!\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吳見非老師點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有了孩子,不學中醫,孩子的生命事實上就沒有保護。醫院及現代醫學可依賴可信託的地方真的不多,雖然它在關鍵時候也能救急。孩子常見的一些疾病在醫院往往都要受罪,用中醫則應手取效、藥到病除,而且不傷人不留禍根。因爲孩子髒氣輕靈,用少量的藥即隨撥隨應,假如用藥不立效,一般就不要相信那個藥方了。孩子扎針怕痛,經脈流利,迫不得已要扎也應淺而疾,通常只要用灸法補瀉或模仿針的捻轉補瀉方向按揉,也可收效。一句話,要麼幫不到孩子,只要能幫他很小的一點忙就能起大作用。這種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在孩子身上每個學中醫的父母都能驚喜印證。只要有了幾次從驚慌到驚喜的經歷,事實上父母就真正成了孩子的保護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6、作者:美好\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大家的體會都寫的特別好,都不好意思寫了,只能寫出我自己,接觸中醫後的一些欣喜的變化,沒有什麼立意也不深刻,各位老師們見笑。\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復讀了吳先生的文章,驚於先生的才學,能夠旁通醫理,母親危重時刻可以及時出手相救。我輩望塵不及。其實接觸中醫也是有這樣的一句話啓迪了我,“爲人父母不知醫爲不慈,爲人子女不知醫爲不孝”,原來爲人子女,爲人父母,需要懂得一定的醫理,否則就難以說是對家人盡到的完全的責任,難以避免家人受到傷害,尤其是現在這個社會環境,完全悖於古人的人與天地相應的那個生存之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學習中醫這一年多來,家裏人的感冒發燒也會辯證的去思考下,風寒,風熱,夾溼,溫病。不管是用泡腳,搓大椎,食療還是中成藥。有時候自己開個小方,基本上都能把問題擋在初級階段。看着西醫治療手段的,千人一方的去掛水,各種抗生素,激素退燒。不敢想象如果看到自己的老人孩子,被錯誤的治療,若不明醫理,縱然有忠孝之心,仁慈之心,而看着親人圍困無以繼之,那將是多麼遺憾的事情,我們又情何以堪呢?學習肯定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但是跟深夜盲目跑去的去醫院,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中醫就是生活,人們通過遵循天地之道,遵循中醫的生活理念,就能避免很多疾病的發生。我的口號就是,縱然成不了良醫,也要有一雙識別良醫的慧眼,懂一些針藥之術,或許在關鍵時刻就能不留有遺憾,盡人之父母,人之子女之本分。把中醫的精神,薪火相傳下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有幸遇到大愛的吳先生,沒有把古法鍼灸私藏,而是不遺餘力的去倡導推廣,弘揚出去,還有那麼多無私的老師們的幫助。讓我們一起愛祖國的中醫藥,愛吳老師,愛湯潑雪。\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本篇三個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爲何兩位中醫師扎同樣的穴位治同一個人,一個一次就好,一個一點效果也沒有? \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沒有效果的,肯定是在亂扎針,沒有掌握手法補泄跟得氣,進針,穴位也不一定準。\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2.怎樣纔算會扎針?\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用針如用藥懂辯證,會取穴,手法正確,纔有效果,也就算會扎針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3.成爲好中醫應具備哪些素質?\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悲天憫人的情懷,爲國爲民的擔當,根植於國學經典的醫術。 \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吳見非老師點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們身邊有很多朋友都因爲親人的疾病走上了中醫自學路,例如徐振海、張豔軍兩位學員。現在有很多媽媽爲了保護孩子也在自學中醫。中醫就是大愛呀。學員不論是被迫的還是自覺的,都隱約判斷中醫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可是都缺乏足夠的自信,最初都寄望於拜良醫爲師或者有良醫可託付。可是現實卻是撕裂的,稍微懂一點皮毛後,發現一是幾乎看不到一個良醫,二是醫生害人比比皆是觸目驚心,三是反過來哪怕自己根據皮毛都有可能獲得驚人的甚至生死天壤的效果,於是深信中醫本來就是催伏疾病的真諦,都義無反顧走上了自學成才道路。可是這條道路很不容易,取經路上九九八十一難,各路妖魔鬼怪都盯着。正因爲有很多和你我一樣發心學醫想保護親人的同學們,衆以啓賢,纔有了湯潑雪。子曰:文不在茲乎?\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right\"\u003E(本文轉自湯潑雪公衆號)\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r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契入內經,以更好精通醫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學習鍼灸大成裏的鍼灸得氣和補瀉,\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歡迎報名8月9、10、11日的湯潑雪古法鍼灸深圳班。\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鍼灸的補瀉手法和得氣很關鍵。\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 3組家傳的配穴都不是奇穴,奧妙都在手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您可知痠麻脹痛並不代表得氣?\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您可知雙側經絡,陰經、陽經,補瀉方向相反?\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古法鍼灸學習的三個層次,層層遞進。\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諮詢中醫家聽荷:181 2416 1895(微信同號)\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搜索“中醫家\"關注微信公衆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u002F\u002Fwww.zhongyijia.com.cn\u002Fdown\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08412189006285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