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摄于2013年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lvvK1jxzE18\"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瞬间|我镜头里的七十年 走近“马背上的民族”鄂伦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lvoeHoz9izZ\"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50\" alt=\"瞬间|我镜头里的七十年 走近“马背上的民族”鄂伦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实行全面禁猎后,鄂伦春人放下猎枪人事农业生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u003Cp\u003E东北网8月2日讯 在莽莽的大小兴安岭的密林深处,曾经世世代代居住着一个鲜为人知而又风俗奇特的民族——鄂伦春。它是中国“五小民族”之一,也是黑龙江独有的稀少民族。一代一代鄂伦春人靠着一杆枪、一匹马、一只猎犬,四季追逐着獐狍野鹿,游猎林海雪原,因此也被人称为“马背上的民族”。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感召下,他们才逐渐走出了白桦林,开始了定居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lvoM9yoocgP\"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32\" alt=\"瞬间|我镜头里的七十年 走近“马背上的民族”鄂伦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县。图为上世纪80年代的鄂伦春猎人出猎。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lvoeHoz9izZ\"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50\" alt=\"瞬间|我镜头里的七十年 走近“马背上的民族”鄂伦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实行全面禁猎后,鄂伦春人放下猎枪人事农业生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上山伐木采摘黑木耳段。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lvov2RJ3uAn\"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22\" alt=\"瞬间|我镜头里的七十年 走近“马背上的民族”鄂伦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1992年,鄂伦春下山四十年大庆时的鄂伦春民族村村貌。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以来,鄂伦春民族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过去近四十年间,我多次深入到鄂伦春人群当中,亲眼见证了他们生产生活发生的喜人变化,用镜头真实纪录下了一个个难忘的瞬间。“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鄂乡巨变,也充分印证了党的民族大团结政策的英明正确,相信,鄂乡的明天也一定会更美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简介:王志富,伊春日报摄影部主任,从事新闻摄影30多年来始终坚持民族风情的拍摄,著有《小兴安岭民俗风情》一书。获黑龙江省第十届十佳新闻工作者,全国新闻“百佳记者”称号。\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lvp9IZsPJfq\"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瞬间|我镜头里的七十年 走近“马背上的民族”鄂伦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6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从一个游猎民族转化成今天发展多种经济的新格局。这是2013年,伊春市嘉荫县胜利鄂伦春村村民郑云展示她靠科技种植的地栽黑木耳。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lvpXIlBMAB7\"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瞬间|我镜头里的七十年 走近“马背上的民族”鄂伦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新世纪鄂伦春幸福家庭。摄于2013年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lvvK1jxzE18\"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瞬间|我镜头里的七十年 走近“马背上的民族”鄂伦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 。摄于2013年8月。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lvvjHuCTVn5\" img_width=\"600\" img_height=\"556\" alt=\"瞬间|我镜头里的七十年 走近“马背上的民族”鄂伦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参政议政,伊春少数民族鄂伦春族政协委员杜玉兰正在分组讨论上发言。摄于2017年3月。 \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36752935460916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