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攝於2013年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lvvK1jxzE18\"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瞬間|我鏡頭裏的七十年 走近“馬背上的民族”鄂倫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社會實踐中,鄂倫春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頭創作、音樂、舞蹈、造型藝術等。\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lvoeHoz9izZ\"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50\" alt=\"瞬間|我鏡頭裏的七十年 走近“馬背上的民族”鄂倫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實行全面禁獵後,鄂倫春人放下獵槍人事農業生產,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u003Cp\u003E東北網8月2日訊 在莽莽的大小興安嶺的密林深處,曾經世世代代居住着一個鮮爲人知而又風俗奇特的民族——鄂倫春。它是中國“五小民族”之一,也是黑龍江獨有的稀少民族。一代一代鄂倫春人靠着一杆槍、一匹馬、一隻獵犬,四季追逐着獐狍野鹿,遊獵林海雪原,因此也被人稱爲“馬背上的民族”。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在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感召下,他們才逐漸走出了白樺林,開始了定居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lvoM9yoocgP\"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32\" alt=\"瞬間|我鏡頭裏的七十年 走近“馬背上的民族”鄂倫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鄂倫春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北部的呼瑪、遜克、愛輝、嘉蔭等縣。圖爲上世紀80年代的鄂倫春獵人出獵。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lvoeHoz9izZ\"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50\" alt=\"瞬間|我鏡頭裏的七十年 走近“馬背上的民族”鄂倫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實行全面禁獵後,鄂倫春人放下獵槍人事農業生產,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這是上世紀80年代上山伐木採摘黑木耳段。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lvov2RJ3uAn\"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22\" alt=\"瞬間|我鏡頭裏的七十年 走近“馬背上的民族”鄂倫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1992年,鄂倫春下山四十年大慶時的鄂倫春民族村村貌。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特別是進入改革開放以來,鄂倫春民族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作爲一名新聞工作者,過去近四十年間,我多次深入到鄂倫春人羣當中,親眼見證了他們生產生活發生的喜人變化,用鏡頭真實紀錄下了一個個難忘的瞬間。“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鄂鄉鉅變,也充分印證了黨的民族大團結政策的英明正確,相信,鄂鄉的明天也一定會更美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簡介:王志富,伊春日報攝影部主任,從事新聞攝影30多年來始終堅持民族風情的拍攝,著有《小興安嶺民俗風情》一書。獲黑龍江省第十屆十佳新聞工作者,全國新聞“百佳記者”稱號。\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lvp9IZsPJfq\"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瞬間|我鏡頭裏的七十年 走近“馬背上的民族”鄂倫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60多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從一個遊獵民族轉化成今天發展多種經濟的新格局。這是2013年,伊春市嘉蔭縣勝利鄂倫春村村民鄭雲展示她靠科技種植的地栽黑木耳。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lvpXIlBMAB7\"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瞬間|我鏡頭裏的七十年 走近“馬背上的民族”鄂倫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新世紀鄂倫春幸福家庭。攝於2013年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lvvK1jxzE18\"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瞬間|我鏡頭裏的七十年 走近“馬背上的民族”鄂倫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社會實踐中,鄂倫春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頭創作、音樂、舞蹈、造型藝術等 。攝於2013年8月。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lvvjHuCTVn5\" img_width=\"600\" img_height=\"556\" alt=\"瞬間|我鏡頭裏的七十年 走近“馬背上的民族”鄂倫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參政議政,伊春少數民族鄂倫春族政協委員杜玉蘭正在分組討論上發言。攝於2017年3月。 \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36752935460916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