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一\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经济崛起之后,重建和找回文化自信已成为当今中国迫切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应该弄明白中国的文化自信在什么时候,以及如何丢失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国的文化自信是在什么时候丢失的?不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而是要再晚54年的甲午战争之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894年之前,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并未打掉中国的文化自信。尽管军事上接连惨败,但中国只承认西方的军事之强,在文化上依然以西方为蛮夷。因此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就是洋务运动的基本指导思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即便甲午战争惨被日本,但也不是说,一惨败,文化自信就崩溃了。甲午惨败最震惊国人的,并非战争的失败本身,而是日本的西化所迸发出的力量。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关注点迅速转向日本,期望学习日本的西化经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中国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留学潮,很多人自发、自费到日本留学。甲午之前,也有留学,但都是官派的,没有自发、自费的,留学目的地也不是日本,而欧美国家。更重要第是,甲午之前,留学并不被社会主流所认为,只为洋务系统内部认可,尚处于非常边缘的地位。\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f2e13f560b146368c83d3370f051527\" img_width=\"600\" img_height=\"375\" alt=\"是明治维新,而非新文化运动,最早对中国文化进行否定和咒骂\"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中国的文化自信的丢失,正是发生在甲午之后,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学习过程之中。具体来说,最先失去文化自信,对中国文化开始全盘否定,甚至恶毒攻击的,正是日本留学潮的那批人。这是他们在日本近距离受日本文化熏染的结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时日本的文化,就是“明治维新”文化,其核心就是“脱亚入欧”。 “脱亚入欧”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是“脱亚”,一个是“入欧”。“脱亚”实为“脱中”,即在文化上去中国化、去儒家化,然后进行彻底的、全盘的西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脱中”就是进行文化上的清场、清洗,把此前从中国引入的儒家文化清除掉,以方便西方文化登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显然,在坚船利炮的打击之下,日本人不仅把儒家文化看成是外来文化,而且较之于西方文化劣等。既然两者都是外来文化,日本当然抛弃劣等的,而选择先进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脱中”具体就表现为对儒家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彻底否定,甚至恶毒咒骂。正是这些东西等待着那些对日本无比敬仰的,蜂拥而至的中国留学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这些留学生归国之后,给中国带来了两件大事。一是辛亥革命,二是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领袖们大都都有留日经历,同盟会甚至直接就在东京成立,孙中山甚至还娶了一个日本老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做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蔡元培一上任(1912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止读经。蔡元培当然也有旅日经历。四年后,任北京大学校长,所谓的“新文化运动”也就登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们,除胡适外,无一例外都是留日的海归,包括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钱玄同、吴虞等。胡适是留美。在蔡元培笼络下,北大成为一个留日人员的汇聚地。也正因为如此,北大也理所应当地成为“新文化”的“摇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谓的“新文化”,实际就是这些年轻的日本海归们,从日本搬运来的“明治维新”文化,也是“脱中入欧”文化。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就会极端地否定和咒骂儒家思想,怀疑和否定中国的历史。这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其实不过是思想的搬运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日本而言,否定儒家文化并不会产生文化自信的消失,因为儒家对他们而言是外来的,不是自己的。但对中国就不同了,历史以来儒家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核和轴心,儒家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就是儒家文化。当彻底否定了儒家之后,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就消失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家一定要破除一个错误的认知,中国人开始彻底否定儒家,彻底否定中国文化,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启蒙思想家”思想创新的结果,他们的“伟大贡献”。不是的,首先彻底否定中国文化的,彻底否定儒家的,不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人,而是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人。日本人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要“脱中入欧”,要对教化、滋养滋养日本一两千年的中国文化进行大清洗,以便一心一意、彻头彻尾地西化。\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80c3fe8a43dd4b7983b0b859b1b27f53\" img_width=\"690\" img_height=\"517\" alt=\"是明治维新,而非新文化运动,最早对中国文化进行否定和咒骂\"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中国新文化运动那些所谓“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就是从日本直接搬运而来。但是,由于此后日本长期奉行侵华政策,并与1937年之后,侵占了大半个中国,长达八年时间。中国也被迫进行了8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因此,总体来看,近代中国遭遇的做悲惨的侵略并非来自欧美,而是来自日本。日本在近代所带给中国的民族耻辱和民族伤害,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大。这导致中国现代的历史学家以及历史教材,有意回避、弱化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在“思想启蒙”上,对中国的巨大影响。有意否定这么一个基本事实:所谓的“新文化”,其实就是来自明治维新的“脱中入欧”文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么做其实产生一个非常大的误导,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当中国已经实现经济崛起,而亟需文化崛起的时候。要重建和恢复文化自信,首先要明白文化自信在中国消失的原因。而首先彻底否定中国文化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人,中国是受到误导才这么做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要消除文化自卑,恢复文化自信,其实就是一个消除日本文化影响的问题。需要对新文化运动时期传入中国日本文化,来一次“反清洗”。为什么说是“反清洗”,因为当时的日本文化就是对中国文化进行清洗的文化,即“脱中入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现在亟需重新认知和评价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脱中入欧”文化的实质,重新认识 “脱中入欧”与中国新文化的关系,重新认识新文化的实质。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文化复兴、文化自信重振策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面就具体看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重要“启蒙思想家”如何否定和辱骂儒家思想的,如何否定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看看中国新文化时期“思想家”们,以及后来的所谓的“古史辩”派们,其言论、语气语调与他们何其相似和一致。\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56b2c089e5b49dcbeb6dfd06788de1d\" img_width=\"512\" img_height=\"512\" alt=\"是明治维新,而非新文化运动,最早对中国文化进行否定和咒骂\"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二\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叫福泽谕吉(1835 -1901),正是他提出了“脱亚入欧”。从精神和文化意义上,可以说是明治维新之父,也是近代新日本之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与其他明治维新杰出人物不同,福泽谕吉既没有从政,也没有从商,是一位学者,他的贡献集中在教育和著述上。尽管如此,从1984年至今年的4月份,最大面额日元(1万元)的头像一直是福泽谕吉。\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776870eff72425e8071341528356f07\" img_width=\"600\" img_height=\"284\" alt=\"是明治维新,而非新文化运动,最早对中国文化进行否定和咒骂\"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福泽谕吉出生于一个低级武士的家庭,他的父亲是是一位忠实的儒学信徒,非常崇拜中国文化,最喜欢收藏中国的古书。据说,福泽谕吉出生那一天,他父亲恰好得偿夙愿,购得了一套中国清王朝的《上谕条例》,于是给新生儿取名“谕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当时的日本环境下,尤其是受家庭的熏陶,福泽谕吉最初的教育。主要是修习儒家经典。跟随老师系统学习了从《孟子》、《论语》到《诗经》、《书经》、《左传》、《战国策》、《老子》、《庄子》等中国经典,自己还阅读了《史记》、《前后汉书》、《晋书》、《五代史》、《元明史略》等大量史书。福泽谕吉说自己最拿手的是《左传》,“大多数塾生只读了十五卷中的三四卷,我则全部通读,且反复阅读十一遍,有趣的地方就背诵下来”。他“因此基本上就成了一个小小的汉学家”,能写一手不错的书法,也能作像样的汉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这种日本式的儒家教育,非但没有让福泽谕吉成为一个儒家学者,反而让其成为一个儒家的彻底否定者、咒骂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840年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节节败退,日本更是毫无抵抗之力。当时的日本尚且严格的世袭制的等级社会,作为低级武士出生的福泽谕吉,一经了解到“自由”、“民主”的欧美社会,就无比神往,同时,对日本的传统社会则恨之入骨。而在名义上,日本的儒家思想,则是当时日本社会制度的理论支撑。再加上儒家是来自中国,于是福泽谕吉就产生了彻底否定儒家的“脱亚”、“脱中”思想。他所掌握的儒家知识,反而成了他攻击辱骂儒家和中国的弹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885年,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一文,写道:“日支韩三国相对而言,支韩更为相似,此两国的共同之处就是不知国家改进之道,在交通便利的现世中对文明事物也并非没有见闻,但却视而不见,不为心动,恋恋于古风旧习,与千百年前的古代无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在《支那人民的前途甚多事》(1883)一文中把中国社会比做“一潭死水”,“没有新水注入,也没有水流出,有风吹来的时候,整个的池水被吹得浑浊,风止的时候池水又复归平静”。他断定中国人不能接受西洋的新文明,因为“支那人民怯懦卑屈实在是无有其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福泽谕吉批评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思想:“如果人人没有独立之心,专事依赖他人,那么全国都是些信赖人的人,没有人来负责,这就好比盲人行列里没有带路的人,是要不得的。有人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假定社会上有一千个瞎子和一千个明眼人,认为只要智者在上统治人民,人民服从政府的意志就行。这种议论虽然出自孔子,其实是大谬不然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福泽谕吉批判儒家思想中包含的专制因素:“政府的专制是怎样来的呢?即使政府在本质里本来就存在着专制的因素,但促进这个因素的发展,并加以粉饰的,难道不是儒者的学术吗?自古以来,日本的儒者中,最有才智和最能干的人物,就是最巧于弄权柄和最为政府所重用的人。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汉儒是老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福泽谕吉说:“儒教在后世愈传愈坏,逐渐降低了人的智德,恶人和愚者越来越多,一代又一代地相传到末世的今天,这样发展下去简直就要变成了禽兽世界……。幸而人类智慧进步的规律,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决不像儒者所想象的那样,不断涌现胜于古人的人物,促进了文明的进步,推翻了儒者的设想。这是我们人民的大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儒教……腐败之流毒以至于危害国家则决不可饶恕。我辈所以极力排斥而毫不假贷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在《自传》中称自己是一个“读过大量汉文书的人,却屡次抓住汉学的要害,不管在讲话或写作上都毫不留情地予以攻击,这就是所谓的‘恩将仇报’。对汉学来说,我确实是一个极恶的邪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这样说:“在西洋所谓Refinement,即陶冶人心,使之进于文雅这一方面,儒学的功德的确不小。不过,它只是在古时有贡献,时至今日已经不起作用了。当物资缺乏时,破席也可以作被褥,糠麸也可以抵食粮,更何况儒学呢?”在他眼里,现在的儒家较之西方文化,就是毫无价值的“破席”和“糠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世界各国解说》中福泽谕吉对中国的历史是这么评价:“说起来‘支那’的故事,自往古陶虞的时代己经四千年,听说其国重视仁义五常,人情醇厚非常有名。然而这种文明开化退去后,风俗渐次衰弱,不讲道德,也不砥砺知识。认为唯我独尊而不去了解世界,自认为高枕无忧,任由暴君污吏随意压制百姓。如此恶政终于没逃过天谴,天保十二年(即1841年)与英吉利国产生不和,只一战(指第一次鸦片战争)之下迅即溃败……。即使如此,那些不长记性的无智之民,再次无理取闹,妄开兵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由于军队孱弱屡战屡败,终成今日的局面,实在可怜。”\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e861f30ada24429b3b9d5cb90b82249\" img_width=\"228\" img_height=\"336\" alt=\"是明治维新,而非新文化运动,最早对中国文化进行否定和咒骂\"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那珂通世(1851~1908年)是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家、汉学家,他比福泽谕吉年前近20岁,在思想上深受后者影响,也是主张“脱中入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中国文化,那珂通世在其1899年所著的《支那通史》的序言开篇中这么说:“支那是宇内的旧邦。开创以来数千年,历代王朝更替,兴亡相续……汉人谈及治朝,必定会提及唐虞三代之兴隆。三代即夏、商(殷)、周。其文化之盛况,虽不能尽信汉人所说的那样,但是在四邻皆蛮夷的时代来说,只有汉人称得上是礼乐之邦,其政教风俗美誉于东洋。所以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开化的典型。但是自秦汉以下的两千余年,历朝的政俗基本一致,文化停滞不前,只是重复朝家的兴亡而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支那通史》中具体分析中国各朝代的学风。那珂通世认为,唐虞时代“开始有关于支那教育的文字性叙说”;周代“文乐盛行,过于夏殷”,但“制度典章过于繁冗,士大夫终日埋头于玉帛钟鼓之间,非培养勇武精神”,而周代也因此而灭亡。春秋时期,周制“虽然已遭破坏,但学者仍崇尚旧风,不知变通。君臣只是修饰威仪,从事虚文,无济于事。人心渐渐败坏,无可救药”。即便是春秋末期,孔子创立有儒学,那也不过是“一味遵从古道修饰古道”,并非中国文化之质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白鸟库吉(1865 -1942)是那珂通世的学生,他提出了旨在否定中国上古史的“尧舜禹抹杀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09年8月,白鸟库吉在《东洋时报》上发表文章《中国古传说之研究》,首次提出“尧舜禹抹杀论”。文中首先以“传说无一例外地是国民历史的产物。大凡传说都有主题人物,对于其人物是否真实存在这一点是可以产生怀疑的。”为理由,确立了自己有展开怀疑的权力。然后以“关于尧舜禹三王传说的作者是根据古代的天地人三才说的思想而杜撰的。”打下基础论调。并提出假设:“尧舜禹并非历史人物,而是后世给出符合传统儒家文化理想的君主模型,寄托理想人格而虚构出来的人物”。以此展开对中国古传说与上古史的真实性的质疑。\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11422317674548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