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7年開始,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朝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博物館、建平縣博物館、凌源市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調查隊,對上述地區的紅山文化遺址進行了全面考古調查,瞭解紅山文化遺存的分佈及保存情況,爲接下來的保護工作提供依據。記者瞭解到,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大淩河中上游地區紅山文化考古調查取得階段性成果,共發現紅山文化遺址416處,其分佈情況已摸清。

"\u003Cp\u003E7月31日,記者採訪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大淩河中上游地區紅山文化”考古項目負責人熊增瓏。記者瞭解到,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大淩河中上游地區紅山文化考古調查取得階段性成果,共發現紅山文化遺址416處,其分佈情況已摸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山文化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學文化,大淩河中上游地區是紅山文化遺存的核心分佈區。經過多年的考古工作,區域內已經發掘了阜新胡頭溝墓地、東山嘴遺址、牛河梁遺址、東山崗墓地、田家溝墓地、半拉山墓地。這種較爲集中分佈的特殊遺存爲研究紅山文化墓葬埋葬習俗、宗教信仰、社會組織、禮儀制度等提供了較爲豐富的材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於發現和發掘的紅山文化遺存以墓葬和特殊性質遺存爲主,少見日常生活遺存,與此種特殊行爲相關的人羣是學界一直關注的問題,卻因爲缺乏實證資料而成爲考古學研究的瓶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6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制了《大淩河中上游地區紅山文化考古工作計劃(2016-2020年)》,得到國家文物局批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7年開始,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朝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博物館、建平縣博物館、凌源市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調查隊,對上述地區的紅山文化遺址進行了全面考古調查,瞭解紅山文化遺存的分佈及保存情況,爲接下來的保護工作提供依據。在已發現的416處遺蹟中,有遺址340處、墓地76處,取得了豐碩的階段性成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次調查,主要沿大淩河(含部分老哈河流域)及其支流兩岸臺地進行。調查發現,紅山文化遺址多分佈在河流兩岸的山坡、平緩山樑的梁頂、開闊平坦的山丘頂部;墓地多分佈在河流兩岸山樑頂部或獨立的山丘頂部,少數墓地分佈在緩坡處。遺址和墓地多沿河分佈,兩河交匯區域遺址和墓地較豐富,遺址多選擇臨近水源、背風向陽、地勢開闊平坦的位置。在調查區域南部的大淩河西支、大淩河南支、第二牤牛河和老哈河中游南段地區,紅山文化遺址和墓地多相伴分佈,墓地多位於山樑、山丘的頂部,遺址多位於離墓地不遠的坡地上。在調查區域北部的老哈河中游北段和蹦蹦河地區發現的紅山文化遺存中,遺址分佈密集,遺址數量遠遠多於墓地數量,在遺址分佈的密集區極少發現有墓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爲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37967599606221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