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TNVloO94MTg4O\" img_width=\"632\" img_height=\"46\" alt=\"觀點 | 秦春華:很多中學越來越像“富士康”,老師越來越像拎着皮鞭的“監工”\" inline=\"0\"\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UNSR3cz3iXT\"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0\" alt=\"觀點 | 秦春華:很多中學越來越像“富士康”,老師越來越像拎着皮鞭的“監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前段時間,衡水中學校長郗會鎖北大演講,引發熱議。對於衡中的辦學經驗,大家褒貶不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問題到底出在哪裏?來聽聽北大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最近的演講,某種程度上就像是對問題給出了答案。秦春華提到,當前基礎教育現狀讓大家感覺壓力山大,似乎都在“溫水煮青蛙”般地慢慢滑入考試的“陷阱”而無法自拔。什麼原因導致的?最大的原因在於學校沒有搞清教育的目的是什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在審視衡中經驗時,要深入思考的是,學校的辦學是否迷失了教育的目的,是否過於看重考試和成績,把學生當成了流水線上的裝配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學校辦學,必須既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正如校長會創始人徐啓建先生近年來一直倡導的,一所學校的發展必須注重“天、地、人、和“。在他看來,真正要辦出一所好學校,首先一定要目標清晰,知道自己要幹什麼,有目標和價值系統——一套完整的辦學理念及實踐文化體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這個視角來看秦春華的演講,或許讓人更加“心有慼慼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易中天老師說:“今日之中國,學校是工廠,班級是車間,學生則是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齒輪和螺絲釘,只不過有的鍍金,有的鍍銅,有的壓塑料膜,但指導思想和生產模式則是一樣的,目標是‘望子成龍’,標準是‘成王敗寇’,方法是‘死記硬背’,手段是‘不斷施壓’,還美其名曰‘壓力即動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減負”是近段時間國家在大力推行的教育政策。但隨着\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2\"\u003E政府\u003C\u002Fi\u003E推行“減負”質疑之聲也不絕於耳,如:“應試教育是一種政治正確” ,“減負是‘害了孩子, 肥了教輔, 誤了國家’”。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公開發聲表達自己對於教育的看法,儘管看法各異,但讓我們有了更豐富的視角來看待教育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推薦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教授的文章:\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lmXjH0K4x2U\"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17\" alt=\"觀點 | 秦春華:很多中學越來越像“富士康”,老師越來越像拎着皮鞭的“監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近年來,由於工作關係,我走訪了全國不少中學,和中學校長、教師及學生進行了比較坦誠深入的交流。面對當前基礎教育現狀,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壓力山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無論是教育行政主管機關還是中學,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似乎都在“溫水煮青蛙”般地慢慢滑入一個“陷阱”而無法自拔。我問這個“陷阱”指的是什麼,所有人幾乎異口同聲地說:\u003Cstrong\u003E考試。\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應試體制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學生更像是流水線上的裝配工\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的確,在以高考爲最高“指揮棒”的考試體系指揮下,我們的中學離一個教育機構的本質漸行漸遠。它越來越不象一個學校,倒像是一個類似於富士康一樣的企業;中學校長越來越不象是一個教育家,更像是一個公司的總經理(不是企業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高三的教師越來越不象是一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像是一個拎着皮鞭的監工;學生則越來越享受不到教育的快樂,更像是一個流水線上的裝配工人—必須在答題時做到條件反射似的熟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也許我有一點點言過其實,但絕非危言聳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u003Cstrong\u003E教育本來是一個效應時滯極長的領域,辦好一所學校往往要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u003C\u002Fstrong\u003E但在當下的中國,要使一所籍籍無名的中學在三五年內就做到聲名鵲起卻似乎並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學校作爲企業,用管理企業員工的方式來管理教師和學生;用數字化目標管理來實現升學率、“北清率”乃至“狀元”等社會普遍認同的目標;用個體的具有代表性的素質教育成績來說明整個學校的素質教育成果;等等。從媒體的大量報道中,我們並不難看到這些“超級中學”的“成長路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並非是中學校長忘卻了自己的教育使命和責任—許多中學校長堪稱當代第一流的教育家,但在現實面前,他們不得不這麼做。許多人不無痛苦地對我說,他們是“一顆紅心,兩手準備”,“腳踏兩隻船”—一隻船是素質教育,一隻船是應試訓練;高三之前素質教育,進入高\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1\"\u003E三立\u003C\u002Fi\u003E即開始應試訓練—也許這只是一部分人的做法,更多人則從一開始就選擇了應試訓練的道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然,也有極爲個別的中學校長憑藉着膽識、勇氣和智慧,完全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辦學。他說,你如果不改也行,我按照教育規律去做應該做的事情,我可以不和你玩。在全球化時代,北大、清華不要我的學生沒有關係,只要他們真正優秀,哈佛、耶魯這些世界一流大學搶着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lmY482r7YIQ\"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613\" alt=\"觀點 | 秦春華:很多中學越來越像“富士康”,老師越來越像拎着皮鞭的“監工”\"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身爲教育工作者,我們的天職是教育好自己和別人的孩子,使每一個家庭的孩子接受了我們的教育之後,會變得更有教養、更有知識、更有理想、更有責任感,以及更有能力去面對和解決未知世界的難題。一句話,他可以變得比以前更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否則,如果經過我們的教育之後,一個孩子變得越來越自私、越來越無情、越來越沒有責任感,越來越沒有信仰,那我們的教育就是失敗的教育,至少是不成功的教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中國每一個有經濟能力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國外去接受教育,甚至作爲教育界人士的我們自己都加入到這一行列,那我們的教育就是有問題的教育,至少是不被信任的教育。這說明我們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教育可以提升人的境界和層次\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常常想,人爲什麼要接受教育呢?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學而優則仕”時代的功利主義追求了。但是在今天,我們恐怕不能再如此簡單地界定一個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否則,一旦當你發現書中沒有“黃金屋”和“顏如玉”的時候,你可能會陷入失望、沮喪甚至反對教育的境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我想,一個人之所以一定要接受教育,從個體來說,是因爲教育可以使人從生理到心理都可能變得更好,至少和沒有接受教育之前相比會更好。\u003C\u002Fstrong\u003E他看待世界的眼光可能會變得不一樣—從前是在用眼睛看世界,接受教育以後可能會用心去看世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遇到委屈、困難、挫折甚至是失敗時,可以比以前更平和、更淡然、更有信心,也更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爲在接受教育—主要是閱讀和思考的過程中,會有更偉大的人和事作爲榜樣去激勵你,喚醒你心底裏最美好的東西,即使你也許永遠無法成爲那樣偉大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換句話說,教育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層次和境界。有時候,\u003C\u002Fstrong\u003E當我們鄙夷一個人的所作所爲時,往往會說:“那個人沒有受過教育。”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了。另一方面,從社會來說,教育可以使每一個個體認識到集體契約的必要性,減少反社會的心理和行爲,增強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感,弱化社會中的戾氣和不平,使人們避免陷入相互敵視和你死我活的叢林世界,從而使整個社會變得更好一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爲,教育的目標應當是使人們變得更有教養。這種教養不一定全部體現在彬彬有禮上。更準確地說,教養體現在一個人在做出某種行爲的時候,是否考慮到這種行爲對其他人和社會所造成的負的外部性—這是一個經濟學術語,可以近似地理解爲不好的影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教育應當使人養成習慣,當受到他人幫助—無論事情有多小—的時候,真誠自然地說聲“謝謝”。因爲這會使幫助你的人心情愉悅,增加他對你的信任感,進而增加社會上所有人彼此之間的信任感。還比如,教育應當使人懂得,男人每天早上出門之前要把鬍子刮乾淨,女人要上一點妝,不一定是濃妝豔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爲這會使見到你的其他人在視覺上更舒服一些,至少不會感到煩躁和厭惡。這些做人做事的細節和小節,絕不會出現在任何一種考試當中,在我看來,卻是教育中最應當重視和倡導的東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我們不能讓12年的教育過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變成一個又一個考試的準備階段\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人會說,你所說的是家庭教育的責任,不應當由學校來承擔。學校是學習文化知識的場所。對此我不敢苟同。這實際上是前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下把教育和人當成工具的陳詞濫調。教育是統一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只不過是側重點不同而已,其目標都是爲了更好地教育孩子。\u003C\u002Fstrong\u003E中國的先賢早就講過“知行合一”,做學問和做人本身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怎麼能夠把它們截然分開呢?失去了做人的準則,即使學到了再多的知識和技能,又有什麼用呢?很可能還會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更何況,由於家庭環境、父母教育背景以及經濟條件等各方面因素,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從父母和家庭那裏繼承這些原則和習慣,更需要通過學校教育來加以彌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要讓孩子在教育中感受和體會到每一天的進步和快樂,感受和體會到悄悄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變化,逐步從懵懂無知走向理性成熟,不斷使自己的人生目標變得更加清晰,使自己的價值觀變得更加穩定,學會從平凡的日子中領悟生命的快樂和意義,明白髮生在自己身上的行爲的含義和後果,明確自己未來想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應當通過怎樣的努力去合法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不能讓十二年—或更長—的教育過程變成一個一個考試的準備過程,學習的唯一目的是爲了跨越這一道道艱難的考試的坎。\u003Cstrong\u003E教育一旦變成了考試,競爭就會成爲學校的主旋律,每一個學生都在想法設法在競爭中勝出,那些大量的無法勝出的學生就會慢慢喪失自己的希望甚至絕望—因爲勝出的永遠是少數人—但他們纔是這個社會“沉默的大多數”。\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個從小就開始的殘酷過程會使學生更相信個人能力和“勝者爲王”原則,卻既不懂得也不相信合作。但顯然,無論從個人還是社會角度來說,教育都應當使人們更懂得合作的價值,而不是競爭的價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考試只是教育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其目的有二:一是爲了檢驗一個階段的學習成果,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了必要的知識—如果沒有掌握,就需要使之掌握;二是爲了選拔。在優質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把那些和優質教育資源匹配度最高的學生選拔出來,讓他(她)們接受相對更好的教育,使之更具有競爭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考試只能爲教育而服務,教育的目的從來就不是考試。\u003C\u002Fstrong\u003E如果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教育資源極爲充裕,理論上可以取消考試—歐洲許多國家的大學就取消了入學考試。但無論一個國家多麼富足,都不能也不可能取消教育。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懈奮鬥,中國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當我們在拼命奔跑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了,我們爲什麼而出發。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只是滿足於完成某項工作。我們需要問的是: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需要實現怎樣的目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源 | 校長會 中小學校長論壇官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編輯 | 中國網教育頻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3\"\u003E公衆號\u003C\u002Fi\u003E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3\"\u003E公衆號\u003C\u002Fi\u003E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36608832176179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