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紅紅和他的學生。張紅紅和學生聊天。

馬雲帶陝西17位鄉村教師走紅毯

這個七月,我們驅車沿着蜿蜒的盤山公路,一路向上攀援,來到了海拔900米的驪山之巔,站在山坡上,透心的山風迎面吹來。在叢叢綠樹掩映下,我們找到了位於山脊上的仁宗街道土橋初級中學,見到了張紅紅老師。

土橋初級中學校園

23年教齡的張紅紅,“出名”得益於他2015年榮獲首屆“馬雲鄉村教師獎”,讓這名紮根山區、默默奉獻的鄉村教師一時間走進大衆視野,成了遠近皆知的“網紅”。

鄉村教師張紅紅

名利撲面而來,塵囂過後,張老師仍舊堅守在靜靜的大山之中,將一屆又一屆學生送出大山。

正值暑假,學生都放假在家,學校裏少了朗朗讀書聲,更顯寂靜。張紅紅老師帶着我們穿過一座又一座教學樓,敞開他在此23年的記憶。

“我們土橋初級中學是市上第一批建設的山區定點寄宿制學校,學生主要來自仁宗山區四面八方的農民子弟,還有相鄰藍田縣、灞橋區的學生,90%以上的學生都是留守少年兒童,他們一週有六天喫住都在學校。”張老師介紹說。

張紅紅給孩子們做輔導

山區自然條件惡劣,經濟落後,交通不便,導致學校教師流動頻繁,師資常年不足。教師人數的不足,就得靠留守老師帶更多門類的課程來彌補。工作最初的十多年裏,張紅紅平均一天要上六節課,教過英語、語文、數學、思想品德、歷史、生物等初中幾乎全部學科的課程。

“有很多知識自己也不太掌握,就趕緊鑽研趕緊學,學好了才能教給學生。在鄉村教書,你就得把自己變成雜家纔行。”張紅紅笑着說。

張紅紅和他的學生

爲了能學好知識教給學生,張紅紅是真“下了勢”。學生早上七點多到校,他五點多就起來學習,學生下了晚自習九點多回宿舍休息,他批改完作業、備完課再堅持學習一個多小時。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堅持自學15年,參加考試80餘次,獲得了60多門課程的合格證書,攻取了西北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和西北政法大學法學學士雙學位。爲了教好英語,他參加了英語專業自學考試,努力克服左耳聽力障礙,爲了通過英語聽力,購買了70多盒磁帶,用壞了6臺錄音機,堅持5年連續考了10次終於通過這門科目考試,取得自考英語專科畢業證書。

張紅紅和學生聊天

“這些學習,讓我教起學生來更有底氣,也更得心應手了。”張紅紅說,“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一定讓人成長。”

天有不測風雲,2000年張紅紅患上了“不死的癌症”——強直性脊柱炎。犯病時腰腿疼痛的撕心裂肺。丈夫的苦,妻子賈美利最清楚。“疼的時候把人疼的直打哆嗦,翻身比翻山還難,整夜整夜疼地睡不着。”說着,賈美利眼裏泛起了淚花。

張紅紅在給孩子們上課

對於妻子,張紅紅是有虧欠的。這個以校爲家的男人,在他的心上,山裏的孩子們永遠是第一位的。即便病魔纏身,爲了不影響給孩子們上課,他都是利用雙休日下山到縣醫院的門診買藥,寒暑假住院治療。十幾年來,他沒有因病耽誤學生一節課,即使病重的時候,他也堅持工作、學習。

這就是張紅紅在學校的辦公室兼宿舍

過去,由於地處貧困山區,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失學較多。每學期張紅紅都會徒步到學生家去家訪,方圓幾十裏14個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大多數時候,山路上除了他,就是他自己的影子。十多年來他成功動員了四十多名學生返校上學。在這些勸學的孩子當中,賈東是張老師印象最深的一個。當年爲了勸他上學,張紅紅可沒少捱罵,“當時家長對我破口大駕,我還是沒有放棄,一次不行我就再去一次,最終說服了家長,賈東終於返校上學。他現在已經是一名特警了。”張紅紅說着,臉上泛起了光。

在臨潼的大山上,村裏的孩子他送走了一波又一波,他教過的學生有上千名,這些學生走出了大山,其中不少人是博士、碩士、大學生,成爲了警察、教師、企業管理技術人員、農村致富帶頭人,都成了有用之才。

自考英語聽力時用的磁帶

“鄉村教師的神聖使命,不僅僅是教給孩子以知識,更主要的是許給他們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只有我們教師認真去做了,我們培養的學生才能夠有知識,有理想,有遠見,有抱負,我們的未來纔有希望。”張紅紅說。

記者手記:

從臨潼城區開車上山,雖然只有短短四十分鐘的時間,但對於很多孩子來講,就是一道很難越過的溝坎。他們很難享受到城區孩子們應有的便利和開闊的眼界。但正是在這些偏遠的角落,像張老師這樣一代又一代的鄉村教師,用自己的身軀突破了地理隔離的藩籬,用默默的堅守點亮了農村孩子的希望。今天,張紅紅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感人的課,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臨潼這片土地上,有這樣一些臨潼人在堅守、在奉獻、在奮鬥!(通訊員 馬麗敏 姚磊 記者 張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