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我省是农机装备制造业大省和应用大省,随着我省进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按照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定位,我省日前制定推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u003Cstrong\u003E提出到202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5%、到2025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分别比全国目标高出18.5和17个百分点;到2025年林牧渔加业机械化率总体达到60%以上,比全国目标高出10个百分点。\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省政府新闻办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实施意见》进行了解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四大问题使转型升级势在必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据介绍,目前,山东农机装备制造产品涵盖全部7大门类、3500多个品种,拥有雷沃重工、五征、时风等一批知名品牌,产品销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机装备产值约占全国的1\u002F4。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4亿千瓦,占全国的1\u002F1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5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u003Cstrong\u003E我省农业生产全面进入了机器换人的新时期。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总体上看,我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卜祥联介绍。具体而言,一是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门类不全和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并存,机具的可靠性、适用性和智能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强,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二是机械化水平不平衡,粮食作物高、经济作物低,种植业高、林牧渔加业低,平原地区高、丘陵山区低的问题,还依然存在,有的环节甚至还没有破题。三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品种选育、栽培制度、种养方式、产后加工与机械化生产的适应性有待加强。四是适宜机械化的基础条件建设滞后,存在农机“下地难”、“作业难”和“存放难”问题。加快实现我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更好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出台更多务实管用的具体政策措施。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将创新摆在重中之重位置\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创新一直被摆在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位置。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处长蒋景春介绍,为破解研发生产与推广应用短板制约,省农业农村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实施了农机研发创新计划,调动农机产学研推用各个方面的力量,补短板,强弱项,全力进行攻关,研发创新了一批关键急需、新型智能农业生产机械装备,优化提升了一批技术先进、功能适用农业生产机械装备,验证示范了一批复式高效、质量可靠农业生产机械装备,打造形成一批了农机科技创新团队,引领推动了农机化转型升级,成为我省农机化发展的一大亮点。\u003Cstrong\u003E目前,已形成样机212个,新工艺183项,82%的研发成果得到转化应用。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紧紧围绕我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围绕加快农机研发创新计划,\u003Cstrong\u003E2015至2018四年时间,省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亿元,拉动企业研发投入4亿多元,烟台、临沂等市也安排了资金支持农机研发创新。\u003C\u002Fstrong\u003E今年以来,省里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的扶持力度,将农机装备制造应用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重要内容,把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列入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力推“两全两高”农机化发展。注重发挥农机购置补贴补贴补优补绿补新导向作用,重点补贴发展了大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水肥一体化机械等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装备发展,用于补贴先进高效装备的资金,每年都在10个亿以上。在全省全面推进了农机报废更新试点,老旧农机报废量占全国报废总量的80%以上。\u003Cstrong\u003E积极争取农业农村补支持,在全省开展了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装备和植保无人机进行了试点补贴,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农机化发展转型升级。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推进农机装备产业链协同发展。扛起农机装备制造业大省责任,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探索建立成果转化应用模式,强化首台(套)保险补贴、新旧动能转换高端装备产业基金对技改和攻关的支持推动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针对短板精准施策\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实施意见》针对目前我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意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机械化生产方面,提出在种植业上,巩固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突出解决花生、马铃薯、大蒜种收和棉花采收机械化;深入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创建一批示范县和示范市。在农村其他各业上,积极推进畜牧水产养殖、林果、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积极发展农村环境管护技术装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推动良种、良法、良田、良机乘龙配套。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农机社会化服务方面,提出农机社会化服务是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营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农村“请工难、用工贵”和“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的重要措施。要求积极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大力培育壮大农机专业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作业公司等各种形式的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创新农机服务机制,鼓励农机服务主体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体,支持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加快“互联网+农机作业”应用,推进农机服务向生产全过程、全产业链延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农机作业基础条件方面,提出对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包括机耕道建设和土地集中连片改造,特别是丘陵山区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和互联互通,为农机通行和作业创造条件。同时,积极落实农机服务用地、用电等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农机服务组织生产条件建设。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农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提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并举。加强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支持企校共建,培养爱农业、懂管理、会经营的高层次人才,注重国际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发挥好免费培训政策引导作用和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优势,大力培育懂技术、会操作、能维护的实用技能型人才。遴选和培养农机“土专家”,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办领办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42333660356659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