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xuAdXKiUsk5\" img_width=\"750\" img_height=\"490\" alt=\"10年收入增長3倍多 全國牧區都在“山寨”青海湖畔的這個小村\"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圖爲梅隴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美麗的夏季牧場 攝影:索南卓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瞭解,根據規劃,到2020年,青海883個純牧業村和近80個半農半牧村都將基本建成與梅隴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類似的以合作社爲主體,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爲標誌的草地生態畜牧業生產經營模式,從而實現草原保護、牧業增效和牧民增收爲目標且地域特色鮮明的草地生態畜牧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新路子。\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xuAdJ6a8nLd\" img_width=\"750\" img_height=\"447\" alt=\"10年收入增長3倍多 全國牧區都在“山寨”青海湖畔的這個小村\"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圖爲桑傑卡介紹合作社歷年分紅情況 攝影:劉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37歲的桑傑卡現在在合作社當會計,說起合作社給村裏帶來的實惠,這位漢子如數家珍:“2008年7月,梅隴村組建了股份合作制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我家猶豫了半年多之後,在2009年年初加入了合作社。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xuAcs8Kfm32A\" img_width=\"750\" img_height=\"459\" alt=\"10年收入增長3倍多 全國牧區都在“山寨”青海湖畔的這個小村\"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圖爲梅隴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辦公地點 攝影:劉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國西藏網訊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新源鎮梅隴村是個只有72戶214人的純牧業村。但這個青海湖畔的小村莊卻幹成了一件大事:不僅實現村民10年收入增長了3倍多,梅隴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還被農業部授予“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稱號,全國各地前來學習“梅隴模式”助力脫貧攻堅的團隊絡繹不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月1日,記者來到在青海省生態畜牧業建設中“第一個喫螃蟹”的梅隴村一探究竟。\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xuAdJ6a8nLd\" img_width=\"750\" img_height=\"447\" alt=\"10年收入增長3倍多 全國牧區都在“山寨”青海湖畔的這個小村\"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圖爲桑傑卡介紹合作社歷年分紅情況 攝影:劉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37歲的桑傑卡現在在合作社當會計,說起合作社給村裏帶來的實惠,這位漢子如數家珍:“2008年7月,梅隴村組建了股份合作制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我家猶豫了半年多之後,在2009年年初加入了合作社。之前我家人均收入一年是3000多元,2009年我家分紅4551元,今年的分紅有3萬多元,再加上3萬多會計工資,我家三口人人均收入現在一年有2萬多元。而且,加入合作社之前,我家有七八十隻羊,30多頭牛,現在通過扶貧政策,已經有200多隻羊了。”據統計,合作社從2009年年終分紅23萬元增長至2017年的200.2萬元,增長了7.7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桑傑卡說,合作社在草場承包經營權和牲畜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把牲畜、草場等生產要素作價入股整合,開展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採取“以草場承包經營權、牲畜折價入股,勞動力專業分工,生產指標量化,用工按勞取酬,利潤按股分紅爲主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股份合作制模式經營。“2017年底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8萬元,較2008年增加了1.6萬元。”央視《焦點訪談》對此專門作了專題介紹,從此“梅隴模式”成爲了青海省乃至全國牧區學習和模仿的對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剛開始大部分牧民接受不了合作社,感覺把自己家的草場牲畜都交出去不放心。”桑傑卡說,合作社組建的第一年,村裏光動員會就開了100多次,只有13戶牧民參股入社。“但第一年就有分紅,看到真的有分紅,大家就有參與的積極性了,到2011年,全村所有牧民、所有牲畜和草場都加入了合作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天峻縣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現在很多牧民想多入一些股,但爲了草畜平衡,合作社對入股實行上限封頂制度。“按照8畝草地一個羊單位的標準,全村的牲畜量已從原來的近2萬頭,下降到現在的1萬頭左右,保持了草畜平衡。”據天峻縣草原站監測,以前,梅隴村牧民在流轉的草場上拼命增加牲畜數量,導致草地退化嚴重,2008年畝產可食鮮草僅爲152公斤。但到2016年,已上升到畝產226公斤,生態環境大大改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時,合作社從成立之初,先後整合各類扶持資金購買母羊900只,作爲扶貧週轉羊,每年確定4個貧困戶,每戶分配225只作爲基礎生產資料,當年所產羔羊進行均等分配,50%歸牧戶自由支配也可入股,另外的50%硬性入股合作社,防止貧困戶因經營管理不善返貧。次年,對900只生產母羊重新分配到另外4個貧困戶,牧戶依次實現了脫貧,達到整村脫貧目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啥牲畜數量減少了,村民的收入卻反而增加了?這位工作人員爲記者算了一筆賬:合作社除了分紅外,還爲入股牧民按特長進行了分工,大家按勞取酬,比如,放牧經驗較好的牧戶競爭上崗成爲合作社放牧員,還有專門的種草員、理事會成員、監事會成員、會計,其餘勞動力在縣城內外從事洗車行、出租車、畜產品銷售等經營,進一步實現了增收。\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xuAdXKiUsk5\" img_width=\"750\" img_height=\"490\" alt=\"10年收入增長3倍多 全國牧區都在“山寨”青海湖畔的這個小村\"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圖爲梅隴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美麗的夏季牧場 攝影:索南卓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瞭解,根據規劃,到2020年,青海883個純牧業村和近80個半農半牧村都將基本建成與梅隴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類似的以合作社爲主體,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爲標誌的草地生態畜牧業生產經營模式,從而實現草原保護、牧業增效和牧民增收爲目標且地域特色鮮明的草地生態畜牧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新路子。(中國西藏網 記者\u002F劉莉)\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43813841141812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