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編者按:\u003C\u002Fstrong\u003E爲迎接祖國70華誕,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全面展示建國70年來山西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偉大成就,根據中宣部組織開展的“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要求,和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省委網信辦宣傳計劃,由山西省委網信辦指導,黃河新聞網將開展“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尋找共和國同齡人主題宣傳報道活動。活動在全省範圍內尋找70位共和國的同齡人。通過講述他們70年來個人經歷、難忘記憶等內容,來反映時代發展、社會進步,書寫人生之美、抒發家國情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黃河新聞網訊(記者 韓松甫)\u003C\u002Fstrong\u003E以前每過春節,找他寫對聯的鄉親排起了隊,現在幾乎每家都可以獨立完成了;當年,兒子成爲全村的第一個本科大學生,現在村裏大學生多了,還有碩士研究生;與共和國同齡的臨縣農民薛新啓覺得,農村、農民的出路在於教育的發展。\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x3a0jGp4m7li\" img_width=\"690\" img_height=\"456\" alt=\"薛新啓:農民也要有文化\"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薛新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有文化的農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臨縣兔坂鎮薛家畔村的薛新啓生於1949年2月,1964年初中畢業後回村務農,似乎這就是他人生的歸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着鄉親們日夜勞作卻收入微薄,老薛在思考,他認爲,種田也需要知識,要是有文化,產量應該能多一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勞作之餘,老薛想方設法獲取農業知識及文化知識,一有時間,他就用手指在地上寫字,日積月累,他從書本中學到了科學耕種的方法,並練成了一手好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此,老薛比別人多了一些活,村裏人收到信要讓他讀,找他代筆寫信,特別是過春節的時候,鄉親們找他寫對聯,除夕一天,別人忙於家務,他卻一整天給鄉親們寫春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爲有知識,鄉親們對他禮遇有加,但老薛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因爲在他們村裏,孩子們最多初中畢業就沒人上學了,包括他的三個女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把兒子培養成大學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臨縣屬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曾有“不適合人類居住”的說法。80年代,當地提出“要有富,辦學修路栽棗樹”的號召,並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提出“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村裏的“文化人”,老薛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並當選爲村委主任,他和村委班子成員積極響應上級政府號召,動員村民栽種棗樹,一度成爲全縣的樣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村民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強,自己家的生活也好起來了。同時,在言傳身教下,老薛的兒子建雲初中畢業後,升入高中,成爲村民教育孩子的榜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後來,建雲考入大學,成爲全村第一個本科大學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人才培養”飛入尋常百姓家\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村幹部,老薛一邊號召村民栽種棗樹,研究種植,發展經濟;一邊勸大家注重教育,供孩子上學,鄉親們的思想慢慢地發生了轉變,培養孩子成爲每個家庭的首要任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慢慢地,全村家家有了文化人,來找老薛讀信寫信的人少了,特別是除夕那天,從前“門庭若市”到現在“車馬稀”,對此,老薛一點也不失落,他感到高興,他看到了他們村教育的發展,村民文化素養的整體提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薛說,1994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們村建起了新學校,在老薛的心中,1994年是他們村教育發展的一個“分水嶺”,之前,孩子們最多初中畢業,此後,有人上了高中,有人考入大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現在,薛家畔村的村民非常重視子女教育,他們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要把孩子培養成“大學生”,老薛說,這就是國富民強的真實寫照。\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3843017261716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