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央視新聞披露,今年1月份,山東青島一幼兒園發生一起外籍教師猥褻女童事件,目前該外教已被依法批捕。關於外教的負面新聞,這已不是第一起,爲此央視記者近日對外教市場進行了調查。

調查結果聳人聽聞。價格不菲的“英語外教”母語並不一定就是英語、教書育人的“外教”卻不一定會有相關資質、有些“外教”其實是偷越國境而來、甚至有的“外教”在國外還有案底……各種亂象充斥其中,讓公衆防不勝防。本是希望讓孩子接受到更加專業的培訓,最後卻發現一切不過是個人美好期盼,還白花了不少冤枉錢。

“外教亂象”背後的人才偏見與隱憂

按理說,“外教”在中國早就不算新鮮事物,公衆也早過了“看着稀罕”的階段,可爲何還有如此之多的“不正規外教”濫竽充數,讓好事情變成了一件糟心事?

答案其實不難猜想。無非就是多數人仍舊信奉“外來和尚會念經”,片面地認爲,只要是個“老外”,就能教好英語,於是給“洋外教亂象”提供了足夠的生存空間,不管是有合法經營手續的幼教機構,還是校外自營的培訓補習機構,遇到外國人就想用、有外國人求職就敢用。

缺乏嚴格的把關嚴審,難免出現“外教”良莠不齊的狀況。不過,更需引起高度重視的,還在於這些亂象背後所折射出的人才偏見及隱憂。

“外教”不是“萬能藥”,治不了外語培訓缺乏專業性、系統性的社會弊病。而那些母語不是英語,又沒有教育從業資格的“外教”,還真不一定就比英語專業的高校畢業生有“水平”。可正因爲他們長着一副“洋人”面孔,便可享受到更好的待遇,這種“唯身份論”本質上也是一種錯誤的人才觀,凸顯出一種不平等。

此外,“外教”的火爆市場還凸顯出社會的兩個不好傾向。其一,外語教育的起點越來越低,幼兒都開始接受外語教育,起跑線焦慮似乎仍然難有盡頭。其二,英語專業的人才多數選擇了從事翻譯或就職外企,較少有人專門從事英語教育工作,尤其是幼兒教育更爲明顯,人才的擇業觀仍需重塑。

問題雖然顯而易見,但想徹底解決仍舊任重道遠。不僅需要政府部門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教育體系改革;還需要監管部門加強市場監管,防範“外教”成爲監管空白;更重要的還是要加強人才的引進和培育,鼓勵更多有資質、有能力的人才投身外教職業,規範市場環境,倒逼“外教”更加規範,讓公衆不再擔憂。

在互聯網+時代,每個服務行業都會利用大數據,結合大數據分析軟件等工具,將把傳統服務轉化爲智能化的服務。能夠爲客戶提供個性化、貼心的智能服務,就像私人訂製。例如,商場會根據你的實際情況向你推送你可能想要的商品、飯店會根據你的飲食愛好給你送上你喜歡的美食等等。北大青鳥蘭州優越學院專注於計算機職業教學二十年來,一直緊跟計算機發展的步伐,學院現開設的大數據課程,可免費領取試聽課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