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table\u003E \u003Ctr\u003E \u003Ctd\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y6uxxG5C8aq\" img_width=\"400\" img_height=\"300\" alt=\"實施六大行動計劃 推動蘇區全面振興\" inline=\"0\"\u003E\u003C\u002Ftd\u003E\u003C\u002Ftr\u003E\u003Ctr\u003E \u003Ctd\u003E\u003Cp\u003E通過藝術活化古村,大埔縣西河鎮北塘村打造“升級”版美麗鄉村。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td\u003E\u003C\u002Ftr\u003E\u003C\u002Ftable\u003E\u003Ctable\u003E \u003Ctr\u003E \u003Ctd\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y6uyI1bVnInz\" img_width=\"400\" img_height=\"300\" alt=\"實施六大行動計劃 推動蘇區全面振興\" inline=\"0\"\u003E\u003C\u002Ftd\u003E\u003C\u002Ftr\u003E\u003Ctr\u003E \u003Ctd\u003E\u003Cp\u003E行駛在蕉嶺縣石窟河畔的X962金白線上,沿途可以欣賞到美麗的田園風光和石窟河景。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td\u003E\u003C\u002Ftr\u003E\u003C\u002Ftable\u003E\u003Ctable\u003E \u003Ctr\u003E \u003Ctd\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y6uyZGTSgg9k\"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66\" alt=\"實施六大行動計劃 推動蘇區全面振興\" inline=\"0\"\u003E\u003C\u002Ftd\u003E\u003C\u002Ftr\u003E\u003Ctr\u003E \u003Ctd\u003E\u003Cp\u003E經過修復改造的羅屏漢故居,展示了羅屏漢、張瑾瑜夫妻的革命歷史,吸引了衆多遊客前往參觀。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td\u003E\u003C\u002Ftr\u003E\u003C\u002Ftable\u003E\u003Cp\u003E今年5月,全省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現場會在梅州大埔召開,會上出臺了專門政策,含金量高、指向性強,爲梅州搶抓老區蘇區振興發展重大歷史機遇明確了方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更好地抓落實,8月1日,梅州市委七屆七次全會召開,會議審議了《梅州市貫徹落實〈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推動我省革命老區和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意見〉的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圍繞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全市農村相對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穩定脫貧,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22年,全市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更大實效,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總體目標要求,《行動方案》提出將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綠色產業建設、城市提質擴容、鄉村振興、民生改善、傳承紅色基因六大行動,成爲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的“指南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南方日報記者 陳萍 馬吉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基礎設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打通蘇區脈絡 築牢發展根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於老區蘇區一般處於較爲偏遠的地區,長久以來,受客觀因素影響,基礎設施條件較發達地區落後,梅州也不例外。近年來,梅州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在水利、交通、環保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行動方案》進一步提出實施基礎設施建設行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走進“水利重器”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現場,只見左岸水波平穩,船隻通航正常,而右岸則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二期一段圍堰基坑內,藍色大型起重機在工作人員的指揮下正將混凝土吊罐吊至電站廠房,實施結構砼澆築。據統計,今年上半年,該工程完成的投資是3.12億元,佔年度計劃的39%,總投資完成了34.12億元,佔總投資59.2億元的58%。\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水利設施建設穩步推進,進度喜人的路網建設也讓老區蘇區人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梅州,現在的目標不僅僅是路通,更是要修“四好農村路”。近日,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公衆網對2019年度省“四好農村路”示範縣名單進行公示,蕉嶺縣、興寧市名列其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交通始終是老區蘇區的一大短板,爲補齊這一短板,根據《行動方案》,梅州將實施交通“毛細血管”暢通工程,重點推進國省道、縣鄉公路改造升級和資源路、旅遊路、產業路建設,暢通縣城到高速公路出入口、工業園區、景點景區的交通線路,完善以縣城爲中心、鄉鎮爲節點、建制村爲網點的“四好農村路”交通網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梅州在努力建立內外聯通道路的同時,也積極打通通信之路。今年3月,梅州移動在梅州市迎賓館開通了全市首個5G基站。7月26日,梅州市人民醫院與中國移動梅州分公司、華爲公司共建5G示範醫院簽約儀式暨5G應用下醫聯體內遠程超聲、遠程手術指導直播發佈會在梅州市人民醫院舉行,這意味着梅州將利用5G技術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覆蓋全市基層醫療機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梅州是生態發展區,碧水藍天淨土是其發展優勢,爲此,必須補齊環保基礎設施這一短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城區(縣城)、鎮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有序推進,各縣(市、區)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建設也在加快推進。餐廚垃圾處理廠、興寧靜脈產業園、五華循環經濟產業園、豐順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等項目正在積極爭取列入省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身邊的環境越來越好了,生活在梅州的市民不禁感慨,“幸福指數蹭蹭往上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位於梅江區三角鎮的宮前村曾經是散亂污集聚的“城中村”,垃圾成堆、雜草叢生、小路難行,在黨建引領下,黨員帶頭村民參與,啓動一批“微改造”工程,讓其搖身一變成了隱匿在城市中的“世外桃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城市“微改造”,讓老城的品位提升,文韻氣息更加濃厚。城市的發展既要適度擴容,更要注重提質,《行動方案》提出城市提質擴容行動,開展中心城區總體城市設計研究,抓好嘉應新區起步區江南新城、芹洋半島、梅縣新城建設,推進旅遊服務中心、婦女兒童醫院等項目建設,開展美麗城區提質行動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綠色發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強化產業帶動 激發內生動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推動梅州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產業振興是關鍵,產業項目建設必須快起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行動方案》六大行動之一綠色產業建設行動指出,梅州要加快構建“5311”綠色產業體系,包括五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三個新興產業、發展大健康產業、壯大特色現代農業;同時要強化產業發展平臺支撐,推進園區集聚高效發展、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數字政府”改革建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發展方向爲之明確——梅州要立足功能定位和資源稟賦,堅持產業興市、項目爲王、企業第一,大上綠色項目,大推綠色發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引進廣東115科技、鼎盛翼天集團爲示範,打造更多的梅州速度、梅州模式和梅州特色,力爭每個產業都有龍頭企業,形成產業集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光回到今年5月,伴着陣陣鼓聲,在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由鼎盛翼天集團爲投資主體的中國·梅州“客都人家”大型康養文旅綜合體正式動工,該動工項目不但體現了梅州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的決心信心,更對梅州加快構建“5311”綠色產業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梅州是知名旅遊城市、“長壽之鄉”,又有着獨特的富硒土壤和產品,發展康養文旅事業可謂得天時地利人和之機,這也是紅色蘇區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期待:“到那時,梅州將呈現一番美麗的新景象:遊長壽梅州、品嘉應好茶、嘗客家美食、看客都人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時,爲着力增強“造血”功能,《行動方案》明確,梅州要強化產業發展平臺支撐,圍繞推進園區集聚高效發展和創新平臺建設,現今,梅州正努力推進梅州經濟開發區升格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升格爲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全力推動綜合保稅區等申報和項目建設,重點推進市醫學科學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梅州產業技術研究院以及仲愷(廣梅園)教學實踐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等“三院一基地”建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梅州農村範圍廣闊、農村人口衆多,抓好鄉村振興工作,對於梅州蘇區振興發展至關重要。《行動方案》中鄉村振興行動明確,梅州要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打造特色美麗鄉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大埔縣西河鎮,蜿蜒的漳溪河串聯起10個鄉村,茶米古道公司、大客匯·鄉城品、禾肚裏公司、新天澤蜜柚等農旅產業落地其間,綠道聯村、文旅聯村、產業聯村,一幅“十村聯動”的鄉村振興圖景已然形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我們加快建設蜜柚加工園區,集研發、物流、深加工於一體,全面提升蜜柚產業鏈,讓產品遠銷歐洲、亞洲1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全國人大代表、梅州市大埔縣順興蜜柚有限公司負責人鄧振龍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全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市爲動力,梅州正努力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全省前列。抓住省專門加大對蘇區村級黨組織運轉經費補助的機遇,紮實推進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抓好鄉村產業鏈條式發展,主動對接融入大灣區大市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前梅州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增至12家,居全省第一,梅縣產業園列入國家級創建名單,特色農業蓬勃發展。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爲依託,各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發展產業,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與日俱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色基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傳承革命精神 凝聚發展動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炎熱的7月裏,與天氣一樣“熱”的還有梅州各大紅色旅遊景區。葉劍英紀念園內參觀遊覽的人絡繹不絕,主題黨日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大埔縣三河壩戰役紀念園裏,人們站在烈士紀念碑前緬懷烈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梅州是全省唯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縣的地級市,據統計,目前全市共有在冊的紅色革命舊址、紀念設施366處,其中重要革命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157處、重要革命歷史人物活動紀念地76處、革命領導人故居50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革命前輩的足跡是梅州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代代傳承中,那不朽的紅色基因始終流淌在梅州人血液裏。老區蘇區要振興,更是需要“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精神,因此,《行動方案》提出傳承紅色基因行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色基因如何傳承?首先是革命遺址的發掘保護,並深入開發富有時代特色和歷史意義的革命遺址,打造一批“不忘初心紅色之旅”精品線路。同時,還要利用革命遺址、烈士紀念設施和英雄人物事蹟創作更多紅色文藝精品,推動紅色文化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村進戶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治政之要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老區蘇區人民的生活始終牽動着社會各界的心,“讓老區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大家的共同目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梅州是廣東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2019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戰之年、關鍵之年,《行動方案》提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金融扶貧、社會扶貧等攻堅行動,確保55712戶150958人依期高質量實現脫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年來,梅州聚焦民生熱點難點,補齊公共服務短板,爲了讓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行動方案》提出民生改善行動,進一步推進教育振興,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文化體育公共服務水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二孩政策的放開,原有的教育資源已無法滿足人們“就近入學”的需求。《行動方案》明確要求,加強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加快新建和改擴建一批縣城小學、鄉鎮中心小學和公辦幼兒園。強化義務教育質量評估管理,有效解決城區“大班額”和農村薄弱學校突出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彌補梅州在高等職業教育方面的短板,梅州將加快建設嘉應學院紫琳學院,整合建設梅州職業技術學院,推進梅州市技師學院升格高職院校、興寧技工學校升格技師學院工作,並爭取納入省“十四五”高等教育設置規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樣作爲重點民生問題的醫療,每一個新進展都能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梅州正加快推進市中醫醫院創建“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市人民醫院新住院大樓、市第二中醫醫院住院綜合大樓和市醫學科學院大樓建設等項目。《行動方案》要求,加強縣鎮村三級醫療衛生網絡建設,升級改造縣級公立醫院、鄉鎮中心衛生院,紮實推進“一鎮一院”標準化和“一村一站”規範化建設工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文化體育方面,梅州正大力推進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爲契機,加大公共設施建設力度,圍繞創建足球特區,突出抓好足球振興十年規劃的落實,全面完成場地建設等重點工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梅州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丘東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多謀項目謀好項目 將機遇變爲現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梅州市委七屆七次全會審議了振興蘇區發展的《行動方案》,圍繞2020年、2022年全市發展目標和基本任務,明確了梅州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蘇區振興發展的重點和方向。目標如何實現?實施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記者就此採訪了梅州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丘東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南方日報:昨日召開的市委七屆七次全會,審議了《行動方案》,您認爲其主要亮點有哪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丘東濤:全省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現場會在梅州召開後,梅州迅速行動,在市委七屆七次全會上審議了《行動方案》,其中涵蓋了梅州正在推動和謀劃的重點工作、重點項目,並明確了牽頭責任單位,有抓手、有路徑,很實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亮點主要體現在有了新理念,梅州圍繞生態功能區定位來做行動方案,其中推動蘇區振興發展六大行動主要圍繞綠色發展展開,圍繞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展開,圍繞增強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展開,而且有很實在的路徑、舉措,也很具體,可操作性很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南方日報:您認爲《行動方案》在實施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丘東濤: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去梅州也定了很多指標,個人認爲這些指標比較契合梅州的實際,是夠得着摸得到的,也能夠實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梅州經濟相對欠發達,被定位爲生態發展功能區,發展的理念有所轉變,不再唯GDP論英雄。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止是體現在經濟方面,也在環境、公共服務、人居基礎設施建設的變化上有所體現。近年來省裏對梅州發展的支持力度很大,加上梅州自身的努力,不論在城市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還是農村宜居環境、鄉村治理、鄉村基礎設施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現在梅州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的“後花園”,走綠色發展之路、打造宜居宜業宜遊“世界客都·長壽梅州”的目標理念去建設,羣衆的幸福感、獲得感,包括政府轉變職能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轉變,因此我認爲目標如期實現沒有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然,有了行動方案,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加充分地利用省裏對梅州的支持,更好地對接好振興中央蘇區政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首先我認爲在落實《行動方案》中要抓好中央蘇區政策的運用跟落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次是在體制機制上,在深化改革方面,要抓好與省裏配套制度的銜接,包括跟粵港澳大灣區平臺的創新對接,我們要做得更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者是在人才方面,要更加充分利用好現有人才資源,切實做好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後,要開展“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抓牢抓實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凝聚幹事創業強大合力,鍛造一支具有新擔當新作爲的黨員幹部隊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聲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行動方案》裏提出“紮實推進‘一鎮一院’標準化和‘一村一站’規範化建設工程”讓我備受振奮!目前,我院正在實施重點加強基層鄉鎮衛生院中醫服務能力再提升工程,並結合“醫聯體”模式,打造中醫藥特色服務,讓羣衆切實享受到中醫藥特色服務“簡、便、廉、優”的實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蕉嶺縣三圳鎮衛生院院長 陳仕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行動方案》裏關於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的內容體現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轄區內生態環境保護,針對轄區環境保護方面存在的短板,以解決民生重大問題爲着力點,科學部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計劃,爲建設美麗梅州指明瞭方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梅州市環境保護協會會長 黃立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要推進教育振興,優化義務教育優質資源均衡配置,協調義務教育優質資源均衡發展,我認爲首先要調整規劃佈局,留足教育發展用地,加快改擴建一批學校。其次,要建立義務教育聯盟,由教育主管部門帶頭,在中小學校際之間採取“有序選擇”“雙向選擇”和“指定對接”等方式,在校際間組建義務教育聯盟,放大優勢教育資源,帶動薄弱學校發展。還要實施綜合評價改革,強化評價反饋和結果運用,倒逼學校從小學初中基礎教育抓起,提高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質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富力城附屬小學校長 廖翠雅\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45124089282612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