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本文摘自:《廣東黨史》2009年第3期,作者:顏梅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40軍的勝利,在戰略上,揭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在戰役上,爲志願軍主力奪得了先機;在戰術上,振奮了民心士氣。並因而享有了諸多第一:打響了抗美援朝第一槍;打響了抗美援朝第一炮;出現了第一位與敵人同歸於盡的英雄石寶山;產生了第一位“反坦克英雄”秦永發;擊毀了敵軍第一輛坦克;活捉了第一批敵軍俘虜……彭德懷對此高度評價說:“40軍首戰,打響了志願軍入朝參戰第一槍。”消息傳到懷仁堂,毛主席當即表態:10月25日,應當成爲志願軍出國紀念日。\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a0238df741947e5a1190ad1d131bb62\" img_width=\"238\" img_height=\"300\" alt=\"打響抗美援朝第一槍的志願軍40軍軍長溫玉成\"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溫玉成將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他率領的第40軍在抗美援朝中首戰大捷,被總司令彭德懷譽爲“入朝作戰第一槍”,毛澤東主席也欣然將這一天——1950年10月25日,定爲志願軍出國紀念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十大虎將”、“十位王牌軍長”之一的開國中將溫玉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溫玉成(1915.10-1989.10.29),曾用名溫振興,江西省興國縣長岡鄉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軍第7師20團宣傳員,興國縣警衛營幹事,獨立第12團總支書記、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紅8軍團第21師62團政治委員、軍團直屬隊總支書記,紅5軍團騎兵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區隊長,新四軍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3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第3縱隊縱隊長,新四軍第6師18旅旅長兼政治委員,蘇中軍區第1軍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松江軍區第1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145師師長,第4野戰軍第41軍副軍長。建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軍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兵團軍長兼政治委員,廣州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北京衛戍區司令員,成都軍區第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中央委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乞討追部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6年10月,紅4方面軍、紅2方面軍在會寧與紅1方面軍勝利會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打通通向蘇聯的道路,開創西北抗日新局面,紅4方面軍的紅9軍、紅30軍和紅5軍,約2萬餘人,渡過黃河,奉命組成西路軍,向甘肅西北、新疆方向執行西征的任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敵酋馬步芳唯恐紅軍進入新疆,下令“死力堵截,阻止紅軍西進和東下”,並決計要將西路軍消滅在河西走廊。西路軍要想取勝,馬步芳的騎兵是一個極大的威脅。爲此,紅5軍專門成立了1個騎兵團,準備與之抗衡,由溫玉成擔任騎兵團政委。溫玉成對騎兵團進行了多種形式的訓練和思想教育,並身先士卒地投入行軍和戰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2月30日,紅5軍攻下河西重鎮臨澤縣城,殲敵3000餘人。次日,又攻佔了高臺縣城,守敵保安隊、民團共1400餘人全部投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軍攻佔高臺,讓馬步芳狗急跳牆,遂派出5個騎兵旅、2個步兵旅及1個炮團和1個民團約2萬餘敵軍,以8倍於紅軍的兵力,向高臺3000紅軍發起了瘋狂的進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高臺城牆其實只不過是一個大土圍子,高不到6米,且頂上狹窄,很難組織火力堅守。而紅5軍卻接到命令,必須守住高臺,策應其他部隊的戰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守住高臺,溫玉成動員軍民把木箱、木櫃抬到城牆上,填滿沙土,潑水結冰,以加固加厚城牆,並不分晝夜地組織鍛造大刀、長矛,以補充彈藥的不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馬匪每天反覆的炮轟、衝殺,雖均被紅軍打退,但紅軍由於沒有補給,傷亡越來越大,甚至彈盡糧絕,溫玉成和戰士們只好用大刀、槍刺、石頭與馬匪拼殺,有的甚至抱住敵人一道滾下城牆,同歸於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7年1月19日晚,大部分紅軍戰士壯烈犧牲。20日,紅5軍血戰8天8夜後,終因寡不敵衆和收編民團的叛變,高臺被馬匪攻破。左腿負傷的軍團長董振堂,被馬匪殺害,頭顱懸掛在高臺城樓上。溫玉成因腿部負傷而被俘,被馬匪關押在蘭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後來,溫玉成趁敵人不備,機智逃脫,忍着傷痛,沿途乞討,經過1個多月的艱難行走,在甘肅平涼附近,終於迴歸到革命隊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血戰南橫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抗日戰爭時期,溫玉成同樣馳騁疆場,立下了赫赫戰功。他經歷了無數的惡戰,甚至幾度命懸一線,差點爲國捐軀。其中最爲慘烈的當屬他擔任新四軍6師18旅政委時,帶領部隊在張家港南橫套一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1年7月,日僞爲了消滅東路地區抗日力量,悍然決定實行“清鄉”。沙洲縣作爲東路抗日根據地和蘇中抗日根據地之間的重要戰略通道,既是敵我雙方爭奪的重點,也是日僞進攻的重點。因而一開始,常熟、江陰兩縣的日僞軍傾巢進入沙洲縣,僅大小據點就設置了430多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保衛沙洲,保衛根據地的暢通,1941年,新四軍6師18旅政委溫玉成率領警衛1團2個連奉命前往,開展反“清鄉”鬥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溫玉成率部剛渡過長江,來到沙洲橋頭堡,就被敵人發覺並緊緊咬住。敵人一邊派船封鎖長江,切斷新四軍退路,一邊調集重兵合圍。溫玉成帶領部隊在大新、錦豐沿江地區與敵人周旋,但很快便發現身邊到處都有敵人。一次剛向師部發完電報,敵人便到了跟前。有時甚至在離部隊100多米的草叢中也有敵人。一晚數戰、幾經周折,終於等到天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考慮地形不熟,地域狹小、敵我兵力十分懸殊,爲保存實力,溫玉成決定撤出沙洲,到澄西與新四軍6師會合。並由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爲骨幹組成突擊隊,由溫玉成帶領,於晚上向西南方向掩護突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午夜時分,部隊摸索着來到後塍東面的徐家高橋。該橋下是河面開闊的南橫套河,由於正值大潮汛,長江之水橫衝直撞,波濤滾滾,漩渦四伏,而橋已被敵人拆毀。部隊的行動很快被橋上據點的敵人發覺,並拼命掃射。附近的日僞軍聽到槍聲,也立刻從西面包抄了過來,情況萬分危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溫玉成一面組織強行渡河,一面命令突擊隊發起反擊,以阻擋敵人,爭取時間。由於突擊隊很多人不會游泳而又無任何渡河的工具,大家只得解下綁腿布,纏在腰裏,由會游泳的同志拉着過河。過河時,由於綁腿布突然斷裂,警衛一團政委曹德輝等18位同志,立刻被洶湧的河水吞沒並壯烈犧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見溫玉成渡過了南橫套,敵人進一步加強了圍追堵截。由於道路不熟,突擊隊大部分指戰員一路上紛紛失散。警衛1團參謀長陳新一帶領的部分突擊隊渡過南橫套後,因找不到先期渡河的部隊,便按照計劃直奔澄西方向。不料,天亮時分在雲亭馬家村隱蔽時,被200多個日僞軍團團包圍,雖奮力拼殺,終因敵衆我寡且彈藥耗盡,僅有4人突圍,陳新一和他的未婚妻、原常熟縣委婦女部長朱愛農等全部壯烈殉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後,只有少數同志跟隨溫玉成到達澄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後,溫玉成兼任了6師18旅旅長,開闢了澄錫虞地區及江高寶地區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名聞遐邇的京劇《沙家浜》便是以其18旅爲原型而創作改編的。\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20200830271540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