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土專家”變農技員促進產業發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日,石城縣珠坑鄉農技推廣員張瑞高來到臍橙種植戶孔曉敏的果園查看臍橙生長情況,他發現有些老樹出現爛根現象,根據實地查看情況,他立即建議果農施用尿素,改變土壤元素成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全國100個整縣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之一,該縣緊扣“清資產、定成員、建機構、活經濟”十二字要求,在18個村成功試點的基礎上全面鋪開產權制度改革。

"\u003Cp\u003E家家有本股權證,戶戶懂得種養,村村有集體經濟收入……近日,筆者走進石城縣農村,驚喜地發現廣大農村正在推進一場場深刻的改革,催生了許多新的變化,農民不僅身份變了,而且收入也增加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農民變“股民”獲得感更明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日,石城縣琴江鎮古樟村村民黃華英展示了她的股權證。她說:“我們每家每戶都拿到了這樣一本股權證,我們也是‘股民’了。”古樟村是石城縣最早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全國100個整縣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之一,該縣緊扣“清資產、定成員、建機構、活經濟”十二字要求,在18個村成功試點的基礎上全面鋪開產權制度改革。該縣經過清產覈資後,把農村集體資產的所有權確權到不同層級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同時統籌考慮戶籍關係、農村土地承包關係、對集體積累貢獻等因素,做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工作。“我們在認定股權的時候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和靈活性。”石城縣農業農村局經管站站長李衛國介紹,琴江鎮睦富村只要對村集體作貢獻滿5年,經村民代表大會通過即可認定,並在折股量化時給予獨生子女家庭多一份股權;琴江鎮長樂村設置了“扶貧幫困股”,對經濟困難家庭多給一份股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多萬農民變‘股民’後,農民在集體收益分配權等財產權利和集體經濟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上有了明顯的獲得感。”李衛國如是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土專家”變農技員促進產業發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日,石城縣珠坑鄉農技推廣員張瑞高來到臍橙種植戶孔曉敏的果園查看臍橙生長情況,他發現有些老樹出現爛根現象,根據實地查看情況,他立即建議果農施用尿素,改變土壤元素成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瑞高自己種了60畝紅心臍橙,年產量達10萬公斤。作爲一名有經驗的種植戶,張瑞高被縣農業農村局聘爲基層農技推廣員,他除了打理自己的果園外,還要定期走訪全鄉其他果農,隨時接受技術諮詢,開展臍橙種植技術推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基層農技推廣,人才是關鍵。爲破解這個難題,石城縣在全省率先試點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創新。據石城縣農業農村局幹部孔小林介紹,該縣在鄉鎮農技推廣綜合站招聘了30名農技人員,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聘用本地17名有經驗的“土專家”充實基層農技推廣隊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時,該縣按照“1+1+N”模式(1個科研專家團隊、1個本縣農業科技小分隊、若干農業經營主體),引導組建了蔬菜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農技推廣聯盟,有力地促進了全縣蔬菜產業發展。目前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3.15萬畝,帶動670餘戶貧困戶增收,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空殼村”變實體村幹事創業有底氣\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木蘭鄉陳聯村原來是一個“空殼村”。2017年底,該村投入28萬餘元建成42千瓦屋頂光伏發電項目,2018年2月實現併網發電,全年實現發電3.8萬千瓦時。電站運行後,各種補貼加起來可獲利近3萬元。陳聯村黨支部書記溫綿春表示,目前光伏電站運行平衡,有了穩定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後,村幹部幹事創業更有底氣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數據顯示,2016年,石城縣有38個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缺少財力,成爲農村事業發展的瓶頸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石城縣改變過去“等靠要”現象,大手筆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該縣整合產業涉農資金4490萬元,按照“產業優先、市場導向、防範風險”的原則,以平均每個村不少於30萬元的標準,扶持全縣131個村發展特色種養、鄉村旅遊等產業,確保每個村有兩種以上產業發展增收模式,每年有5萬元以上可持續集體經濟收入。同時探索推廣土地流轉、參股旅遊、光伏發電等11種村集體經濟增收模式,不斷拓寬增收渠道,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據統計,石城縣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622萬元,同比增長83%,“空殼村”全部實現“脫殼”,平均每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2.38萬元,經營性收入全部超過5萬元。(邱有平)\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43044261435853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