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要有激情和信仰就能改變世界”,這是張旭豪的初心,不管是在元璟資本任職還是之後成立新投資機構,相信他都會將這份初心延續下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寫在最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雖不能說所有成功的創業者都最終會選擇加入投資隊伍,比如埃隆·馬斯克、何小鵬等都選擇繼續在奮戰一線,連續創業,而俞永福等就在大公司內繼續任職,但創業與投資的一脈相承,讓更多創業者選擇跨界轉行投資,這是創業的另一種延伸。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轉行投資,是張旭豪人生的下一站。據“Tech星球”報道,餓了麼去年被阿里收購後,張旭豪沒有選擇創業,而是從事投資事業,目前自己在看項目,投資業務與元璟資本深度相關。而元璟資本也證實了這一消息,目前張旭豪已經是機構的Venture Partner(投資合夥人),正式身份是機構的專職顧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似乎,多數成功“上岸”的創業者,最終都會選擇轉職投資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cd8c5457edb44349033c1e63fc310d6\" img_width=\"600\" img_height=\"339\" alt=\"天下創業者終成投資人?\"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張旭豪\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從2008年到2018年,十年的創業歷程在張旭豪的人生中留下濃厚的一筆。親手將公司交到阿里的手裏,即便創下了當時全球互聯網最大一筆現金收購案,從中得到數十億元,實現財務自由,但這對張旭豪來說,還是失去了財富無法彌補的東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在別人跑去恭喜他終於“上岸”時,他就受不了了,因爲他不覺得創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相信如果有得選的話,他會繼續在這個戰場上“廝殺”,去實現他理想中的商業世界,把他創造出來的這個東西繼續往改變世界的道路去推進。但現實不允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上海交大閔行校區走出,一路跟對手競爭,與巨頭爭奪,還要面對資本的壓力,這對張旭豪來說,這與當初滿頭大汗在校園送外賣的情景,相距千里。沒人能想到,這家由學生“臨時起意”創辦的公司,居然踩在了移動互聯網的風口浪尖上,挖掘出了外賣的高頻機會,並由此成長爲上海的明星獨角獸公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4年,由於巨頭的進入,整個外賣行業極速發展,由此也帶動了餓了麼的快速擴張。而美團這家經過“千團大戰”的公司,更是成爲了餓了麼的頭號競爭對手。這一年,餓了麼拿到了大衆點評8000萬美元的“救命錢”,公司人數在一個月內從200人飆升至2000人,業務量從10萬單變成100萬單,同時向全國200個城市擴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5年,在餓了麼發展一片向好時,美團跟大衆點評合併了,給它打了個措手不及。本來大衆點評跟騰訊給餓了麼帶來了很大的流量,但是大衆點評跟美團合併後,點評切掉餓了麼所有流量,轉化成美團,並且美團在結束團購戰鬥後,也把資源向外賣傾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2016年4月,餓了麼完成的12.5億美元融資是由阿里巴巴領投,也就註定餓了麼是站隊阿里,而美團背後有騰訊。這一年,美團外賣的份額全面趕超餓了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7年,餓了麼收購了百度外賣,試圖通過第二名與第三名的合併來爭奪市場份額,但雙方的整合並沒有做得很好,實際效果自然也沒有很突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到了2018年4月2日,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金服集團與餓了麼聯合宣佈,阿里巴巴已經簽訂收購協議,將聯合螞蟻金服以95億美元對餓了麼完成全資收購。曾在2013年拒絕過阿里收購的餓了麼,最終還是走到了這一步,這可能不是最好的結局,但對當時的餓了麼來說,這是一個不二選擇。當然,曾經張旭豪想要的“2018年上市夢”也就註定無法實現了。在這次全資收購中張旭豪辭去餓了麼CEO,保留餓了麼董事長身份並任職張勇的新零售戰略特別助理,負責戰略規劃和戰略決策。但也許張旭豪在留下來的這一年多里,更多是穩定軍心的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財經》報道,餓了麼被收購後,張旭豪把更多時間留給了家人。不過,這樣一個有着經商頭腦和熱情的人,一定不會甘於落後,雖然想要再造一個餓了麼這樣體量的公司不易,但投資還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畢竟他有很多創業實戰經驗,可以運用到投資生涯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要有激情和信仰就能改變世界”,這是張旭豪的初心,不管是在元璟資本任職還是之後成立新投資機構,相信他都會將這份初心延續下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0f365474f9c44b9b3034858b1affd03\" img_width=\"550\" img_height=\"384\" alt=\"天下創業者終成投資人?\"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周航\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周航能不能算一個成功創業者?筆者覺得,可以,雖然他沒有帶領易到成爲行業的領先者,但他至少是網約車的開創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0年,周航做了國內第一家網約車平臺“易到”,但由於沒有把握好市場的發展節奏和競爭格局變化,於2015年10月舍70%股權,獲樂視投資。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隨着樂視的崩盤,易到也出現了各種危機,韜蘊資本接盤,也無法扭轉易到面臨的尷尬局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離開易到後,周航發表了很多反思,作爲一個局外人,他可以更好地看清當初自己所做的各種決策。同時作爲一個連續創業者,他對創業也有更深的瞭解,所以有了《重新理解創業》這本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順爲資本的合夥人,現在的周航出現在公衆面前時,自然是以投資人的身份。曾經他以爲,做投資會比創業輕鬆很多,而且他從創業者的軌道轉做投資,能把很多本質問題看清,但真正做了投資之後,他才知道,他需要有空杯心態,畢竟他進入的是一個陌生的領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個經過大風大浪的創業者更有可能成爲好的投資人,因爲他更懂創業者。所以他在看項目的時候,首先會關注創業者的初心,看他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聽他喊口號;其次會看他的本心,即這個人的本質,他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再者就是看他的野心,即這個人對這個業務有多大的格局,究竟想把業務做到多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投資的領域選擇上,他個人想偏離過去熟悉的領域,選擇了他比較喜歡的文化、娛樂、消費。在文娛領域,他有自己的見解。第一,如果放在一個足夠長的時間週期來看,文化娛樂的增長會遠遠、並持續快於物質消費的增長,這也是他當初選擇投資這個領域的一個大邏輯;第二,原來內容文化領域的傳統大邏輯是流量邏輯,就是先有大量的用戶,再去做基於流量的變現轉化,但是在過去的兩年中,用戶願意直接爲內容進行付費,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第三,卓越的內容、最頭部的內容才具有投資的價值;第四,AI的價值不在於做內容創作上,AI的價值在於做更分衆的內容分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做投資也給周航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悟。“做投資僅僅看到問題沒有什麼價值,更重要的是看到問題背後隱藏的機遇。從企業家轉型投資人,‘看穿’遠比‘看見’難,‘思考’比‘風口’更重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創業時期,他有一句座右銘:在創業的過程中感受快樂。在進入投資後,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成爲一個不一樣的投資人,相信在這個過程中,他一樣可以享受快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三\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3818683f886481faa367dd16a5375b9\" img_width=\"600\" img_height=\"387\" alt=\"天下創業者終成投資人?\"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高燃\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在互聯網時代,高燃是能留下名字的人物,他被外界冠以“80後新貴代表人物”頭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5年,高燃的第一次創業是跟同學鄧迪一同創立了MySee,這是國內最早做P2P視頻直播的網站之一,並獲得了北極光和賽伯樂200萬美元投資。那年,pplive、優酷剛剛成立。在高燃記憶裏,當時跟優酷相比,MySee的流量“大五倍”。但這次創業在2006年11月戛然而止,由於跟投資方產生了分歧,他被董事會免掉了公司CEO的職務,被迫離開了MySe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後高燃馬上投入到了第二次創業中去,投資了娛樂門戶網站——中國娛樂網,拿到國外知名VC幾百萬美金投資,這一次,他獲得了自己的個人聲譽,很快成了年輕的億萬富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後,他退居幕後,做了投資工作,消失在大衆的視野中。有人說,這是高燃失落的十年,但他自己很清楚自己的每個腳印在哪,而這段時間也給他創立風雲資本打下了特別好的基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5年初,高燃“高調復出”,聯合侯繼勇等投資界、互聯網界及傳媒界的資深人士創立了風雲資本。他給風雲資本的定位是“朋友圈投資”,希望扮演一個連接器的角色,連接起資本和創業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過往的投資生涯歷練中,高燃主導投資了車好多、58到家、萬科物業、青普旅遊、絕味食品、58企服、58金服、掌櫃攻略等衆多的明星項目,其人脈優勢可見一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高燃認爲,作爲一個投資者,尤其是早期的投資者,創業的團隊比創業的方向更加重要。在投人這方面,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論。“一是熟人創業,或者信任的人創業;二是頭部創業者創業,三就是信任的人推薦過來的人來創業。”這樣從整體上來講,贏的幾率會大很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雖然已經投資出了很多獨角獸,但高燃的野心遠不止於此,他想要的是參與到一家千億美金公司的早期投資中。這個夢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但一旦達成,將創造他人生中的另一高光時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寫在最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雖不能說所有成功的創業者都最終會選擇加入投資隊伍,比如埃隆·馬斯克、何小鵬等都選擇繼續在奮戰一線,連續創業,而俞永福等就在大公司內繼續任職,但創業與投資的一脈相承,讓更多創業者選擇跨界轉行投資,這是創業的另一種延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徐小平曾對創業者轉行做投資的現象做出解釋,“創業是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的,所以一般創業成功的人,很少有會願意再次創業,其中大多數人都去做投資了。這是一種人性的常態,做完難的之後大家都希望做一些容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創業很難,投資不易,但只要初心在,相信這些“弄潮兒”在哪都可以發揮自身最大的價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上部分資料參考自《財經雜誌》、新浪科技、投資界)\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504891585856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