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比如\u003Cstrong\u003E黄芪,\u003C\u002Fstrong\u003E后世的本草里它似乎是归肺、脾,是一个专门用于治内科疾病的,但在《神农本草经》里就会发现它简直就是皮肤科的当家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神农本草经》里,\u003Cstrong\u003E还有一套特别有特点的疾病概念,\u003C\u002Fstrong\u003E比如精神、魂魄、恶鬼、鬼注、蛊毒、浮尸、鬼雾、惊悸、惊痫等。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讲者简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410878a273a462c8c14f5999ca9f800\" img_width=\"300\" img_height=\"300\" alt=\"张苍-我的神农本草经\"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张苍\u003C\u002Fstrong\u003E,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北京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43c6327365b4f51b5fb3f3dacea8ccf\" img_width=\"100\" img_height=\"99\" alt=\"张苍-我的神农本草经\"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颜大夫推荐\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医古典药学巨著,是每个经方医生用药参照的法典。里面记载的药物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主养命以应天,中品主养性以应人,下品主治病以应地,共365味以应周天之度,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古典思想。但因为其言简义奥、诘屈聱牙,在后世本草著作层出不穷的情况下逐渐被人荒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文是张苍老师分享自己学习《神农本草经》的经历和体会,认为《神农本草经》不仅是一部本草案头工具,更是一本医学著作,分为形、气、神三部分治疗体系,相信对走在回归经典路上的您一定会有所启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录音原文翻译稿:\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家晚上好!今天分享一下我学习《神农本草经》的经历和体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神农本草经》被荒废的原因\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二的时候,和同学打赌,中医的四大经典是什么?当时正学着,但也没有个标准的答案,教材和其他的很多书上答案是不一样的。我说中医的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同学说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和《温病条辨》。最后,我们以一本袖珍中医四部经典为标准,发现《神农本草经》竟没能列入四大经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医学是岐黄之道,还有另外的流派就是伏羲氏、神农氏一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经历各种不良反应与实践体验,然后才积累了对药物的真实功效的认识,这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所以用草药的医生应该说是神农流派的余续,而应用针的医生是黄帝流派的余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一个中医系的学生来说,我们使用的主要武器是中药,发现我们应用的武器《神农本草经》不能列入经典,实在是有些遗憾。为什么没有列入经典呢?我觉得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就是\u003Cstrong\u003E后世的本草著作汗牛充栋,并且越写越厚,\u003C\u002Fstrong\u003E一直到《本草纲目》,内容非常丰富。所以大家觉得这本薄薄的《神农本草经》可能不够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个原因就是\u003Cstrong\u003E《神农本草经》可以说是上古的文字,诘屈聱牙,让人读起来觉得分外地不亲切,不知所云。\u003C\u002Fstrong\u003E比如说苍耳子,“味甘温,有小毒,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其中很多的词汇,我们不太熟悉。“风头”,是风寒吗?是感冒风寒的头痛?还是头风呢?“风湿周痹”,是风湿加周痹,还是风痹、湿痹加周痹?“恶肉死肌”,什么叫“恶肉”,什么是“死肌”?这是夸张描写的形容词,还是一个概念?还有比如安精神,定魂魄,杀恶鬼等,这些概念在我们现代中药学里都没有,在医学里也没有。所以大家会觉得这本书似乎和我们的时代有点脱节,学习使用的人越来越少,渐渐地淡出我们的视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比如巴豆,“主伤寒、温疟、寒热”,这些我们可能就不太懂。这“伤寒”是指伤寒六经病哪一经病,指的太阳病?还是统括一切外感?“温疟”又是什么?“寒热”是一个病,还是指往来寒热的症状?这些都不清楚。当然也有能被后世所理解,比如破症瘕、结聚、坚积、流饮、痰痞,大腹水胀,可以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等。这些内容都参杂到一起,让人觉得头脑有点糊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以上这样的原因,导致《神农本草经》一直被荒废,主要是在近代被荒废的。在漫长的中医发展史里,最开始的阶段,从《神农本草经》到《名医别录》,再到《唐本草》等,在汉唐之际,所谓的本草类书籍,都是对《本草经》的注解、补充、完善,还是尊重《神农本草经》的。但到明清,很多的本草著作就开始体现出更多的个人色彩,个人经验的积累,以及通过理论化的演绎后认识药物的功效,比如对形、态、气、味等的特点运用五行归属的方法进而推导它的作用。“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医生所使用的药,它的药性、功能、主治,对它的认识方法和以前也不一样了。在汉唐之前,对药物功效的认识是比较写实的,没有太多的机理进行推导,就像日本人吉益东洞说的,张仲景不谈机理,谈的是功效。在汉唐之后,就有很多玄妙的东西进来了。\u003Cstrong\u003E《神农本草经》就属于很写实的记录方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二、学习《神农本草经》之路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兴趣之始:冯老解伤寒\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我是怎么接近《神农本草经》的呢?因为它是经典著作,一直都喜欢它,上大学时就买了一本,但是读不懂,所以就放在那儿。一直放到2009年,遇到冯世纶老师之后,才开始想学习《神农本草经》。\u003Cstrong\u003E因为在跟随冯老学习《伤寒论》,学习经方体系的过程中,冯老每遇到一味药物的功效比较有特点时,他所引用的本草都是《神农本草经》。\u003C\u002Fstrong\u003E比如桔梗治胸胁痛如刀刺,肠鸣幽幽如走水等。我们治疗带状疱疹时经常会加上桔梗,像欧阳卫权老师就用大量的桔梗加在治疗带状疱疹胁肋痛的方子里,就是这样的经验,实际都来源于《神农本草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冯老解《伤寒论》方子时,通通都会引用《神农本草经》,这让我不由自主地就对它感兴趣了。比如,我们用的最多的是经方系列里的柴胡系列方,那么柴胡是什么样的功效呢?它能治往来寒热吗?我们对柴胡有它可以推导心腹肠胃中结气这样的认识,把这个认识应用到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它所谓的少阳是怎么一种作用呢?实际它有兼顾表和里两方面的作用,既可以解决里,即肠道的问题,又可以解决表的问题,这些都可以从《神农本草经》得到认识和印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学习《本草经》,理解赵老的皮肤病体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神农本草经》更亲近还是通过学习《神农本草经》理解了赵炳南先生的皮肤病体系。赵炳南先生的皮肤病体系实际是经方体系,而不是时方体系。所谓经方体系,就是以《神农本草经》为应用的本草学所本的著作,大都在汉唐之前。《汉书·艺文志》里说经方有十一家,其中显传的这一家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还有很多其他家记录在《千金方》等著作里,包括深圳的恒伟老师所推荐的深师系列方,还有辅行诀等,都是经方体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赵老的体系也是经方体系,因为他应用的本草就是《神农本草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有个方子叫\u003Cstrong\u003E凉血五根汤,\u003C\u002Fstrong\u003E紫草、茜草、白茅根、板蓝根、栝楼根,治疗发生于人体下肢的红斑出血性的皮肤病,比如结节性红斑、下肢丹毒、下肢的银屑病、过敏性皮炎、静脉炎、脚气等。中药大多都是根、茎、叶、花、果实这一类,用根的药物太多了,为什么凉血五根汤就选这五根?后来发现这五个根都是有所依据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u003Cstrong\u003E紫草,味苦寒。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u003C\u002Fstrong\u003E我们现代学的紫草是凉血解毒透疹的功效,相似于犀角,一般认为它属于温病系列的药,具有凉血解毒和透散的作用,就是可以透热转气的感觉。那么它治疗血分的问题,为什么能偏重于下肢呢?《神农本草经》的记录,它能通水道,除五疸,利九窍。它是主向下疏通、通利的性质,通水道可以利水,渗湿,除五疸,五疸是五种湿热蕴结的疾病,在皮肤科来说,第一是水肿同时伴有色素沉着;第二就是狭义的黄疸,因为肝胆脾胃病所出现的黄疸。紫草功效主治在下,并且通利水道,它是兼治血与水两方面的一个药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看\u003Cstrong\u003E茜草,\u003C\u002Fstrong\u003E现代中药学里是凉血止血的作用。过敏性紫癜,确实可以用它。如果发生于胳臂,那还用不用茜草呢?为什么偏偏把它用到凉血五根汤中主治下肢疾病呢?因为茜草在《神农本草经》是这样记录的,茜草\u003Cstrong\u003E苦寒,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u003C\u002Fstrong\u003E它有这样的功效,它可以治疗寒湿邪气在于下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白茅根,\u003C\u002Fstrong\u003E凉血止血,清热生津。按照现代药理学,这几个药物都是入血分,不考虑气分,考虑血的问题,不考虑津液的问题。但在《神农本草经》里,茅根\u003Cstrong\u003E甘寒,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其苗,主下水。\u003C\u002Fstrong\u003E它不光可以治血闭,治寒热,还可以下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凉血五根汤里这三味药,不光具有治血的作用,还有治水的作用。按照《疡科心得集》的体系,分上、中、下,发于下部,偏于湿盛,必与湿邪有关。凉血五根汤,其中有三个最主要的成分,不光治血,治血热发斑、血热出血这些问题,还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所以运用《神农本草经》一看,这个方子不是简单刻板的凉血药。如果就用凉血药,那么把它换成丹皮、赤芍、生地,也是凉血,也用的是根,那不也一样吗?但是丹皮、赤芍、生地、犀角这些药物它们可以凉血,但没有明确的利湿的作用,它们的作用是通用于全身的,而没有专走下焦的作用。\u003Cstrong\u003E而凉血五根汤依据《神农本草经》,它们既具有凉血解毒止血的功效,同时又具有除湿、利水、消肿等作用,尤其适用于发生于下肢的红斑出血类的皮肤病,所以这就是一个属于皮肤科的专方,而不是通用于各科的方剂。\u003C\u002Fstrong\u003E在我们只掌握少量方剂时,可以用犀角地黄汤来治疗各种各样的出血,但当我们面对更复杂的情况,更具体的专科的情况时,就需要这样专科化的方子。这种方子针对于更具体的病机,具有更细致、周全的治疗思路与方法,所以它会比犀角地黄汤功效更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时凉血五根汤,它不光是一个“凉”字可以解的。这三味药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紫草苦寒,\u003Cstrong\u003E补中气\u003C\u002Fstrong\u003E。茜草苦寒,主寒湿,风痹,黄疸,\u003Cstrong\u003E补中\u003C\u002Fstrong\u003E。茅根主虚羸,劳伤,甘寒\u003Cstrong\u003E补中,\u003C\u002Fstrong\u003E益气强。这都说到了补中,难道可以代替补中益气汤吗?从我们现代的认识来说,无法认可这种情况,无法理解在一个患者处于气不摄血出现发斑,需要用补中益气汤时,可以用凉血五根汤来治疗。这个病人很虚弱,困乏,动则喘促,脸色黄白、虚浮等,竟可以用凉血五根汤治疗?但在神农时代,就是这么治的。这三味药,具有凉血消斑,利水渗湿,消肿解毒的作用,同时,\u003Cstrong\u003E最起码它们是不伤正气的,\u003C\u002Fstrong\u003E更进一步说,如果按照古人的标准来看,\u003Cstrong\u003E它们能补中,还有助于正气的恢复。\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这个角度入手,我就理解了赵老的一个方子,继而理解了赵老非常丰富的辨证体系。我们大多对赵老的认识,他最好用的方子叫清热除湿汤,由加减龙胆泻肝汤加更多的凉血药物变化而来的,可以说是皮科神方,只要是具有急、热、红、痛、痒这几个特点,通通可以用,好的特别快。事实上赵老给我们留下了五十多个内服的方子,如果我们用现代所理解的,从后世时方的角度,根本理解不了赵老体系,但当我们用《神农本草经》来解时,就会发现它们都有内在的联系。\u003Cstrong\u003E赵老自创的这五十多个方子,实际是一个经方体系,也就是一个类似于《金匮要略》的杂病体系,探讨的都是气、血、津、液它们的异常变化形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赵老的体系为什么不是时方体系呢?可以从方子进行对比。同样治疗急、红、热、痒,或者痛的疾病,朱仁康老先生用的最典型的方子叫皮炎汤,有银花、连翘、竹叶,加上生地、丹皮、赤芍,再加石膏、知母、甘草,方子在于清气分热,凉血分热,透热转气。朱老应用的是典型的新感温病治疗体系,卫气营血的体系。而赵老治疗此类疾病用的是清热除湿汤。方中也有清气分热的药,胆草、黄芩、栀子,也有凉血分的药,生地、丹皮、赤芍、茅根、大青叶,但没有银花、竹叶、连翘,而是有车前子、车前草、泽泻。赵老的清热除湿汤,有清气分热、凉血分热,还有除湿热,所以赵老的体系是气血津液的异常。我们通过《神农本草经》,能够发现他们体系性的不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我的《神农本草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神农本草经》好不好学呢?其实学习都没有什么难的。比如我上大学时很热衷于《伤寒论》,却没有碰到能引起兴趣的老师,所以也就放一放。后来还是跟冯老学习了“先辨六经,后辨方证”这套体系,才渐渐体验到疗效,产生了兴趣,才会进入这个系统。要进入这个系统,得先用用功,背下它。我是在新疆和田援疆的那一年,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把《伤寒论》背下来,又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把《金匮要略》背下来半本。然后发现,人到四十照样能把书背下来,背不下来只是自己不想背下来。后来回到北京,为了学习《神农本草经》,于是把《神农本草经》也背下来了,也是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怎么背下来的呢?原来实在是诘屈聱牙,太难了,于是自己编成了歌诀。200个药物的歌诀,几乎囊括了《伤寒杂病论》全部的药物,以及赵老常用的药物。\u003Cstrong\u003E只有背下来之后,才能脱口而出,才能产生联想,背下来之后才能进入《神农本草经》的体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很多的药物,我们本来没想到和皮肤科有关,但是在《神农本草经》里面是和皮肤科有关的。比如\u003Cstrong\u003E瓜蒂,瓜蒂苦寒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施,下水杀蛊咳逆气,病在胸腹吐下之。\u003C\u002Fstrong\u003E它可以治四肢浮肿,许多重症药疹、过敏性皮炎或接触性皮炎,或天疱疮,或红皮病,在非常急重时,经常是处于四肢浮肿的阶段。红皮病的三大表现之一,就是四肢浮肿,此时是可以用瓜蒂治疗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比如黄褐斑,或者是炎症后的色素沉着,用什么药来治疗呢?《神农本草经》里提到祛斑、美白、润肤、洁面的药物非常多。比如\u003Cstrong\u003E玉竹,玉竹甘平补不足,治中风暴热难以动摇,治跌筋结血,\u003C\u002Fstrong\u003E还可以\u003Cstrong\u003E养颜治面斑。\u003C\u002Fstrong\u003E如果不学习《神农本草经》,这些就可能会淹没在后世诸多本草的汪洋大海里,根本发现不了它有这样的特殊功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比如\u003Cstrong\u003E黄芪,\u003C\u002Fstrong\u003E后世的本草里它似乎是归肺、脾,是一个专门用于治内科疾病的,但在《神农本草经》里就会发现它简直就是皮肤科的当家药。\u003Cstrong\u003E黄芪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凉,癞疾鼠瘘小儿病,味甘为温补虚长。\u003C\u002Fstrong\u003E专门治疗各种复杂、顽固、久远的皮肤病,叫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凉,什么叫大风,难道就是麻风?在古人眼里,没有现代医学专病诊断的概念,大风其中可能是包含麻风,但还包括各种非常顽固的以瘙痒为特点的皮肤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还可以看到平常都无法想象的药物可以治疗皮肤大风病的,比如说\u003Cstrong\u003E枳实。枳实苦寒主大风,\u003C\u002Fstrong\u003E它还是一个专门治疗皮肤病的药物,\u003Cstrong\u003E治痒如麻豆在皮肤中。\u003C\u002Fstrong\u003E它可以\u003Cstrong\u003E除寒热,长肌肉,\u003C\u002Fstrong\u003E长肌肉这也是很难想象的一点。当我们用枳术丸时,一般就理解为白术是补药,枳实是泻药。但在《神农本草经》里枳实竟有长肌肉的作用,白术也能长肌肉,枳实和白术配到一起,它们在长肌肉方面是有互相配合的协同作用的。而在另一方面,一个是补,一个是泄。所以我们看到枳术丸就是两味药,但如果用《神农本草经》来认识它,就会发现它并不是完全相反,互不相关的两味药配到一起的,而是两味药有相似之处、有不同之处这样的一种配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打开《神农本草经》,作为一个皮肤科的医生会发现好多以前没重视过的药物,它们竟都能用来治疗皮肤病。比如说\u003Cstrong\u003E吴茱萸,\u003C\u002Fstrong\u003E治疗厥阴病、少阴病、阳明病都可以,阳明中寒可以用吴茱萸汤来治疗。但它能治皮肤病吗?治皮肤病是借用伤寒方,还是本身吴茱萸这味药就能治皮肤病呢?实际上在古人的很多方子里,它就是能治皮肤病。在《神农本草经》里,吴茱萸是\u003Cstrong\u003E辛温,能温中,可以下气,止痛,可以治咳逆。\u003C\u002Fstrong\u003E止痛效果是非常好的,既可以外用,又可以内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非常好,治疗头面部的带状疱疹的疼痛疗效也非常好。它还可以\u003Cstrong\u003E除湿痹,除血痹,可以逐风邪,开腠理。\u003C\u002Fstrong\u003E“湿痹”就是赵老《简明中医皮肤病学》中所提到的湿痹,表现在皮损上是肥厚、顽固、斑块、结节这样的皮损。“血痹”是手脚冰凉,毛细血管扩张,青紫、瘀斑等表现,比如冻疮、雷诺氏病等叫作血痹。“逐风邪”,皮肤的风邪是各种变化不拘的现象。“开腠理”好理解,麻黄开腠理,可以解表发汗,然后引气血外达于皮肤,像阳和汤里的麻黄就是这样的作用,吴茱萸也有这样的作用。那它能不能治疗皮肤病?当然是可以的。比如前些日子遇到一个女性患者,20多岁,左眉弓有神经性皮炎,已经五、六年了,肥厚粗糙。我用的就是吴茱萸汤,治疗了一两个月,它就消散了,吴茱萸有非常明确的治疗皮肤病的功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把《神农本草经》背下来之后,觉得还不成,这是一个粗糙的认识,我就在想怎么来提高认识。\u003Cstrong\u003E我就把里面的药按照功效分类,看看《神农本草经》到底能处理哪些问题,之后我发现进入了另一个比较有趣的世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一个最大的发现是\u003Cstrong\u003E《神农本草经》是给外科为主的人写的一部著作,\u003C\u002Fstrong\u003E为什么呢?涉及到皮肤病、外科病非常的多,占到一半以上。这也说明了当时医学处于一个外感、杂病为主的阶段,还没涉及到更多的内伤。如果涉及到更多的内伤的话,那么五脏六腑等词汇就会出现的很多。我们来看看《神农本草经》里涉及到哪些词汇,这些词汇又是属于哪部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有大量的记录叫\u003Cstrong\u003E恶肉\u003C\u002Fstrong\u003E,一块坏肉,顽固的一块肉,或者溃疡这样的情况。\u003Cstrong\u003E死肌\u003C\u002Fstrong\u003E,一块死肉疙瘩,冥顽不灵,感觉不通、肥厚,或烫、水泡全都没有反应。\u003Cstrong\u003E恶疮\u003C\u002Fstrong\u003E,久治不愈的疮\u003Cstrong\u003E。败疽\u003C\u002Fstrong\u003E,难以治疗的一种疮疡性的疾病。\u003Cstrong\u003E恶疡\u003C\u002Fstrong\u003E,一种顽固的皮肤病。\u003Cstrong\u003E阴石\u003C\u002Fstrong\u003E,阴部发生的一种凹陷性的溃疡性皮肤病。这都是《神农本草经》里面经常出现的词汇。还有\u003Cstrong\u003E大风、贼风、风痹、湿痹,风湿痹\u003C\u002Fstrong\u003E这些词汇。还有专属于皮肤病的疾病诊断。比如\u003Cstrong\u003E浸淫\u003C\u002Fstrong\u003E,就是我们所说的浸淫疮,急性湿疹。还有疥疮的\u003Cstrong\u003E疥\u003C\u002Fstrong\u003E,疥有五疥,砂疥、石疥、虫疥等各种各样的疥,主要指的是皮肤干性的瘙痒性的皮肤病。还有\u003Cstrong\u003E虱\u003C\u002Fstrong\u003E,虱子,虫子引起的皮肤病。还有\u003Cstrong\u003E癣\u003C\u002Fstrong\u003E,皮肤癣,包括真菌病、银屑病等。还有\u003Cstrong\u003E癞\u003C\u002Fstrong\u003E,包括皮肤肿瘤在内的一些疾病。还有\u003Cstrong\u003E瘙\u003C\u002Fstrong\u003E,表示的是痒,还有痒的症状表现。另外还涉及很多 \u003Cstrong\u003E悦颜色,润肌肤\u003C\u002Fstrong\u003E等词汇。我们可以看到《神农本草经》涉及皮科、外科的内容非常的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外它还涉及一些疾病定位和概念。比如会涉及到皮肤、肌肤、肌肉、须发、腠理,这都是我们外在的五体在表的部位。这些部位发生恶肉、死肌、恶疮、败疽、恶疡、阴石、浸淫、疥、癣、痒、癞、瘙等改变,很多是皮肤科、外科的疾病。这说明在远古的时代,确实是人类观察疾病时直观的内容较多的时代。然后也会观察到一些药物对它们的作用,然后记录下来,这是《神农本草经》重要的一部分。此外它还有涉及我们现在常用到的脏腑辨证体系,比如气血的升、降、出、入、离、合等。它有补中、益气等这样的概念,但是相对是少的。《神农本草经》里也会提到关于内科的定位,包括腹中、胸中、胁,有五脏和六腑的概念,但很少分别的提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胆、胃、三焦、膀胱。所以我们看到\u003Cstrong\u003E它定位的更精确的部分实际是在皮肤,在外在的毛脉肉筋骨皮这样的体系,而在内在的脏腑体系它定位没有那么精确,\u003C\u002Fstrong\u003E由此也可以看到医学的发展是有这样一个过程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神农本草经》里,\u003Cstrong\u003E还有一套特别有特点的疾病概念,\u003C\u002Fstrong\u003E比如精神、魂魄、恶鬼、鬼注、蛊毒、浮尸、鬼雾、惊悸、惊痫等。这些东西在我们小时候学的世界观里,这都是封建迷信的东西,但在古人是确是存在的一类疾病。如果翻译成我们现代的语言,就是属于精神疾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我把《神农本草经》涉及到的内容一遍一遍捋之后,忽然发现,\u003Cstrong\u003E《神农本草经》它不是一本案头工具书,而是一本医学著作。\u003C\u002Fstrong\u003E因为它有自己的方法,它有自己对人体的疾病的认识体系,它有自己的分类的结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种结构就是非常简明扼要的治疗的结构,\u003Cstrong\u003E它分为形、气、神三部分,认识疾病的状态。\u003C\u002Fstrong\u003E首先说形,比如毛、脉、肉、筋、骨、皮,腹中、胸中、胁,头、背、腰、颈项、肢、脚、膝等部位;疥、癞、疡、湿痹、风痹、风湿痹、贼风、大风等疾病的概念,这都是有形可见的,有症状可寻的。所有人只要理解了这个概念,都能在人体上给它确认出来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部分,相对来说,气就是关于内脏功能异常的部分。在《神农本草经》这个年代,对于内脏了解是不够多的,它只有五脏的概念,有六腑的概念,有补中的概念,有益气的概念,有上气、下气等这些概念。但是在这方面与对于外在五体、外在的皮肤外科疾病的认识比起来,还是少很多的。所以在内在气的这部分,它有但是不够全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三部分,是我们现代医学关注不太多的。中药不光能治人的形体,包括脏腑这些我们看不见的形体,和毛、脉、肉、筋、骨、皮这些看得见的形体,它还可以治疗无形的东西,也就是治精神。比如安精神、定魂魄、杀恶鬼、治浮尸等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u003Cstrong\u003E人参,\u003C\u002Fstrong\u003E味甘、微寒、无毒。它可以\u003Cstrong\u003E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u003C\u002Fstrong\u003E,这是它治疗神的功能;它可以\u003Cstrong\u003E补五脏、除邪气\u003C\u002Fstrong\u003E,这是治疗气方面的功能;它还可以\u003Cstrong\u003E明目,\u003C\u002Fstrong\u003E说的是治形;人参有这三方面的功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甘草,\u003C\u002Fstrong\u003E味甘平,它可以治疗\u003Cstrong\u003E五脏六腑寒热邪气\u003C\u002Fstrong\u003E,这是气的部分;它可以\u003Cstrong\u003E坚筋骨、长肌肉、治金疮,\u003C\u002Fstrong\u003E这是它治形的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龙胆草,\u003C\u002Fstrong\u003E味苦寒,它可以治\u003Cstrong\u003E骨间寒热、续绝伤,\u003C\u002Fstrong\u003E这是它的治形;治气,它可以\u003Cstrong\u003E定五脏\u003C\u002Fstrong\u003E;治神,它可以\u003Cstrong\u003E治邪气、惊痫、蛊毒,久服益智不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巴戟天,\u003C\u002Fstrong\u003E我们常用的温热性的补阳补肾精的药,可以治阴痿不起。它可以\u003Cstrong\u003E强筋骨,\u003C\u002Fstrong\u003E这是治疗形体的作用;它可以\u003Cstrong\u003E安五脏,补中益气,\u003C\u002Fstrong\u003E这是治疗气方面的作用。它还可以\u003Cstrong\u003E增志,\u003C\u002Fstrong\u003E这是治神方面的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神农本草经》没有特别详细、周密的逻辑推理系统,但是它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粗糙的治疗体系。就是把疾病分成三部分的内容,一部分与精神有关,一部分与内脏功能气有关,第三部分与外在的五体形有关。对于每一部分,它所列出的症状表现都是非常具体直接的,不需要推理就可以知道的,所以我们应用《神农本草经》还是比较直接的,也有许多潜藏着的有用的东西是藏在这本书里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天讲得没有特别的次序,但是把我自己心里想的都直接地说出来,以一个比较粗糙但却真实的状态呈现给大家。希望大家知道,我是一个已经工作了二十年的医生,就是这样一个水平,你们如果努力一点,可能用五六年就能追上我,超过我。如果有这个决心,并且付诸实践的话,那我就非常高兴。自己做神医没有一点意思,大家都变成良医,中医才有希望。希望我们能够秉持开放、共享、共进、共赢的理念,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团结互助,我们中医才有前途。\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3643bba33224981bec8c3a0bfead3c4\" img_width=\"620\" img_height=\"23\" alt=\"张苍-我的神农本草经\"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翻译:邵慧江 方檬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校对:王春颖 苏雪贞 蔡果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编辑:朱丽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声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文章来源于张苍老师2016年 05月14日的讲课,由“中医家”委托中医志愿者整理为文字稿。中医在线论坛联盟提供支持。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搜索“中医家\"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中医资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推荐下载:全新中医家APP,五十万中医人专属软件,只专注中医领域。【社区】以医会友,广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医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医患互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会议服务】全国中医会议培训随时报名,轻松加入中医名师互动圈。下载地址:http:\u002F\u002Fwww.zhongyijia.com.cn\u002Fdown\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50348354124237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