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一方面通過市場化的註冊制機制,篩選一批好企業好苗子,另一方面,這些企業來了之後,如何進一步利用資本市場的力量和工具進一步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以及整合其他科技及產業資源做強做大,或者說怎麼通過股權激勵和併購手段培養一批千億市值的公司,這些都是市場留給科創板的課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科創板設計的目的不是爲了讓機構和創始人套現,而是讓企業更好地利用資本市場發展,不是簡單多一個退出渠道,而是“科技加槓桿”之後利益重新分配,增加了科創類項目的資源配置權,同時也要解決如何讓“優等生”真正“成才”的問題。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zWqJj6zPZ69C\" img_width=\"900\" img_height=\"600\" alt=\"創東方肖珂:從“趨勢把握者”到“價值創造者”\"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時常把“趨勢”和“價值”掛在嘴邊,作爲創東方自身培養的投資團隊以及如今的創東方管理合夥人和首席投資官,肖珂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創東方”烙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一家專業從事創業投資和資產管理的投資機構,創東方累計管理各類基金近200億元人民幣,累計投資各類成長型企業超過160家,其中50餘家企業已在國內IPO上市、併購轉讓實現退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過去十餘年,這家總部位於深圳的投資機構,在激烈對壘的投資行業中脫穎而出,投出了網宿科技、企查查等知名企業,同時也積累了科技類企業投資的一套方法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日,億歐網與創東方合夥人肖珂進行了一次對話,他分享了自己轉型做投資人的心路歷程,以及對大勢的判斷與創投風口的甄別,更重要的是,他對時下熱度不斷攀升的科創板發表了自己的看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以下是肖珂口述億歐網精編:\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3\u003E談轉型做投資:一切從零,順勢而爲\u003C\u002Fh3\u003E\u003Cp\u003E2002年,我研究生畢業,正趕上中國加入WTO(2001年),國家決定開放金融行業,而保險業作爲金融裏最弱小的板塊,率先對內對外開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政策加持下,很長一段時間,整個保險行業加速繁榮起來,新的保險主體和新設分支機構大量湧現,產業鏈也越來越全,對中介服務的需求也迅速增加,產業鏈越發完善要求也變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保險業和保險中介行業快速發展的時期,我進入了專業保險中介行業我進入了一家業內領先的專業保險中介機構,一起經歷了行業發展的黃金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保險主體的運營思路發生變化,保費優先變成承保利潤優先,大家不再盲目擴張,而是謹慎經營,更多考慮怎麼去節省費用,原先付費購買專業化服務的模式被逆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恰恰在那個時候,我在公司負責戰略規劃和IPO上市的相關工作,我深深感受到一個公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於整個行業或產業鏈的影響。\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我來說,保險中介乃至整個保險行業已經不符合我的職業規劃,我決定跳出保險業,並且在2010年正式投身創業投資。\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離開奮鬥了8年的保險業,到一個全新的行業,一切從零開始,對我來說有很大挑戰。之所以選擇創投行業,除了興趣使然,還有兩個原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之前所在的公司接受過知名創投機構的投資,而我的日常工作就是與他們投後團隊以及包括券商在內的中介機構打交道,大致知道創投所需的知識結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恰好兩位大學的同班同學在做股權投資,而且做得很優秀,這給了我莫大的勇氣。\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什麼樣的投資機構會比較適合我呢?第一,肯定在深圳,第二,民營機制,因爲我上一家也是民營。在深圳的民營基金中,創東方特別強調工科背景、實業背景,而且整個理念和策略與我比較契合。又看了一些關於創始人的材料,發現有很多共性的地方,於是就寫了一封郵件投遞簡歷,然後很幸運地被錄用了。\u003Cstrong\u003E創東方的土壤很適合我,一路快速成長爲合夥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3\u003E談投資大趨勢:從全球貿易遊戲規則的參與者到制定者\u003C\u002Fh3\u003E\u003Cp\u003E作爲投資人,我認爲,看趨勢比看賽道或者公司本身更重要。這裏所說的趨勢是一個大勢,任何一個人、一個公司都會受制於所處的時代,包括任何一個行業也會受到大勢的影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現在的大勢是什麼?我認爲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經濟由大到強,中國企業在全球化的產業分工中由遊戲規則的參與者到制定者,由價值鏈的中低端到中高端,由簡單的產品開發(Design)到R&D(Research & Design)的研究驅動科技創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研究中國經濟有兩個比較好的維度,一個是康波週期,另一個是工業化進程。目前屬於康波週期的蕭條期,本輪康波週期的主導技術信息技術目前創新乏力,一方面帶來了全球經濟的低迷、貧富差距的拉大,另一方面帶來了中國作爲追趕國的機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芯片等產業的產業化機會來了。目前還處於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成熟階段,製造業的龍頭企業通過科技創新帶動經濟的平穩發展非常重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從投資角度,我們內部把趨勢分爲快趨勢(風口)、長趨勢、強趨勢。在創投圈,每一年都會湧現出很多新的風口。但風口這個東西是不好追,你去追的時候往往導致你的失敗,因爲實在是不好預判。\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股權投資是長期投資,流動性很差,往往是還沒等到退出,風口就沒有了,所以不太適合做追風口這個事。\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我們更加註重長趨勢和強趨勢,長趨勢是類似於巴菲特的滾雪球,找一個又長又溼的雪道就可以長期獲益。而強趨勢就是驅動力很強,有強勁動力做出巨大改變。所以我們最喜歡的是能夠在很長的時間內保持強趨勢,遇到這個就很厲害了。\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什麼樣的趨勢力量是既長且強,讓我們感覺很靠譜呢?就是我前面所說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做投資就是要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我們在經濟新常態下的確定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在中國工業化進程處於成熟期卻又遭遇康波蕭條期的當下,偉大復興的路徑就是產業升級,而這次產業升級在微觀層面就是科技創新研發驅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隨着我們由價值鏈的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中國的企業要解決越來越複雜的問題,所以要具備的能力就要從簡單的產品開發(Design)提升爲R&D(Research & Design)。\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這樣一來,也給企業帶來了科研的高風險,這對創投來說也是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和控制風險,以及獲得良好的風險收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國家爲了推進這些工作落地,給了很多政策和資源傾斜,比如說科創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3\u003E談科創板:科創板不是爲了讓機構套現\u003C\u002Fh3\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中國經濟要轉型要升級,一定要加大研發的投入,一定需要創新,而創新面臨高風險,同時需要高投入,如果沒有長期的股權資金來支持,全靠債權資金是遠遠不夠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供給側改革的一個方向是金融去槓桿,科技加槓桿。金融去槓桿是爲了化解金融風險,高槓杆的資本結構不利於工業化創新和發展. 通過減稅和其他方式讓利,讓企業有能力去做長期的科研投入。\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科創板的大力推出,把上海打造成爲最強的金融中心和資本中心,並且將以納斯達克爲主要競爭對象,目標是補齊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短板,能夠增強對創新企業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屬於資本市場的增量改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科創板設計的目的不是爲了讓機構和創始人套現,而是讓企業更好地利用資本市場發展,不是簡單多一個退出渠道,而是“科技加槓桿”之後利益重新分配,增加了科創類項目的資源配置權,同時也要解決如何讓“優等生”真正“成才”的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讓一批有潛質的公司回到一個更加市場化的空間,獲得持續的融資支持,它是一個篩選機制,也是一個集訓營,作爲一個培養未來的蘋果、亞馬遜的平臺,它要不斷地發現價值和創造價值。\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個人認爲,科創板給大家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的機會。到這來不是說我創業成功了,來兌現的,而是來這才能夠更好地創業,不是讓大家去套現。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企業,好的企業能帶動整個市場的流動性,流動性帶來更高的估值,更多的好企業就也會湧進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一方面通過市場化的註冊制機制,篩選一批好企業好苗子,另一方面,這些企業來了之後,如何進一步利用資本市場的力量和工具進一步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以及整合其他科技及產業資源做強做大,或者說怎麼通過股權激勵和併購手段培養一批千億市值的公司,這些都是市場留給科創板的課題。\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54119620205006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