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一邊對大陸喊話說“臺灣人民不等於民進黨”,一邊指出問題根本所在,呼籲蔡英文不要再給“兩岸正常交流扣上紅帽子”,進而搞壞兩岸關係。可以想象,大陸暫停赴臺遊客的消息一出,臺灣當局會立刻指責大陸“影響臺灣經濟發展”,“傷害臺灣旅遊業者”。

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暫停,責任在誰?

7月31日,文旅部發布重磅消息說,鑑於當前兩岸關係,8月1日起暫停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劃重點:鑑於當前兩岸關係。

兩岸關係發生了什麼?簡言之,就是蔡英文當局在兩岸關係上不斷倒退,“臺獨”言行越發囂張,近期還“過境”美國,甘做美國棋子,令人忍無可忍。

2016年5月,蔡英文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時,在就職演說中說“尊重1992年兩岸會談的歷史事實”,但未直接提及體現一箇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大陸方面稱之爲“未完成的答卷”。

結果三年來,也等不到蔡英文一句承認“九二共識”。今年1月,蔡英文召集27個國家媒體,明確表態說:我期待臺灣所有政黨,不要再談“九二共識”。

7月12日“過境”美國時,蔡英文在紐約再拋新議題:香港此刻的情況顯示“一國兩制”的不可行,臺灣無法接受。

此話引人聯想。7月3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在香港出席活動時這麼說:“香港的事態演變…必有幕後推手或是外部勢力介入,種種跡象都指向臺灣(地區)和美國。”

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暫停,責任在誰?

7月31日,在團結香港基金午餐會上,董建華說:香港的事態演變、爭議提升之快速、規模之龐大,組織看似鬆散卻非常精密,令人有理由相信,其中必有幕後推手或是外部勢力介入,種種跡象都指向臺灣和美國

箇中關係,島叔實不敢妄言。

不過,赴臺自由行暫停對臺灣旅遊業和經濟影響大嗎?臺灣各界對此事作何反應?島叔倒可以給大家做一個分析和梳理。

陸客

首先,我們可以看一下2011年6月大陸和臺灣正式開放“陸客”赴臺自由行後,臺灣旅遊業的發展狀況。

島叔從臺灣負責旅遊業的“交通部”和負責發放入臺證的“移民署”官網,找到了歷年臺灣入境旅客人數,然後去掉商務、探親、會議、展覽等項,僅保留“觀光”,即遊客的人數,製成圖表如下:

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暫停,責任在誰?

從上述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有意思的現象。

第一,自2016年蔡英文上臺以來,臺灣的全球遊客數量幾無變動,臺灣旅遊業和臺灣經濟同步,保持疲軟狀態。

實際上,2018年臺灣GDP增長2.6%,低於2017年的2.8%,2016年數據更是低至1.4%。按經濟總量排名,2018年臺灣已在中國各省份中跌至第八,落後於河南、四川和湖北。

第二,大陸赴臺遊客數量自2015年後呈下降趨勢,與此前國民黨執政時期的趨勢完全相反。這說明,影響大陸赴臺遊客數量的決定性因素是兩岸關係如何。

所以,就算此次大陸方面不暫停自由行,赴臺遊客還會可能下滑。是因爲臺灣美食不好喫了,還是臺灣不再“小清新”了,還是民衆不努力了?原因爲何,不言而喻。

第三,大陸游客佔全部遊客數量的四分之一以上,選擇自由行的遊客又在大陸游客中佔一半。下半年秋冬至春節,又是大陸人出境遊旺季,此番減少的赴臺遊客數量可能會超往年一半以上。

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赴臺旅遊意願強烈的遊客還會轉移至團體籤或者醫美籤。後者大家應該不太瞭解,其全稱是“健檢醫美簽證”,除費用稍高、有一天需要安排去醫院體檢、需從港澳轉機外,與自由行無異。

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暫停,責任在誰?

臺灣《旺報》做了一個具體估算。在其標題爲“陸暫停自由 行業者:會死一批人”的報道中(這標題符合臺媒一貫報道風格),《旺報》指出去年8-12月赴臺自由行陸客47萬人次,加上今年1-2月的23萬多人次,按暫停半年算的話,赴臺遊客將大減70萬人次。

那如果按70萬人次來算,對臺經濟影響多大呢?

《旺報》在另一篇報道中引述採訪專家說,按70萬人次,與平均來臺天數和消費相乘,估計會減少375億臺幣的消費。若以逾18兆臺幣的臺灣一年GDP計算,臺灣GDP會減少0.2個百分點。

在這其中,遭衝擊最大的將是臺灣民宿和包車業者,因爲他們直接依賴自由行遊客,其他的零售業等行業則會因遊客減少而遭受不等損失。

臺灣“中央社”在題爲“陸客自由行暫停 專家:衝擊不會像2016年那麼糟”的報道中,引述專家觀點說,“陸客來臺旅遊最嚴重的負面影響,應該是2016年下半年至2017上半年,當時衰退幅度非常大,直到2018年纔回升。”

“2016年那波陸客銳減,臺灣旅遊業者幾乎沒辦法生存,很多遊覽車報廢;這段時間以來,旅遊業者都在積極調整策略,甚至轉投資高級商務車,比起遊覽車彈性更大,市場反應也很好。”

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臺灣旅遊業真能應對好此次衝擊嗎?

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暫停,責任在誰?

臺北101大樓

應對

當日消息傳來,猝不及防的臺灣政界也是十分震動,蔡英文、臺灣陸委會、“行政院長”蘇貞昌等官員,以及韓國瑜等國民黨派人士均對外發聲。蔡英文在臉譜發文,試圖安撫旅遊業者。她說,臺當局將通過發放國民旅遊補助金、協助中小型業者升級轉型等方案,來刺激消費,擴大內需。

蔡英文還不忘“炫耀”三年政績。她說,去年所有臺灣境外旅客達110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可問題是,這1100萬人次旅客中,有300多萬不是來旅遊的,是來參加商務、會議、展覽的。更何況,2015年的這個數據就是1044萬人次了,三年纔多了62萬人次。這麼說,此次赴臺自由行暫停,按減少70萬陸客算,可能一下子就把臺灣旅遊業打回三年前原形。

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暫停,責任在誰?

臺灣學者撰文《小英三大觀光謊言》指出:來臺旅客雖在2018年達到歷史新高的1106萬人次,不過對比蔡執政前2015年的1044萬人次,卻僅增加62萬人次,年成長約20萬人次高雄市長韓國瑜對此也做了回應。他一邊對大陸喊話說“臺灣人民不等於民進黨”,一邊指出問題根本所在,呼籲蔡英文不要再給“兩岸正常交流扣上紅帽子”,進而搞壞兩岸關係。紅帽子?什麼意思?這裏韓國瑜指的是,蔡英文正在操縱“立法院”的民進黨議員修改“國安五法”和“中共代理人法”。這兩項修法的目的都是,試圖以危害“臺灣安全”名義,嚴懲跟大陸有密切關係的臺灣人民、法人、團體和機構。這種模糊不清、可能被無限放大的法條已在島內引起恐慌。

針對蔡提到的“國民旅遊補助金”,臺“交通部”具體解釋說,該部第四季度要推出預算新臺幣36億元的“國旅秋冬遊獎勵方案”,總額比往年前三次的國旅補助加起來還多。這錢是從政府預算中“補貼”給在臺灣本島旅遊的島內個人和團體。說白了,就是把納稅人的錢“左手倒右手”。試想,北京市政府如果給北京居民補貼,可是說你只能在北京玩,這效果如何?還有人想到,蔡英文上臺時不還提出了一個“新南向”政策?其目的不就是爲擺脫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希望吸引更多的東南亞國家投資和遊客。其實,這個政策本身早已破產。原因很簡單,臺灣經濟的未來在大陸,而爲了政治目的,強推違反經濟規律的政策能成功嗎?連臺媒自己都說:再炒新南向,換湯不換藥。

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暫停,責任在誰?

臺媒8月1日報道截圖

責任

可以想象,大陸暫停赴臺遊客的消息一出,臺灣當局會立刻指責大陸“影響臺灣經濟發展”,“傷害臺灣旅遊業者”。究竟責任在誰,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昨日(8月1日)作出這樣的回應:

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工作於2011年啓動,是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背景下擴大兩岸人員往來和交流的積極舉措。多年來,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對臺灣旅遊及相關產業發展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民進黨當局不斷推進“臺獨”活動,不斷煽動對大陸敵意,挑動兩岸對立,嚴重破壞了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的基礎和條件。我相信,兩岸同胞都希望兩岸關係早日回到和平發展正確軌道上來,大陸居民赴臺旅遊能夠儘快回覆正常、健康的發展局面。而此刻,臺灣內部則吵成一片,互相指責。期間,臺媒曝出一些過往消息,更能幫助我們瞭解事情原委。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暫停,責任在誰?

臺灣“聯合新聞網”7月31日報道截圖

臺灣聯合新聞網在題爲“陸客來臺人數限縮 爲什麼大陸這次出手這麼重”一文中這麼說道:

自三年多前蔡上任後,兩岸所有溝通管道便全部關閉,但民間交流依然維持。然而,有些單位邀請了大陸團體來臺,卻遭政府高層和陸委會刁難,甚至經常提出附帶要求。這令主辦單位相當困擾,也讓陸方相當不滿,認爲我方一再說觀光不要帶有政治色彩,要讓兩岸民間正常交流根本就是謊言。以近兩年民間單位主辦兩岸夏季旅展爲例,去年政府部門竟要求我方主辦單位,請陸方要與我恢復觀光小兩會的會談,否則陸方主要旅遊官員一個都不能來。今年則是要求主辦方,對岸來參加夏季兩岸旅展,年底也要一併參加臺灣觀光協會主辦的“海峽兩岸臺北旅展”,否則展可能就辦不了。此番事件,責任在誰,不言自明。

島叔也是去過臺灣旅遊的人,去前對“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無法理解,去後才感受到此話確實不假,臺灣人民普遍真誠、熱情、善良。正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島叔希望,臺灣當局能爲臺灣民衆生活和蒼生着想,不要再繼續破壞兩岸關係。如此,島叔也能再去旅遊一趟。

文/宇文雷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