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塔。(资料图片)

“积善塔”位于陵川县西河底镇积善村,创建于隋初,再建于金代,在众多史料中,“积善塔”名为三圣瑞现塔。2006年,这座14层的正方形叠涩密檐式砖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现有史料记载,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杨坚六十寿辰时,诏令在全国三十个州内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从这一历史背景来看,三圣瑞现塔应当是当时修建的三十座塔之一。而“背刊‘古禅寺三圣瑞现塔’,腹刊‘隋仁寿元年僧丰彦藏字’”的记载,也恰恰在修建时间上相吻合。

坐北朝南的寺院有两座高大的山门,山门前各立一块照壁,使寺院出现了东西两个入口。东山门门额上写着“昭庆院”,西山门门额上则书“古禅寺”。“昭庆院”与“古禅寺”是一处完整的二进式院落,院内有过殿、后殿、耳殿及廊庑等建筑,从风格上看,皆为明清所建。

昭庆院初建于隋,原名古禅寺。金代重修后,金大定四年(1164年)被金世宗完颜雍赐名昭庆院,并沿用至今。在塔内第三层北墙上方,嵌有一块石碑,名为《骷髅和尚记》。据碑文记载:“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舜都骷髅和尚行化至此,曾从昭庆院西掘出一只石龟,中藏肉髻珠一粒,背刊‘古禅寺三圣瑞现塔’,腹刊‘隋仁寿元年僧丰彦藏字’,于是骷髅和尚便将旧得舍利和石龟同藏于下,并建塔在其上。大定九年(1169年)工程告竣。”

在昭庆院的东面,有一座山门斗拱已经坍塌的古建筑。从现存石碑来看,这是一座名为“遇真观”的道观,始建于元代。是全真弟子为纪念成吉思汗与长春真人的“历史性”会晤,于是在陵川县建“遇真观”,以弘扬全真教合道、佛、儒三家思想为一体的理念。

三圣瑞现塔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6米,第一层为塔室,为平座的砖墙砌筑。塔门南开,门框是用石灰岩制成,龙牙蕙草刻在其上。塔室外墙上部,有用砖砌出普柏枋,普柏枋上的斗拱亦为砖刻。这种形制同汉魏时期石窟寺上所刻斗拱形似,栌斗上横出一拱,拱上置三个小斗,每面四朵。斗拱上有两层菱角牙子,之上为叠涩式出檐。在塔的二层、五层也做砖雕斗拱,为把头绞项造,每面亦为四朵。从二层起,塔身的每层叠涩出檐开始回收,层高骤减,遂成叠涩密檐式。由于塔身每层出檐深度往里作不等量的递减,塔身四面呈抛物线,整体外观显得美观优雅。

宋金时期晋城古建筑,除了木结构古建筑外,砖石结构也有过极其辉煌的一页,“积善塔”就是这一辉煌时期砖石建筑的代表。“积善塔”是晋城范围内历史纪年明确、渊源清楚,现存最早的一座密檐式砖塔,他的存在不仅仅反映的是宋金时期晋城宗教建筑的辉煌,通过追根溯源,还能感受到隋唐时期逝去的韵味与辉煌。 本报记者 张明明 整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