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1b7700034213f38bc6ee\" img_width=\"656\" img_height=\"437\" alt=\"乾隆誇耀自己有十全武功,真有十全武功嗎?讓我們來逐條細數一番\"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乾隆帝是個非常自負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他也的確有自負的資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說別的,單論長壽一項,他就穩居我國最長壽皇帝之首,而且是無疾而終,自然死亡,嘴角帶着微笑離開人世,福氣忒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乾隆的自負標準並不侷限於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一個帝王,他最在乎自己的文治武功是不是流芳百世、惠及萬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乾隆曾經悄悄詢問過寵臣和珅,朕的治國能力,和聖祖、世宗皇帝相比如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乾隆心目中,大清王朝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聖祖康熙爺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如果自己可以接近或超越聖祖康熙爺爺,那必是千古一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和珅人很鬼,說話很圓滑,向乾隆帝侃侃而談,說,每個皇帝的執政風格不同,很難比較出高下。不過呢,因爲聖祖康熙帝寬厚仁慈,不少官員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貪污受賄,百姓受害不淺;世宗雍正帝又太過嚴厲,百姓雖然得到不少實惠,但官員日子卻不好過。陛下呢,能在“寬仁”和“嚴厲”之間拿捏得恰到好處,官員和百姓都滿意。\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和珅還說,從總體上來說,雍正帝比不上康熙帝,康熙帝在“武功”方面雄才大略,遠勝秦皇漢武。而陛下開疆拓土,國威遠揚,也毫不遜色於康熙帝;至於“文治”方面,陛下更勝出康熙帝很多,不說別的,陛下寫的詩,九萬多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和珅一席話,說得乾隆帝心花怒放,連連點頭,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件事,也很能充分說明乾隆帝愛慕虛榮的心理達到了何種地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十月初三,已逾八十高齡的乾隆帝,閒翻《周禮》,聊以打發時間,突然在“天官.醫師”一章看到“十全”二字,不由心有所動,沉吟回味。又值愛將福康安傳回大勝廓爾喀的捷報,遂提筆寫下有名的《御製十全記》,自我總結,稱自己建有“十全武功”,給自己取了一個“十全老人”的外號。\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1af70006856e17200ee5\" img_width=\"450\" img_height=\"250\" alt=\"乾隆誇耀自己有十全武功,真有十全武功嗎?讓我們來逐條細數一番\"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這“十全武功”是指哪十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乾隆是這樣寫的:“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爲二,靖臺灣爲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爲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認真讀這段話,似乎乾隆不識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按照他的說法:兩次平定準噶爾、一次平定回部、兩打征剿金川、一次平定臺灣、一次迫降緬甸、一次迫降安南,再加上剛剛受降的廓爾喀,一共是十件大武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是,2+1+2+1+1+1+1=9,分明是九,哪有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過,有人替乾隆解釋,說廓爾喀其實是前後打了兩次,1789年打了一次,1792年又打一次,所以總和是十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真這麼算,那麼打緬甸可是打了四次,打大小金川則打了N次,根本無法說得清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管怎樣,乾隆自己說是十次,那就把他說的打廓爾喀拆分爲兩次,湊拼成十次好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十次”大“武功”是不是真的都值得刻石銘功、誇耀千秋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讓我們逐條簡析一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話說,明末清初,北方蒙古族分爲了三大部:一部在今內蒙古地區,是爲漠南蒙古;一部在原外蒙古一帶,是爲漠北喀爾喀蒙古;一部在天山以北一帶,是爲漠西厄魯特蒙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厄魯特又稱衛拉特,又分爲四部:一部爲遊牧於今新疆烏魯木齊地區的和碩特;一部爲遊牧於今伊犁河流域的準噶爾部;一部爲遊牧於今新疆塔城地區土爾扈特;一部爲遊牧於今額爾齊斯河流域的杜爾伯特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四部中,準噶爾部勢力最強,先後兼併了土爾扈特部及和碩部的牧地,建立起了強大的準噶爾汗國,面積達四百餘萬平方公里,成爲清帝國的一大威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康熙年間,康熙帝曾三次發兵征討,其中的第三次,迫得準噶爾汗噶爾丹磕藥自盡,準噶爾汗國一度瀕臨滅亡。但到了雍正年間,準噶爾部又死灰復燃,逐漸強大,與清朝再次發生衝突,進軍西藏,佔領拉薩。雍正堅決平定準噶爾貴族割據局面,多次用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乾隆十年(1745年)準噶爾部原首領病逝後,其內部統治集團出現內訌,紛爭不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乾隆說的 “平準噶爾二”就是發生在這個背景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準噶爾部的內亂中,大貴族阿睦爾撒納在爭鬥中失敗,向清廷請求歸附,希望抱上清廷這條大粗腿。乾隆帝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突然發兵,五月即佔領了準噶爾汗國首都伊犁,平定了準部內亂,實施分治政策,封阿睦爾撒納爲雙親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第一次平定準噶爾,乾淨利落,非常漂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阿睦爾撒納其實不甘心臣服清朝,他向清朝歸附,不過是要假清廷之手來消滅政敵以達到自己獨尊的目的。該年八月,阿睦爾撒納便發動叛亂,迅速擊潰清軍留守部隊。乾隆帝謀定而後動。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準噶爾遭受天花瘟疫肆虐,死者無數。乾隆帝適時出兵,大破阿睦爾撒納,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兩路。阿睦爾撒納本人不久死於天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第二次平定準噶爾,戰果是弭叛息亂,取得了完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兩次平定準噶爾,維護、鞏固了西北邊陲,消滅了準噶爾貴族分裂勢力,而且也打擊了沙皇俄國侵略中國準噶爾的野心,是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正義戰爭,稱之爲“武功”,並不爲過。\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1af70006856fb63b1ffa\"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82\" alt=\"乾隆誇耀自己有十全武功,真有十全武功嗎?讓我們來逐條細數一番\"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接下來再說說“定回部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平定回部與平定準噶爾是有些牽連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疆喀什噶爾兄弟波羅尼都和霍集佔是西北地區的回部領袖,分別稱大和卓和小和卓。和卓是波斯語的漢語音譯,意思是“聖裔”,亦即回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聖人(簡稱穆聖)的後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準噶爾部強大後,從康熙十九年(1680)起開始控制回部,對其首領實行人質制。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清軍攻克伊犁,釋放作爲人質禁錮於伊犁的大、小和卓。其中,大和卓返葉兒羌(今莎車)統領回部,小和卓留伊犁掌管回教務。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軍徹底平定了準噶爾、並迫死了阿睦爾撒納。大小和卓認爲自己重新割據新疆南部的機會來了,集結起數十萬人發起叛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乾隆帝的反應非常迅速,次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二月,發滿、漢兵自吐魯番進發,大舉平叛,僅一年多時間,便執殺大、小和卓,統一了西域全境,重命名爲“新疆”。也從此時開始,新疆完全歸入清朝版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以說,“定回部”也同樣幹得漂亮,是乾隆對歷史的一次重大貢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接下來的“打金川爲二”,就讓人不敢恭維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乾隆十二年( 1747年 )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叛亂,乾隆耀兵揚武,三次發兵進攻大金川,結果讓人大跌眼鏡,損兵折將不說,耗費了兩年時間仍未能把一個小小土司打敗。是莎羅奔自己感覺鬧得太過,主動請降,這第一次平金川叛亂纔算結束。可時隔不久,莎羅奔再次叛亂,乾隆只好又發兵三次,共調兵60萬人次,動用了特種部隊、強火力大炮,花了五年多時間,耗資金銀8000多萬兩,終於銼敗了人口不足2萬戶的這兩個藏族部落,平定大小金川這兩個既無戰略作用也無經濟意義的寨子,可謂小題大做,窮兵黷武,得不償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靖臺灣爲一”也是如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說是“靖臺灣”,其實是鎮壓一場小規模的臺灣農民起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臺灣彰化地區天地會首領林爽文率領千餘人在距彰化縣20餘里的大里杙起義。乾隆先後派提督黃仕簡、任承恩,閩浙總督常青帶領官軍渡臺鎮壓,但都無功而返。最後,是乾隆的愛將福康安出馬,對起義軍採取分化政策,終於擒殺了林爽文,絞殺了這場起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相對於“打金川”、“鎮壓林爽文起義”這兩場內戰來說,“降緬甸、安南”算得上對外作戰。但這兩次對外作戰都打成了爛仗,名勝實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且說18世紀末,緬甸貢榜王朝建立後,一方面憑着其軍力向南消滅暹羅(泰國),雄霸整個中南半島;另一方面又把觸角伸向我國雲南省南部,這該地區的土司強制徵收“花馬禮”貢賦。乾隆平定新疆後,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發動對緬戰爭,調兵數萬人,耗費餉銀一千三百萬兩,損失總督以下將領多人,其中雲貴總督劉藻畏罪自殺;大學士、陝甘總督楊應琚賜死,仍不能取勝。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接替雲貴總督的明瑞率清軍分兩路出境攻緬,中伏後,只有少量清軍突出重圍,明瑞與諸將士大部陣亡。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乾隆帝任命重臣傅恆爲經略,再次大舉徵緬,沿途損失慘重。但緬甸東部新徵服的暹羅(今泰國)爆發起義,緬軍爲避免兩線作戰,首先提出議和,而傅恆率出關的3萬多清軍因中瘴氣僅剩1萬3千人,未等議和開議,便草草班師回國。二十年後,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緬甸改朝換代,新王爲穩定統治與清朝通商,主動派使者祝乾隆八十大壽,要求恢復通商和冊封。乾隆因此認定平緬戰爭是勝利的,當即冊封緬甸新王爲緬甸國王,恢復正常貿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上即爲乾隆所說的“降緬甸”,下面說說 “降安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乾隆五十二年(1767年),地處今越南南部的廣南王國親王阮文惠於攻打地外今越南北部的安南王國。安南國不能抵擋,國王黎維祁逃到廣西,向清廷求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乾隆帝擔任了主持公道的角色,派兩廣總督孫士毅、雲南提督烏大經率兩路兵馬殺往安南,要他們好好教訓一番阮文惠。哪料孫士毅輕敵冒進,大敗而還。還好,阮文惠不願與清朝爲敵,同樣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向乾隆帝祝賀八十壽辰,表示臣服。乾隆帝於是封阮文惠爲安南國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顯而易見,清兵打緬甸、打安南,都是以失敗收場;緬甸、安南雖勝,卻有不得已的苦衷,都採取了息事寧人的做法,主動向乾隆帝祝壽,被乾隆帝標以一個“降”字,納入了十大武功之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說,清兵打緬甸、打安南的失敗是敗在對方的境內,乾隆帝還可以在欽定的《安南紀略》用“振旅而還,無損國威”一類詞語來掩飾自己的無能,那麼在第一次對廓爾喀之戰中,清軍的表現,真的是讓人無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廓爾喀,原是尼泊爾一個部落的名稱,其於乾隆五十四年(1769年)才取得了尼泊爾的統治權。次年,即乾隆五十五年(也是乾隆帝八十大壽這年,1790),廓爾喀王朝藉口西藏商稅增額、食鹽糅土,悍然入侵西藏,佔領了西藏不少地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乾隆帝得報,急調成都將軍鄂輝和四川提督成德各帶大軍,分兩路入藏,抵抗侵略,務必驅敵出境。又派熟悉西藏事務並會說藏語的御前侍衛、理藩院侍郎巴忠前往西藏,臨時擔任駐藏大臣,主持西藏事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巴忠爲了達到“不戰而退人之兵”,私下與廓爾喀議和,許歲幣銀五萬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得到好處的廓爾喀同意議和,答應退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於是清軍就跟在後面不費一弓一矢地取回了全部失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巴忠鄭重其事地向乾隆帝醜表功,謊稱我軍的大勝。同時勸說廓爾喀遣使朝貢,受封爲國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爲所謂一平廓爾喀之亂。\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1b770003421a2006b497\" img_width=\"550\" img_height=\"550\" alt=\"乾隆誇耀自己有十全武功,真有十全武功嗎?讓我們來逐條細數一番\"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不過,議和許歲幣銀純屬巴忠的個人行爲,根本不可能兌現,而廓爾喀人也覺得要價太低,不滿意,再次進攻,迫得巴忠自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福康安率兵反擊廓爾喀,深入其境,以圖攻陷其首都陽布(加德滿都)。廓爾喀人固守山嶺,堅決抵抗。相持到八月底,眼看大雪封山,清軍孤軍深入,處於危險境地,不得已,只得重回到議定和約的途徑上來。雙方最後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正月制訂《欽定藏內善後章程》,規定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地位平等,並制定\"金瓶掣籤\"制度來認定達賴、班禪的轉世靈童,加強了清政府對西藏的統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上就是乾隆的十全武功。\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50183431153305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