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vkYy380231I\" img_width=\"700\" img_height=\"469\" alt=\"文物考古合作成爲中蒙人文交流新亮點\" inline=\"0\"\u003E\u003Cp\u003E2018年,中國人民大學與蒙方展開“‘一帶一路’視野下的漠北草原考古”合作項目,已經在匈奴、鮮卑等早期遊牧民族的遷徙和文化交融方面取得部分成果。"\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vkYJZhKppT\" img_width=\"700\" img_height=\"448\" alt=\"文物考古合作成爲中蒙人文交流新亮點\"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近日舉辦新聞發佈會稱,由內蒙古與蒙古國聯袂舉辦的“大遼契丹——中國內蒙古遼代文物精品展”已在蒙古國國家博物館開展一個月,吸引10餘萬人次觀衆前來參觀。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vkYJZhKppT\" img_width=\"700\" img_height=\"448\" alt=\"文物考古合作成爲中蒙人文交流新亮點\"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近日舉辦新聞發佈會稱,由內蒙古與蒙古國聯袂舉辦的“大遼契丹——中國內蒙古遼代文物精品展”已在蒙古國國家博物館開展一個月,吸引10餘萬人次觀衆前來參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內蒙古首次在蒙古國舉辦大型歷史文物陳列,而此前中國多個考古機構與蒙古國同行聯手,圍繞中原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融碰撞展開多項合作,中蒙文物考古領域合作已成爲兩國人文交流新亮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局長陳永志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早在2005年,陳永志帶領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蒙古國遊牧文化研究國際學院、蒙古國國家博物館達成合作意向,開啓中蒙聯合考古先河。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機構紛紛牽手蒙古國同行,探尋、復原草原絲綢之路的文明印記。\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wvkYy380231I\" img_width=\"700\" img_height=\"469\" alt=\"文物考古合作成爲中蒙人文交流新亮點\" inline=\"0\"\u003E\u003Cp\u003E2018年,中國人民大學與蒙方展開“‘一帶一路’視野下的漠北草原考古”合作項目,已經在匈奴、鮮卑等早期遊牧民族的遷徙和文化交融方面取得部分成果;內蒙古博物院考古隊與蒙方合作在蒙古國中部地區發現疑似“蘢城”遺址,即史書記載的匈奴祭祀之地;2017年,應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邀請,內蒙古大學教授齊木德道爾吉等學者確認蒙古國中戈壁省一處摩崖石刻爲東漢班固所作的《封燕然山銘》。這些合作成果均在國際學術界引起轟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歷史上,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通過草原絲綢之路與周邊其他民族建立了廣泛聯繫。通過兩國這些年的文物考古領域合作,中蒙學者對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互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清晰地勾勒出草原絲綢之路的歷史路徑,爲世界文明交流提供了更多生動的歷史細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圖片來源網絡)\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37633436889959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