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的“梵高奶奶”常秀峰走了。

年过70才拿起画笔,这位来自河南农村的老太太画笔下的向日葵、山楂树、和乡村田野勾起都市人的乡愁。两次登上《鲁豫有约》,在香港开画展,画作被马英九收藏,出书,成名,被称为“梵高奶奶”的常秀峰却从未觉得自己画的好,直言“画画只是因为喜欢。”

8月1日,南都记者从“梵高奶奶”常秀峰的儿子江华处获悉,常秀峰于当日凌晨在老家去世。“生前应该没有遗憾。”江华说。

“梵高奶奶”常秀峰:生前始终困惑此称号,自述画画只因为喜欢“梵高奶奶”常秀峰。

一棵山楂树

70岁以前,常秀峰一直生活在老家河南省方城县拐河镇,她没有上过学,也不识字,年轻的时候只顾着忙生活,农村里和画有关的只有门神和对联,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原来她画得那么好。

让她拿起画笔的是一棵山楂树。老伴去世后,常秀峰在2003年第一次离开河南老家,来到位于广州的儿子家。久居乡村的她住不惯都市的生活,腿脚不便、语言不通,她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留在陪伴3岁的小孙女身上。

“梵高奶奶”常秀峰:生前始终困惑此称号,自述画画只因为喜欢常秀峰画作。

在家里,她时常为小孙女讲起家乡的故事,讲起自家种植的山楂树、高粱地。可在南方城市里长大的小孙女怎么也无法想象这些乡村风光的模样。老太太不识字,只好顺手拿起小孙女的画笔,在纸上涂抹出家乡的山楂树,果儿是红的,叶子是绿的。一瞬间,孙女就明白了。

就这样,常秀峰一有空就在白纸上画画,用孙女的蜡笔,她画完了花草、小动物,又画她的田埂、她的老房子、她的土地。起初,家人并没有发现她在作画。直到有一天,学美术出身的儿媳妇发现了她的画作,很是惊奇。老人笔下的江家老屋、红彤彤的山楂树、金灿灿的向日葵,虽然没有专业画家在比例、色调上的诸多讲究,却真实拙朴,颇有“后印象派”的风范。

在孩子们的鼓励下,常秀峰从此与画笔结缘。“什么都画!”常秀峰曾说,自己从动物园回来,就画里面的动物,在家里,就画老家的东西,画从前经历过的事情。她说,自己不会写字,就用画来表达。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母亲能画画。”常秀峰的儿子江华回忆,母亲的画作吸引了众多同事、好友来家里参观,这让母亲更加积极,每天空闲的时候,都常看见她在桌旁作画,像学生一样。

2006年起,江华开始讲母亲的画上传到自己的博客上,并写下关于母亲的一系列故事。没想到,画作在网络上大受好评。2006年2月13日,《南方都市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老太太神奇的绘画经历,之后,前来报道的媒体络绎不绝。著名画家陈丹青这样评价常秀峰的画:“是质朴的震撼和心灵纯净的体现,她用纯真无暇的眼睛,去观察和感受生活的真谛。”

许多人开始向常秀峰提起一个陌生的名字:梵高。2006年8月开通的常秀峰博客公告栏中这样写道:虽然常秀峰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大家还是送给她一个很响亮的称号“中国农村的凡·高”。

“我心里想着,这个梵高奶奶,我总是觉得别扭,这个梵高素不相识,咋会是梵高奶奶呢?想不通,还是叫我常秀峰常奶奶可以吧。”从儿媳的口中,常秀峰知道了梵高是个画家,但对于这个称号,她始终有些困惑。

一个显而易见的相似之处是,梵高的代表画作之一向日葵,常秀峰也很爱画。在她眼里,向日葵能出油,是农民最喜欢的画。2006年6月和11月,老太太两次受邀来到《鲁豫有约》的节目现场。演播大厅里,一副老太太画的《向日葵》和梵高的《向日葵》并排摆放。

“梵高奶奶”常秀峰:生前始终困惑此称号,自述画画只因为喜欢常秀峰作品《向日葵》。

主持人陈鲁豫问她,觉得这两幅画怎么样。直爽的常秀峰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而她画的向日葵长在土地里,向着阳光。“有土地养着它,有水滋润着它,就像我画它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常秀峰的画作。传的最远的一幅现在在法国,法国著名摄影师斯鲁本收藏了常秀峰的作品《石榴树》,他评价,“常秀峰和我一样,都不是用机器和笔展示艺术,而是在用心。”.

成为梵高奶奶

“我母亲手里画的,可能就是哪块田埂上的画画草草,别人把它们踩在脚下,她把它们记在心里。”谈起母亲的画作,江华这样说。

绘画逐渐成为这个当时已经70多岁的农村老太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只要空闲,都是属于“梵高奶奶”的时间。因为眼神不好,要趁着太阳好光线好的时候,铺开纸张,画几天前开始的画或者新作。在画桌前,常秀峰完全沉浸在其中。“有时候叫她是听不见的,所谓的聚精会神。”江华介绍。

“画画不为什么,就是喜欢,我画的都是我以前见过的东西。”她什么都画。山水、花鸟、树木和牛羊,还有几十年前的老房子、石磨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农村的老物什很多已经消失,但仍然保留在常秀峰的记忆里,再从笔尖流淌至画布上。

在每一幅作品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故事。以前谈起她的作品,常秀峰总是滔滔不绝,这一幅,画的是家乡的老房子;这一幅,画的是以前放牛时,大雨把道路淹没,四个放牛娃从白天困到晚上,才被人救出来。

“我想画老家的山水草木,画以前的生活,老家的东西太多了,画不完。”常秀峰说。相比之下,她很少描摹身边的景致,她说,高楼走不进她的心,“画不出来。”

“梵高奶奶”常秀峰:生前始终困惑此称号,自述画画只因为喜欢常秀峰作品《金龙、乌云和人》。

在儿子江华看来,母亲画笔下的那些植物花鸟,都是母亲一生中见过并且时刻相伴的山区朋友。“我以前问过她,画画的时候在想什么呢,她说画的场景、所有的东西都在眼前,她回到了老家和过去。”

画画让“梵高奶奶”的生活有了一些变化。成名之后经常有人慕名而来,她的画作经媒体和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2007年,常秀峰还在香港举办了个人画展,并出了一本画册义卖,所得资金由慈善基金会管理,捐赠给贫困地区。当时,常秀峰说,那感觉像是在做梦。

在这次画展上,有人评价,“看到的是孤独”,也有人说,“看到的是乡愁”。而常秀峰想的是,自己这么大年纪,还能做这样大一件善事,很满意。

名气越来越大,常秀峰却始终谦虚。“画得不好。”在接受采访时她曾说,大家之所以喜欢自己的画,是因为自己是个农村老太太。“主要是喜欢这种精神,坚持。”

“如果身体好,我就要像讲故事一样,把以前的经历都画出来。”70多岁时,常秀峰说,年轻的时候没想过画画,现在生活好了,想把以前的故事画到现在。

晚年坚持绘画

2009年,一本名叫《梵高奶奶的世界》讲述了常秀峰的画作和背后的故事。这本书,由儿子江华撰写,母亲常秀峰作画,是这些年来常秀峰的点滴作品。

“画不重要,文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年迈的或正在往年迈走的亲人,该在我们心里有个重要的位置。”谈及出书的意义,江华说。

书里,都是这些年记录下的家乡图画。江华还记得,拿到书的那天,常秀峰穿着红毛衣,把手仔仔细细地洗干净,戴上老花镜,一页页摩挲着书里的画。江华记得,老太太当时说,眼睛有点酸了。

年岁渐长,那个把从前的经历都画下来的心愿渐渐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画多了,腿疼,手也疼,有时候,常秀峰坐在画架前,一拿起画笔,手就开始微微颤抖。

江华曾介绍,老太太画画,画得很仔细、认真,一笔一画都是心血,有些画要画上十天半个月。“她画画的产量是很低的,这么多年,到现在我家有的,包括画在A4、A3纸上的画,总共就100多幅。对我们来说,这些画是无价的。”

老太太一直坚持着绘画。2010年,继《梵高奶奶的世界》之后,老人又推出了一本被称为“中国最淳美乡村绘本”的《俺们农村》,陈丹青、刘震云、陈鲁豫、马英九、斯鲁本(法)等联合推荐。在这本面向儿童的绘本中,“梵高奶奶”希望用画笔给城里的孩子们感受田园乡村的画卷。

“梵高奶奶”常秀峰:生前始终困惑此称号,自述画画只因为喜欢“梵高奶奶”常秀峰。

“老太太一直是这样的,她的作品、包括她的人生态度,都在传达很多正能量的东西,成名之后,这样的人生态度也影响到了很多人,让很多活在阴影和沮丧中的人能积极向上看。”8月1日上午,江华告诉南都记者。

这天凌晨,83岁的“梵高奶奶”常秀峰因病在老家逝世,江华说,老人走之前应该没有遗憾。8月3日,在老家河南省方城县拐河镇杨家庄村江家村民小组,“梵高奶奶”将遵从当地习俗安葬。

生命最后缠绵病榻的这几年,“梵高奶奶”仍时时不忘心中热爱的绘画。江华告诉南都记者,自2015年中风之后,病情影响到器官的协调性老太太便很难再作画。尽管如此,今年春节期间,身体恢复地稍好一些,老太太拿着画笔,还想在纸上涂抹着。再后来,手已经无法拿动画笔。

该如何找到合适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晚年?江华说,母亲的经历可以给社会中面临同样问题的人启发。“母亲常说,每个人没有必要分什么层次,只要认真做事,都可以做的很好。”江华记得,母亲常秀峰常说,我一个农民,还能做到这样,其实人,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采写:南都记者 詹晨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