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以BIM模型爲基礎按照BIM建築模型的各個構件自動掛接上對應的清單和定額,這樣就可以實時的計算出造價清單,如果模型有變更修改也可以在造價中有所體現,真的達到一處修改實時計量的工作模式。這樣不但提高了算量的工作效率而且還提高了清單精確度,並且在BIM模型中我們可以批量修改、多工程鏈接、可視化操作等一系列手段來靈活的完成我們的工作任務,BIM以全新的協同工作方式代替傳統的單機工作模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從行業的角度來看,我們造價工作者不應該侷限本專業的範圍,我們在頭腦應該有一個BIM宏觀的概念,首先了解BIM在整個建築生命週期都能做什麼,其次是掌握造價行業的新軟件新技術,頭腦中一定要時刻建立一個模型化、協同化的思維模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BIM作爲工具,它的存在是簡便造價師的工作量。也糾正了一直以來造價師應該把握的方向:造價師不是算量員,他們的存在是爲了更好的進行工<微:棟樑造價吧>程成本控制。BIM本身並不能成爲解決方案,也不能發揮作用,真正的解決方案是行業從業人員充分挖掘和利用BIM價值更好、更快完成工程任務。BIM簡化了造價師的重複算量工作,爲造價師的發展提供了更寬、更高的空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造價過程中BIM應用難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組織層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從企業戰略上來講,企業的規模和性質不同會導致應用 BIM 的目標有所差異,比如萬達集團等大型企業採取整套開發散售模式、融合開發和經營的方式,此種背景下以全生命週期制定企業 BIM 應用目標。企業不同的定位導致 BIM 技術應用目標上有所不同,進而對企業信息需求、期望功能等產生影響,所以,企業應當充分考慮自身的定位和性質,然後制定企業發展戰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次,從制度上來講,企業制定制度是爲了約束員工行爲,從而保證工作的順利開展。應用 BIM 技術時會增加企業的資金壓力,一方面傳統工作方式和新型 BIM 管理模式的交替會短期增加企業成本;另一方面,新技術利用率低致使新舊工作方式重疊造成資源重複消耗,增加企業資金負擔。此外,BIM 技術對技術人員有着較高的要求,企業需要在人員上投入更多的資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外,從項目管理角度看,BIM 技術在全生命週期中不同階段需要建立相應的方法,當前在國內企業項目管理中各個階段和專業之間並沒有做好良好的溝通,所以信息缺乏,難以實現統籌管理,導致 BIM 技術應用出現障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技術方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工作流程的制約。企業造價管理包括設計階段、施工階段、工程變更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內容,在不同的階段造價管理側重點也不同,比如策劃期需要做好估算,設計圖紙期需要做好預算工作等。目前很多企業都需要依靠設計單位設計出相關的 BIM 模型來實現企業造價的管理,但是在造價管理工作流程中有很多有待完善之處。我國要求造價結果由造價人員完全負責,而造價人員需要在 BIM 早期設計中和設計人員共同完成構件信息的定義,但是目前我國很多企業沒有做到這一點。在 BIM 技術應用中,需要根據設計階段模型創建施工圖預算,進而得到投標清單,在這項工作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經歷,導致很多企業對此技術的應用望而卻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造價軟件和 BIM 軟件信息不對稱。不同類型的企業對構件信息有着不同的要求,導致 BIM 軟件模型設計和應用具有一定的不同之處。目前 BIM 軟件中缺乏對施工工藝、部件、清單計算規範要求的考慮,沒有有效將材料、工藝做出分類,最終導致 BIM 在應用中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所以,爲了實現 BIM 技術在造價管理中的應用,應當充分考慮其中的差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知識產權問題。BIM 技術的應用還會涉及到知識產權問題,設計人員需要在 BIM 技術設計中對模型進行搭建和確認。創建完的 BIM 模型含有豐富的信息資源,但是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成爲了一項難以把握的工作。BIM 模型在使用中有的操作、變更等工作都需要專門的人員完成,導致項目各階段 BIM 難以形成鏈條,阻礙了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經濟方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經濟方面來講,BIM 技術的應用出現障礙主要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政府缺乏相應的機理政策,企業財政收支上存在問題。雖然國家認可並推廣該技術的應用,但是目前政府並沒有發佈關於 BIM 技術應用的相關標準要求,也就是說法律法規有所欠缺。第二,企業的經濟壓力,上文已經提到過企業在應用 BIM 技術是需要承擔的經濟壓力,這是阻礙 BIM 技術應用的一大原因。第三,BIM 應用結果受到內部技術人員激勵政策的影響。管理者確定了決策後需要技術人員實現,中國社會在事物認知、處理等方面和 BIM 精細化和數據化管理的理念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需要考慮激勵政策的合理應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BIM模型的構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BIM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是設施所有信息的數字化表達,是一個可以作爲設施虛擬替代物的信息化電子模型,是共享信息的資源,也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和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的基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們常以爲BIM模型是一個單一的模型,但到了實際操作層面,由於項目所處的階段不同、專業分工不同、實現目標不同等多種原因,項目的不同參與方還必須擁有各自的模型,例如場地模型、建築模型、結構模型、設備模型、施工模型、竣工模型等。這些模型是從屬於項目總體模型的子模型,但規模比項目的總體模型要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有的子模型都是在同一個基礎模型上生成的,這個基礎模型包括了建築物最基本的構架:場地的地理座標與範圍、柱、梁、樓板、牆體、樓層、建築空間等,而專業的子模型就是在基礎模型的上面添加各自的專業構件形成的,這裏專業子模型與基礎模型的關係就相當一個引用與被引用的關係,基礎模型的所有信息被各個子模型共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BIM生態系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BIM應用是與計算機和網絡系統密切相關的,如何從軟硬件的角度搭建起BIM應用系統的框架是BIM應用的必要條件,但是無論從縱向的全生命週期來說,還是橫向的各行各業的項目參與方來說,BIM應用的廣泛性都給BIM系統應用框架的搭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須保證在設施全生命週期中的BIM應用充分實現信息交換。目前建築業的信息表達與交換的國際標準技術是IFC標準,如何在系統中直接傳遞、交換IFC數據,那就需要設置一個BIM服務器,BIM服務器與BIM知識庫一起組成一個以IFC格式爲網絡的數據集成與應用平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用戶進行相關應用時可通過BIM服務器提取所需的信息,同時也可以對模型中的信息進行擴展,然後將擴展的模型信息重新提交給服務器,這樣就實現了BIM數據的存儲、管理、交換和應用。再進一步,如果BIM服務器實現以集成BIM爲基礎,就可以實現對象級別的數據管理以及權限配置,能支持多用戶協作和同步修改。\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2460d46f6b54390b1b5b4561c3e4b2d\"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32\" alt=\"如何將bim技術運用於造價工作中?\"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74877045309492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