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dfic-imagehandler\u002Fcd724ed0-f36a-4d87-9560-e2786b825425\" img_width=\"1200\" img_height=\"697\" alt=\"你以爲銀河系是個“圓盤子”新研究顯示銀河系“身材”也是S形\"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波蘭華沙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分析了智利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拍攝的20多萬張太空照片,從10億顆恆星中確認2431顆有“量天尺”之稱的造父變星,並直接測量了這些造父變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銀河系翹曲結構的形成有多種解釋,其中一種解釋是銀河系與相鄰星系的相互作用將受引力束縛較弱的銀河系外盤扭曲,讓那裏的恆星被牽引偏離銀道面。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新華社華盛頓8月1日電(記者周舟)一個國際天文學團隊繪製了一幅精細的銀河系三維圖,顯示出銀河系“身材”不是傳統認爲的扁平狀,而是呈捲曲狀的S形。研究論文8月1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文學界此前對銀河系形狀及結構的理解,主要基於對天體標誌的間接測量及對宇宙中其他遙遠星系的推導。由這些有限觀測所繪製的銀河系形狀並不完整。\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dfic-imagehandler\u002Fcd724ed0-f36a-4d87-9560-e2786b825425\" img_width=\"1200\" img_height=\"697\" alt=\"你以爲銀河系是個“圓盤子”新研究顯示銀河系“身材”也是S形\"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波蘭華沙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分析了智利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拍攝的20多萬張太空照片,從10億顆恆星中確認2431顆有“量天尺”之稱的造父變星,並直接測量了這些造父變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造父變星是亮度會發生週期性變化的一類恆星,常用於測量星系距離。通過確定這些恆星相對於太陽的三維座標,研究人員繪製了一幅精細的銀河系三維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新三維圖顯示,從銀心向外,巨大的星系盤會逐漸向上或向下捲起,距銀心6萬光年的銀河系外盤恆星偏離銀道面多達4500光年。銀河系整體呈捲曲狀的S形,即天文學家所形容的翹曲結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研究與今年2月發表在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成果相似。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領銜的一支國際合作團隊在那篇論文中首次展示出銀河系恆星外盤的翹曲結構,整體呈S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銀河系翹曲結構的形成有多種解釋,其中一種解釋是銀河系與相鄰星系的相互作用將受引力束縛較弱的銀河系外盤扭曲,讓那裏的恆星被牽引偏離銀道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文學界此前已發現許多星系或多或少展現出翹曲形狀,也曾有射電觀測發現銀河系的氣體盤呈現出和很多河外星系一樣的翹曲結構。研究人員認爲,對銀河系形狀的認識有助於最終理解銀河系這樣的巨大盤星系如何形成和演化。\u003C\u002Fp\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center\"\u003E新研究顯示銀河系“身材”也是S形\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來源:新華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衆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48404087019982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