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清華大學1936級校友、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陳舜瑤同志,因病於2019年7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3SCrLGZKKgf1\" img_width=\"237\" img_height=\"317\" alt=\"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陳舜瑤同志病逝:出生在濟南,享年102歲\"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陳舜瑤,女,福建省福州市人,1917年9月生於山東濟南。1936年9月考入清華大學工學院土木系學習,1937年12月在長沙臨時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1939年在延安中央黨校、延安馬列學院學習。1940年起,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宣傳部、統一戰線委員會文化組和南京中共代表團工作。1947—1948年任哈爾濱市女中校長、中教局局長,後在哈爾濱市委宣傳部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9年起,歷任東北團委宣傳部副部長、部長、副書記。1953年起,歷任清華大學副教務長、校長助理、黨委副書記。1961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宣傳部副部長、甘肅省委宣傳部副部長。1981—1988年任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室務委員、顧問。第一、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沉痛悼念陳舜瑤老學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清華的記憶像校花紫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陳舜瑤(1936級,土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1936年考入清華大學土木系。抗日戰爭爆發後,就讀於長沙臨時大學,年底離校北上,輾轉去延安學習。隨後分配在中共領導下重慶十八集團軍辦事處和南京中共代表團工作。直到解放戰爭打響,纔回到東北解放區,從事青年運動和教育工作。1953年初,重返母校工作整整八年。1961年又調到西北,主要做宣傳文教工作。幾經曲折,1981年又調回北京,做政策研究工作,不久以年老從第一線退下來。這就是我離開清華後半個多世紀的簡單經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在清華僅僅三個學期,卻影響了我一生。回想初入學時,也曾夢想災難深重的祖國有朝一日能夠站起來,我願爲建國而努力。爲此,我渴望學點建國真本領。但是,日本帝國主義步步緊逼,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痛感救亡是最急迫任務,就和許多同學一起,投身到清華園裏如火如荼的救亡活動中。我們懷着憂國憂民的深情,參加各種報告會、時事討論會,熱烈討論時局動向和國家前途。我們曾在燈火通明的教室裏爲綏遠抗日將士趕縫棉背心。我們組織了海燕歌詠團,要學暴風雨前的海燕,呼喚抗日,大禮堂常傳出《松花江上》和《五月的鮮花》的歌聲。我們爲了鍛鍊自己,曾聚集在西山無樑殿,半夜爬上鬼見愁,坐在峯頂等待破曉。我也曾騎自行車沿着鄉間小路去婦女識字班教課,使我這在城市生長的學生初次接觸到農村。這段生活啓迪我選擇了自己的人生道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我重返母校,再同當年師長、校友、教師、職工、同學一起,實現我當年夢想,以滿腔愛國熱情,學習建設祖國的知識。改建的水工實驗室裏迴響着新一代同學自己譜寫的建設祖國的豪邁歌聲,水利系師生真刀真槍做畢業設計,親自參加修築密雲水庫,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很多同學被安排到重點工廠實習,有機會接觸國內最新技術。每當我陪內賓、外賓參觀程控機牀表演時(1958年這還是新鮮事物),不禁想起當年我們金工實習時工廠裏的皮帶車牀和電鑽。新中國塑造了新清華,新清華又蘊藏着老清華的愛國傳統和優良學風,雖然從1961年起我離開清華已快三十年了,現在清華又煥然一新,幾乎難尋舊跡了,但是在我心中,清華的記憶像校花紫荊,紅紫芳菲,永不褪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愛清華,我愛清華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原載《清華十二級紀念刊》(1990年),2017年1月26日經陳舜瑤學長審閱同意刊登於《清華校友通訊》復75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原題爲《陳舜瑤學長逝世 享年102歲》)\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79705078864333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