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經濟成分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經濟、洋務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經濟等。

1.封建自然經濟

特點:

(1)表現爲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

(2)具有分散性、封閉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經濟相對立的經濟形態;

(3)是晚清及北洋軍閥統治的經濟基礎。

演變過程:

(1)開始解體:鴉片戰爭後,外國商品大量湧入,東南沿海紡織業受到很大沖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開始解體;

(2)進一步解體: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列強獲得更多的特權,商品輸出規模擴大,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自然經濟解體已由沿海擴展到內地,中國日益淪爲西方原料產地及商品銷售市場;

(3)加劇解體: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着列強資本輸出的加劇,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完全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加劇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4)走向衰亡: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開始的土地改革運動,消滅了封建土地剝削制度:1953—1956年進行了三大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封建自然經濟消亡。

2.洋務經濟

特點:

清政府維護封建統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運營,使其具有封建性;對外國資本主義的依附,使其具有買辦性;採用機器生產,民用企業面向市場,又使其具有資本主義色彩,是中國近代化起步的標誌,一開設就以壟斷面目出現,又呈現出有別於資要主義發展規律的特殊性。是中國早期的官僚資本主義。

興衰過程:

(1)19世紀60年代,爲鎮壓人民革命運動,抵禦外侮,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清政府內部的一些地方實力派開創軍事工業。以曾國藩1861年創辦安慶軍械所爲標誌,洋務企業興起,其管理以封建衙門式的管理方式爲主。

(2)19世紀70年代,爲解決軍事工業資金和運輸在困難,洋務運動又採取多種形式創辦大批民用工業,明顯具有資本主義色彩。

(3)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爲擴大稅源和抵制列強在資本輸出,放寬民間設廠限制,實際上把洋務企業放到與民族企業同等的地位,洋務企業壟斷地位喪失,這宣告了洋務運動在破產。

3.外國資本主義經濟

特點:實質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自由開放富有侵略性。

興衰過程:

(1)鴉片戰爭後至甲午中日戰爭前:主要以商品輸出掠奪原料爲主,把中國捲入資本主義市場;

(2)甲午戰爭後到一戰前:以資本輸出爲主,商品輸出爲輔,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3)一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而美日則乘機擴大對華侵略。至1922年,華盛頓會議前形成了日本暫時獨霸中國的局面;

(4)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列強繼續擴大資本輸出,1931年比1914年增加33倍,到1931年美國對華商品輸出佔第一位。列強紛紛轉嫁30年代大危機;(5)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以戰養戰”,加緊對淪陷區進行經濟掠奪;

(6)解放戰爭時期:隨着《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的簽訂,美國取得在中國的經濟獨霸地位。美國商品在中國市場形成獨佔地位;

(7)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根據不同情況接收了帝國主義在華企業,肅清了帝國主義在華的經濟侵略勢力;

(8)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大力引進外資,發展社會主義經濟。

4.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特點:

(1)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發展緩慢畸形。

(2)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有依賴性和妥協性。

(3)近代前期最富有革命性的經濟成分,爲中國社會變革提供了經濟基礎。

興衰過程:

(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業的刺激下在洋務運動的誘導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2)初步發展: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列強爭相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破壞了自然經濟,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民族工業初步發展;

(3)進一步發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一戰期間列強被迫放鬆對華經濟侵略,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得到進一步發展;

(4)日益萎縮和破產: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官僚資本主義逐漸壟斷中國社會經濟,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以及抗戰結束後,美國加緊對華經濟侵略,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日益萎縮和破產;

(5)得到恢復和發展: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中央合理調整了工商業,使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下,得到恢復和發展;

(6)被改造爲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1953——1956年,國家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利用“贖買”政策,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其變爲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5.官僚資本主義經濟

特點:

(1)壟斷性:國家政權和壟斷資本相結合的產物;

(2)買辦性:適應英美列強經濟侵略的需要;

(3)封建性: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

(4)反動性:是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經濟基礎。

(5)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是本國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尤其能表現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的特點。

演變過程:

(1)統治地位的確立: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國民政府通過整頓稅務,控制金融,改革幣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資本對國民經濟的統治。以“四大家族”爲代表的官僚資本對外依附英美帝國主義,對內憑藉國家政權,採取強制掠奪的辦法,迅速聚斂起鉅額財富;

(2)惡性膨脹:抗日戰爭時期,四大家族壟斷工業,商業專賣,獨佔金融,到1941年底,官僚資本已佔全國資本總額的一半;

(3)進一步膨脹: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一面加緊剝削人民,一面濫發紙幣,大搞通貨膨脹。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官僚資本擁有全國工礦企業、交通系統固定資產的80%,壟斷鋼產量的90%,還控制了全國的金融機制、交通、對外貿易等;

(4)最終消亡:新中國成立後沒收官僚資本機關變爲社會主義的國營經濟。

6.新民主主義經濟

特點:

(1)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濟基礎,代表中國各革命階級利益; (2)它不是一種獨立的完整的經濟形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過渡的經濟,建國後表現爲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3)其本質和發展方向都是社會主義的。

演變過程:

(1)產生: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共領導開展土地革命,變地主土地所有制爲農民土地所有制,保護中小工商業者;並在根據地進行經濟建設,把農業生產放在第一位,還興辦了一些軍需工業和民用工業;

(2)發展壯大:抗日戰爭時期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並開展大生產運動。解放戰爭時期,開展土地改革,發展農業生產;

(3)占主導地位:建國后土改完成,形成農民個體經濟,合理調整工商業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營經濟領導下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在新中國成立後的過渡時期佔統治地位;

(4)轉變爲社會主義經濟:在三大改造過程中又出現了合作社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新民主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的轉變也完成了。

練一練:

1、下圖是中國近現代四種經濟形式的發展走勢示意圖,其中1所代表的經濟形式是

2019中考:初中歷史難點《近代中國六種經濟形態演變》


A.洋務企業

B.民族資本企業

C.外國資本企業

D.官僚資本企業

試題分析:

1所代表的經濟成分在鴉片戰爭後開始出現,在1895年以後發展到一個高潮;在一戰期間得到一定的減弱;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消失。結合以上分析,此種經濟成分是外資企業。故選C。A項在甲午戰爭後衰落;B項在一戰期間並未發展減弱而是得到快速的發展;D項是在1927年後出現的經濟成分。

考點:近代中國的經濟成分

點評:

近代中國經濟舞臺上同時存在過外資企業、洋務企業和民族工業,時間最早實在19世紀60年代。它們都是採用機器生產,都是近代企業,但是它們的生產目的和投資者明顯的不同,外資企業和民族工業主要是面向市場生產,洋務企業主要是供給政府使用,民用企業面向市場。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後出現了官僚資本。

2、如圖是近代中國四種經濟成分——自然經濟、洋務企業、民族企業、外資企業之間的關係示意圖。圖中序號依次對應的是( )

2019中考:初中歷史難點《近代中國六種經濟形態演變》


A.自然經濟 民族企業 洋務企業 外資企業

B.自然經濟 外資企業 洋務企業 民族企業

C.外資企業 洋務企業 自然經濟 民族企業

D.民族企業 外資企業 洋務企業 自然經濟

試題分析:

考查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依據圖示信息及所學可見,鴉片戰爭後外資企業的工業品在華傾銷,既遭到中國自然經濟的頑固地抵制又瓦解了自然經濟;在外商企業利潤的刺激和洋務運動的誘導下,民族企業產生,同樣受到自然經濟、外資企業和洋務企業的壓制,反過來其發展又瓦解自然經濟和抵制了外資企業的經濟侵略;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洋務企業產生和發展起來,既瓦解了自然經濟、壓制了民族企業,又遭到了自然經濟的抵制。據此圖中序號對應的經濟成分分別爲自然經濟、外資企業、洋務企業、民族企業,故選B。A、C、D三項均不正確,故排除。

點評:

這道題綜合了近代經濟形式及其關係。民族企業產生於洋務運動期間,是受洋務企業影響產生的,特別是洋務派民用企業的創辦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與發展,但是客觀上洋務派並不鼓勵民間辦廠,它與民族企業性質不同。洋務企業特別是其民用企業瓦解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封建的自然經濟與洋務民用企業又是相牴觸的。外資企業與自然經濟瓦解與抵制關係好理解。民族企業與外資企業有競爭、抵制關係(可以看看周學熙的故事),外資對民族有壓制性,同時外資的經濟模式,也刺激了民族企業學習其發展。

民族經濟對外資企業(帝國主義)既依賴(技術管理等方面)又有反抗,因洋務企業而生又對這種封建衙門式的企業反對,促進自然經濟瓦解(洋務企業和外資企業一樣,因爲它們都要面向市場)。

3、下列四條曲線反映了中國近代四種經濟形態的發展演變過程:

2019中考:初中歷史難點《近代中國六種經濟形態演變》


回答:

(1)判斷圖中代表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趨勢的曲線是哪一條,並指出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2)結合史實分別指出五四以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三次熱潮”是怎樣爲當時中國的社會進步創造條件的。

(3)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爲把③、④兩種經濟形態轉變爲社會主義經濟的不同政策是什麼?各有何重要歷史重義?

參考答案:

(1)③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於19世紀六七十年代,19世紀末獲得初步發展。“一戰”期間獲得進一步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後,逐漸萎縮,新中國成立後得到一定限度的恢復和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被改造成社會主義經濟。

(2)

第一次: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早期維新思想出現。

第二次:使資產階級開始作爲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形成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運動。

第三次:促使資產階級隊伍壯大,在意識形態領域裏形成新文化運動;促使無產階級力量的壯大,爲中國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爲新民主主義革命、爲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

(3)對④採取沒收政策。人民政府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爲人民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奠定了經濟基礎。對③採取贖買政策。實現了生產資料從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過渡,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


聲明:本文來自“初中歷史”,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儘快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