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聚焦強化市民參與,實施社會動員行動,深化生活垃圾分類學校教育,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與社區自治深度融合,持續開展生活垃圾分類主題宣傳、志願服務行動,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局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介紹,雖然彭州市城市主要道路路燈完好率和亮燈率已達99%以上,但仍有一些老舊小區和背街小巷的路燈設施因老舊失修、殘缺破損、電費繳納等多種原因造成“有路無燈、有燈不亮”情況。

"\u003Cp\u003E圍繞羣衆關心的垃圾分類、油煙噪音擾民、背街小巷環境綜合整治等問題,深入基層羣衆,走訪小區居民和社區居委會,紮實開展“行走成都·每週一巡”和“六個一”聯繫活動;聚焦東部新城、“兩拆一增”、景觀照明等重點工作開展調查研究,及時瞭解情況,實時掌握進度,確保城市管理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進;爲進一步提高橋樑養護管理水平,推動5G在城市管理領域的融合應用;爲讓更多背街小巷亮起來,開展“亮燈行動”……市城管委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爲契機,堅持把調研的過程轉化爲破解城管難題的過程,轉化爲提升城管幹部執行力和落實力的過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全市城管系統深入基層羣衆“解剖麻雀”,聚焦重點難點調研,堅持對錶對標,持續開展各項專項整治行動,勇於“啃硬骨頭”,始終把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貫穿全過程,力促主題教育落到實處、把握細節、體現成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聚焦短板\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着力推進垃圾分類工作\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前,生活垃圾分類成爲各方關注的焦點。市城管委固廢處深入分析當前生活垃圾分類的政策法規不完善、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四大系統尚不匹配、市民認識還不到位等問題,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制定推進措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聚焦法規政策短板,加快推進立法進程,積極推動出臺《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編制完成《成都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規範》;對標先進城市找差距,加快出臺大件垃圾、農貿市場易腐垃圾減量補助和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補貼政策,會同市發改委物價部門修訂生活垃圾處理費徵收標準及方式,培育引進大而強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積極營造開放有利的政策環境。聚焦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體系不夠匹配問題,持續推進前端“大分流減量”,持續實施“前分後混”專項治理,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四大體系,推動形成餐廚垃圾油水渣分離減量,居民大件垃圾、農貿市場易腐垃圾、園林綠化垃圾獨立收集處置格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聚焦強化市民參與,實施社會動員行動,深化生活垃圾分類學校教育,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與社區自治深度融合,持續開展生活垃圾分類主題宣傳、志願服務行動,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局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智能管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5G+雲+AI”提升維護效率\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31日,二環高架上,一輛道橋巡檢車正在行駛,車上的攝像頭實時監測路面情況,行至駟馬橋匝道與主幹道交會之處時,攝像頭髮現橋面有輕微病害的情況。於是,立即通過5G切片技術及部署於電信天翼雲的AI分析能力,智能判別該病害爲8類主要病害中的哪一種,並通過4K超高清視頻迅速回傳至市城管委道橋監管服務中心大屏。中心立即派遣維護人員進行維修,前後時間不超過半個小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就是目前5G技術運用於道橋維護上的場景。7月17日,市城管委道橋監管服務中心、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與華爲技術有限公司三方,在成都市西部信息化中心簽署了信息化合作框架協議,還與中國電信簽訂了道橋病害智能識別項目合同。據悉,此次落地成都的“5G+雲+AI”智能監控項目是全國5G商用的第一單,該項目的實施將實現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與城市管理的深度融合,爲成都智慧城市建設增添新興動力。這是我市城市管理工作深入貫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精神,推動5G在城市管理領域的融合應用,促進城市管理公共服務水平提質增效的具體體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前,成都的道路橋樑正由大規模建設逐漸轉爲運行維護,設施管養模式、問題發現機制、應急處置效率亟待升級。市城管委道橋監管服務中心主要承擔成都市854萬平方米、134條骨幹道路及233座大型城市橋樑及其附屬設施的日常管理、養護維修及應急搶險保障工作。爲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推動道橋工作的精細化、智能化、專業化,市城管委道橋監管服務中心在前期大量調查實驗基礎上,啓動了二環5G+雲+AI智能監控項目,實地體驗5G,實地調研,三方多次碰頭會確定方向和運用場景。據介紹,爲了讓AI能準確判斷識別病害,道橋監管服務中心提供了一萬多張路面病害的視頻給電信和華爲,建立AI識別分析模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現在,這個AI模型已經可以在二環高架上對主要道路的病害進行識別分類。同時,道橋監管服務中心還在繼續提供圖像訓練AI模型的視頻,以不斷提升AI模型識別病害的準確性,提升道橋維護的工作效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亮燈行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讓更多背街小巷亮起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前出門只能摸黑,深一腳淺一腳,很不方便。現在路燈亮了就好了!”家住金彭中路社區新生小區的李大姐說。7月23日一大早,她所在的天彭街道東湖社區給彭州市綜合執法局送來了錦旗,感謝其爲這條背街小巷解決了路燈照明的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無獨有偶。家住園丁南巷的張大爺,每天天不亮就要進城務工,由於沒有路燈磕磕碰碰過多次。這一片是彭州最後的安置週轉房,與他一起租住在園丁南巷的老人們,一到晚上都不敢出門,“現在好了,晚上還可以出來轉轉,擺擺龍門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介紹,雖然彭州市城市主要道路路燈完好率和亮燈率已達99%以上,但仍有一些老舊小區和背街小巷的路燈設施因老舊失修、殘缺破損、電費繳納等多種原因造成“有路無燈、有燈不亮”情況。面對這些問題,彭州市綜合執法局市政所的“掌燈人”迎難而上、主動出擊,通過走訪小區居民和社區居委會,多次現場踏勘、摸底調查,研判路燈安裝條件,確定需補建、改造路燈數量,並納入市政路燈體系。施工前,提前跟社區溝通,告知施工時間,擺放施工信息牌等,減少施工對居民和商戶的影響。施工中,協調居民,爲施工提供作業空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瞭解,截至目前,城區11個社區147條背街小巷,共安裝支架燈591盞,亮燈率100%,直接服務市民數量達2萬餘人。從利民巷等老舊小巷,到新生小區、調露小區等開放式安置小區,彭州市補建安裝的路燈數量一直在不斷增加,正如他們堅持的那樣,“讓背街小巷亮起來,同享城市之光”,堅持燈與路同行,光明和安全相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報記者 李霞\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77755401528986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