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1Sy7z2eHeiTI\"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47\" alt=\"工業製成品出口佔比超90% 製造業潛力依然巨大(經濟新方位·70年數據說明什麼)\"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從工業家底一窮二白到門類齊全現代體系,從只能生產火柴肥皂到手機動車走出國門,從技術跟跑模仿創新到科技領跑自主創新……近日,國家統計局發佈我國工業經濟70年數據,跨越式發展的畫卷漸次鋪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實體經濟是驅動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要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製造業水平。站在70年工業經濟發展的歷史座標系中矚望,我國工業何以能取得不凡成就?厚植好基礎,還須採取哪些措施?記者採訪了業界專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制度優勢與改革開放共同創造發展奇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2年工業增加值120億元,1978年超1600億元,2012年闖過20萬億元大關,2018年突破30萬億元大關。繪出70年工業增加值折線圖,一條加速蜿蜒向上的曲線躍然紙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1952年到2018年,按不變價格計算,工業增加值增長970.6倍,年均增長11%。“這一速度不僅超過了同期世界上多數發展中國家,增長持續時間之長也超越了很多先行工業化國家的相似時期。”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工業室主任付保宗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工業規模不斷壯大。“在新中國成立早期,憑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將資源重點投向重工業部門,原油、發電等主要工業品產量迅速增長。”中央黨校經濟學部產業經濟學教研室主任李江濤認爲,這爲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工業增速逐年躍升。在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世賢看來,改革開放極大解放了工業生產力,通過引進先進技術,激活了我國工業活力。按不變價格計算,2018年工業增加值比1978年增長56.4倍,年均增長率達10.7%。\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世行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我國製造業增加值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在當前國內外形勢下,我國製造業發展可否延續穩中有進的發展趨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此,受訪專家表示,多年發展形成的龐大產業規模、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配套健全的供應鏈網絡、龐大的產業工人隊伍和具有開拓精神的實業家等5個要素決定了製造業潛力依然巨大。隨着新型工業化深度發展、內需潛力持續釋放,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我國工業將進入更高質量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新時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產品量質齊升背後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依託工業生產能力迅猛增長,我國生產製造工業品不斷走出國門。從1978年到2018年,貨物出口總額增長979倍。更值得關注的一組數據是出口產品結構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初期,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初級產品,到1978年,初級產品出口比重降到53.5%,工業製成品出口佔46.5%,2000年以後工業製成品一路上升到90%以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國工業品實現了量和質的螺旋式提升。量的提升主要來自資本驅動的產能擴大,質的提升主要得益於引入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從紡織、家電、汽車等行業的發展路徑觀察,中國企業聯合會首席研究員繆榮認爲,早期國際產業資本、先進科技、管理經驗與我國豐富的勞動力、土地等資源稟賦相結合,提升了我國工業品的國際市場佔有率。本土企業發展壯大,消化吸收再創新,成爲產品量質齊升的新動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產品結構不斷優化的背後是產業結構的持續升級。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除化解過剩產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同時,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爲代表的新興產業成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着力點,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持續高於規上工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繆榮表示,我國傳統產業已跨越一般技術瓶頸,逐步擺脫了跟隨者的地位。在鋼鐵、紡織、家電、工程裝備等領域產生了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新興產業也進入發展快車道,許多傳統企業把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爲轉型升級的手段,放大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勢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何進一步拓展“中國製造”升級空間?付保宗認爲,當前工業產品還處於規模發展階段,高端、優質、安全、綠色產品供給相對不足。“未來還需要健全產業准入標準體系,完善包容有序的創新激勵機制,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着力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研究還需突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0年來,我國工業產品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延伸,歸根結底依靠創新和科技進步。在創新驅動戰略指引下,工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2017年,作爲創新主體的規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達10.2萬家,比2004年增長5倍;2017年規上工業研發經費支出,比2004年增長9.9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工業技術能力從跟跑到領跑,得益於政策正確引導。下放科技成果處置權、強化保護知識產權、大幅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受益……一劑劑政策良藥煥發了科技創新的生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工業技術能力從跟跑到領跑,依託於巨大市場空間。張世賢認爲,內部看,龐大的中國市場使任何一項創新嘗試都可能產生巨大投資回報,這就增強了企業創新的動力和抗風險性;外部看,在與國際企業的市場競爭中,通過空間換時間,也爲中國企業爭得了更多試錯機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邁向高質量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着眼點是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提高技術密集型產業比重。這就要求企業必須依靠自主創新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我國還處於模仿創新和自主創新混合推進的階段,基礎性引領性自主創新比例還比較低。受訪專家表示,今後的重要任務是在廣泛提高工業企業科技成分和研發活動的基礎上,努力推進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研究重大突破和應用研究的廣泛推廣,這是建設製造強國的關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製圖:影像中國\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8151987283563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