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2FOT7FRBmOac\"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65\" alt=\""禮讚70年"系列報道③ 從推翻三座大山到奮力實現兩個百年目標\"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各民族兒童在《歌唱祖國》的旋律中簇擁着鮮豔的中國國旗入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5年春天,中共七大召開,毛澤東在會上說,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一定要走獨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統一的、富強的路,一定要搬掉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2FOSV6jxj3ev\" img_width=\"666\" img_height=\"360\" alt=\""禮讚70年"系列報道③ 從推翻三座大山到奮力實現兩個百年目標\" inline=\"0\"\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2FOSr4jofTf2\" img_width=\"400\" img_height=\"367\" alt=\""禮讚70年"系列報道③ 從推翻三座大山到奮力實現兩個百年目標\"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歌唱祖國》的作者王莘(左二)在抗美援朝戰場防空洞內教志願軍戰士演奏這首歌曲。\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2FOT7FRBmOac\"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65\" alt=\""禮讚70年"系列報道③ 從推翻三座大山到奮力實現兩個百年目標\"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各民族兒童在《歌唱祖國》的旋律中簇擁着鮮豔的中國國旗入場。(資料圖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江蘇無錫盪口古鎮的一間民居里,保存着一支老式自動鉛筆。它是80多年前法國生產的,卻見證了兩部偉大中國音樂作品的誕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9年夏天,冼星海把這支筆送給要去晉察冀邊區的學生王莘,並對他說:“這是我在巴黎音樂學院獲得的獎品,我用這支筆寫出了你最喜歡的《黃河大合唱》,希望你也能拿它寫出震撼人心的作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十年後,時任天津音樂工作團團長的王莘參加了開國大典。在觀禮臺上,看着羣衆遊行隊伍雀躍着從面前走過,王莘忽然想到:如果這時候大夥兒能一邊行進,一邊唱着同一首歌,該有多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接下來的近一年時間,王莘寫了100多首歌,卻沒有一首讓他滿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0年9月,團裏需要購置樂器,王莘聽說北京西四牌樓附近的一家當鋪有些舊樂器,就前往採購。那天,王莘揹着買到的樂器,從西四牌樓往火車站走。再次經過天安門,鮮豔的國旗正高高飄揚,一羣小朋友正在旗杆旁排演國慶歌曲。那一刻,他情不自禁唱出一段旋律:“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火車開車的時間快到了,王莘不敢誤了車,但又怕忘了剛剛閃現的靈感,就在路上不斷重複,一邊走一邊唱着,歌聲伴着腳步,不覺淚水溢出眼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上火車,王莘就急着把歌詞記下來,可是翻遍口袋也找不到紙。他從地上撿起一個空煙盒拆開,趕快把前面幾句記在煙盒的背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火車飛馳,王莘望着車窗外快速閃過的樹林、房屋、田野,目光飄得很遠,“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歌唱祖國》就這樣創作出來。到家後,王莘連夜把歌譜謄寫下來,用的正是老師冼星海贈送的那支法國自動鉛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勤勞,我們勇敢,獨立自由是我們的理想;我們戰勝了多少苦難,纔得到今天的解放”,唱出的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奴役壓迫的堅定決心和艱辛歷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的生活天天向上,我們的前途萬丈光芒……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唱出了人民對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美好憧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1840年開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承擔起帶領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歷史任務。1922年中共二大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5年春天,中共七大召開,毛澤東在會上說,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一定要走獨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統一的、富強的路,一定要搬掉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6月11日,在閉幕式上,毛澤東給大家講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又說:“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8年4月,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發表講話時說:“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衆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這就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的革命,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在當前歷史階段的總路線和總政策”。推翻三座大山的目標,在革命實踐中一步步清晰起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深厚的中華文化賦予中國共產黨人獨特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國共產黨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即便困難如“太行”“王屋”,只要有決心和毅力,全體中國人民一起努力,就沒有搬不走的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中國成立後,“富起來”的任務緊迫地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提出逐步實現“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的設想,後來又逐漸確立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75年1月13日晚8時,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幕。77歲的周恩來最後一次作政府工作報告。他在報告中說:“三屆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曾經提出,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設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時間,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代表們報以長時間雷鳴般的掌聲。作爲這份報告起草者的鄧小平,後來成爲報告的親身實踐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會談中,大平正芳一連向鄧小平提出兩個問題:中國根據自己獨自的立場提出了宏偉的現代化規劃,要把中國建設成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將來會是什麼樣?整個現代化的藍圖是如何構思的?大平正芳提出的,正是鄧小平長期思考的問題。鄧小平爲中國現代化規劃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實現溫飽;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再翻一番,達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再翻兩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三步走”戰略基礎上,黨的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十八大發出了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時代召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2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大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11月15日上午,習近平等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步入人民大會堂東大廳,首次集體公開亮相。習近平總書記對在場的中外記者說,“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十幾天後,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他在看過《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等文物和照片後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國內生產總值從五十四萬億元增長到八十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生產能力達到一萬二千億斤”“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健全,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數據,全方位展示了十八大以來中國發展的五年“成績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時代,新目標,新期待。十九大報告不僅明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更清晰擘畫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路線圖,提出“兩步走”戰略安排: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新的戰略安排,豐富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內涵。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很快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了,中華民族正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1840年“倒下去”算起,經過109年的抗爭,我們迎來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時刻。又經過70年的奮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上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徵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記者 閆鳴)\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71371448544512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