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记退役军人、蕲春县大同镇鲍山村第一书记童汉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通讯员毕传高 余骞 郭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精干的板寸头、挺拔的身姿、标准的军礼,初见童汉武,一眼就能看出他出身行伍。“19年了,部队的习惯改不了!”童汉武爽朗一笑,声音洪亮、干净,一如穿村而过的蕲河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回忆起从军的峥嵘岁月,童汉武念念不忘在军旗和党旗下的宣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命令,严守纪律,英勇战斗,不怕牺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17日,谈及扶贫攻坚,童汉武信心满满:“这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战场而已,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条军被褥折射出的家国情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鲍山,在摄影爱好者眼里,九曲连环,景色旖旎。而在当地人心中,鲍山是“山上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闭塞与落后。蕲春县大同镇鲍山村因此山而得名,童汉武是蕲春县水利和湖泊局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他的“扶贫主战场”就在这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鲍山村废弃的教学楼二楼第三间教室,是童汉武的卧室兼办公室。房间不大,陈设简陋,一张简易木板床上,一条军被褥叠成方块状,格外引人注目。“20年来,无论走到哪儿,我都要带着这条被子,有它在,就觉得我还是部队的兵。”童汉武说,如果人生能够重来,他还会选择当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多年的军营生活让我倍感自豪,让我学会了吃苦和奉献。”提起那段军旅生涯,童汉武一扫疲惫,侃侃而谈。1985年,17岁的他穿上军装,成为一名空降兵。他服役的连队,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是我们的军训,我们的战友个个都是好样的!”他入伍不到4年,就荣立三等功2次,全师“学雷锋标兵”1次。1990年,童汉武参加全军通信兵专业比武荣获第一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0年,童汉武转业到原蕲春县水利局。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童汉武经常现身说法,动员鲍山村的年轻人参军入伍,还常常和村里的退役军人商量脱贫大计,“军人正直、果敢,号召力强,盘活了‘军人资源’,就能激活基层党建‘神经末梢’,激发新农村建设活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000多个日夜与黄土地的亲密接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童汉武先后转战蕲北两个重点贫困村,连续四年荣获全县优秀第一书记,因为扶贫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黄冈市优秀扶贫工作者”,并登上2018年“黄冈楷模”先锋人物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5年8月10日,童汉武毛遂自荐到蕲春县刘河镇鸭咀村扶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鸭咀村基础薄弱、经济滞后,综合排名连续多年在全镇靠后。童汉武到任后表示“不脱贫不离村”。“能不能脱贫,项目是关键。”童汉武四处跑项目,鼓励和带领贫困户发展特色养殖和蕲艾产业,不到3年时间,该村面貌焕然一新,一跃成为全镇“明星村”,成功实现户脱贫、村出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5月,童汉武服从组织安排,又一次背起行囊,到大同镇鲍山村赴任,担任该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他驻扎在村里,一组组挨门挨户走访,很快,村里情况和村民需求便熟记于心:全村共140户52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190人,五保户12户14人,“打工经济”成村民主要收入来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何实现整体脱贫出列,是摆在童汉武面前的一个难题。他发现,鲍山村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独特,适合种植有机稻。于是,他带着村“两委”开展入户宣传,与村民签订协议。为增强村民科技致富的信心,童汉武邀请水稻专家到村举办讲座;农忙时节,他还挽起裤腿,与村民一道下田插秧、收割稻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靠山吃山,靠水吃水。2018年,鲍山村有机稻俏销县内外,每亩收入3000多元。初尝甜头,老百姓种田的积极性更高了,今年,该村已连片种植有机稻300亩。童汉武说:“下一步,我们将成立合作社,引导农民抱团发展,依靠群体力量,不断将优势做优,让特产更‘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0余万字扶贫日记背后的真情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天去看望慰问贫困户胡天荣,给他送去30斤大米、1壶油和100元钱。胡天荣今年75岁了,家庭一贫如洗,吃饭都成问题,以后要常来看看……”这是童汉武扶贫日记中的普通一篇。4年来,童汉武写下8本扶贫日记共计30余万字,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本色初心和铁汉柔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贫困户胡刚红的妻子体弱多病,一双儿女正在读书。童汉武主动与胡刚红结成帮扶对子,并安排他在村里当保洁员,每年可领到一定的公益性岗位补助。去年8月,在童汉武的鼓励下,胡刚红买回黄牛25头,而童汉武则从县城书店抱回一大摞专业书籍,和胡刚红一起钻研养牛的门道。当年,胡刚红出栏黄牛16头,纯收入3.5万元。今年1月,胡刚红脱贫了,他高兴地说,是童汉武救了他一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走访过程中,童汉武发现五保老人陈耀光住的房子年久失修,遂将其纳入危房改造项目。陈耀光的家位置偏僻,山路狭窄,车辆不能通行。一有空,童汉武就来帮他抬水泥、挑石子、和泥浆。为表谢意,新屋落成之日,陈耀光将满满一篮蔬菜送到村委会厨房:“我一个孤老儿能住上新房,多亏有童书记啊!”童汉武原则性强,但他深知陈耀光的“犟脾气”,便没有将蔬菜直接退回去。第二天,他购买了猪肉和牛奶,送到陈耀光家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群众心里有一本明白账,你拿他们当亲人,他们自然不会把你当外人。”童汉武在日记中写道,“我会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取早日让鲍山村整体脱贫出列,让老百姓真正过上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实习编辑 杨语涵)\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78233488013774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