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記退役軍人、蘄春縣大同鎮鮑山村第一書記童漢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通訊員畢傳高 餘騫 郭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精幹的板寸頭、挺拔的身姿、標準的軍禮,初見童漢武,一眼就能看出他出身行伍。“19年了,部隊的習慣改不了!”童漢武爽朗一笑,聲音洪亮、乾淨,一如穿村而過的蘄河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回憶起從軍的崢嶸歲月,童漢武念念不忘在軍旗和黨旗下的宣誓:“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服從命令,嚴守紀律,英勇戰鬥,不怕犧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17日,談及扶貧攻堅,童漢武信心滿滿:“這只不過是換了一個戰場而已,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我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條軍被褥折射出的家國情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鮑山,在攝影愛好者眼裏,九曲連環,景色旖旎。而在當地人心中,鮑山是“山上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的閉塞與落後。蘄春縣大同鎮鮑山村因此山而得名,童漢武是蘄春縣水利和湖泊局派駐該村的第一書記,他的“扶貧主戰場”就在這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鮑山村廢棄的教學樓二樓第三間教室,是童漢武的臥室兼辦公室。房間不大,陳設簡陋,一張簡易木板牀上,一條軍被褥疊成方塊狀,格外引人注目。“20年來,無論走到哪兒,我都要帶着這條被子,有它在,就覺得我還是部隊的兵。”童漢武說,如果人生能夠重來,他還會選擇當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多年的軍營生活讓我倍感自豪,讓我學會了喫苦和奉獻。”提起那段軍旅生涯,童漢武一掃疲憊,侃侃而談。1985年,17歲的他穿上軍裝,成爲一名空降兵。他服役的連隊,是“特級英雄”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不怕犧牲、勇往直前是我們的軍訓,我們的戰友個個都是好樣的!”他入伍不到4年,就榮立三等功2次,全師“學雷鋒標兵”1次。1990年,童漢武參加全軍通信兵專業比武榮獲第一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0年,童漢武轉業到原蘄春縣水利局。作爲駐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童漢武經常現身說法,動員鮑山村的年輕人蔘軍入伍,還常常和村裏的退役軍人商量脫貧大計,“軍人正直、果敢,號召力強,盤活了‘軍人資源’,就能激活基層黨建‘神經末梢’,激發新農村建設活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000多個日夜與黃土地的親密接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童漢武先後轉戰蘄北兩個重點貧困村,連續四年榮獲全縣優秀第一書記,因爲扶貧工作成績突出,被評爲“黃岡市優秀扶貧工作者”,並登上2018年“黃岡楷模”先鋒人物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5年8月10日,童漢武毛遂自薦到蘄春縣劉河鎮鴨咀村扶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鴨咀村基礎薄弱、經濟滯後,綜合排名連續多年在全鎮靠後。童漢武到任後表示“不脫貧不離村”。“能不能脫貧,項目是關鍵。”童漢武四處跑項目,鼓勵和帶領貧困戶發展特色養殖和蘄艾產業,不到3年時間,該村面貌煥然一新,一躍成爲全鎮“明星村”,成功實現戶脫貧、村出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5月,童漢武服從組織安排,又一次背起行囊,到大同鎮鮑山村赴任,擔任該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長。他駐紮在村裏,一組組挨門挨戶走訪,很快,村裏情況和村民需求便熟記於心:全村共140戶52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8戶190人,五保戶12戶14人,“打工經濟”成村民主要收入來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何實現整體脫貧出列,是擺在童漢武面前的一個難題。他發現,鮑山村自然氣候和地理條件獨特,適合種植有機稻。於是,他帶着村“兩委”開展入戶宣傳,與村民簽訂協議。爲增強村民科技致富的信心,童漢武邀請水稻專家到村舉辦講座;農忙時節,他還挽起褲腿,與村民一道下田插秧、收割稻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靠山喫山,靠水喫水。2018年,鮑山村有機稻俏銷縣內外,每畝收入3000多元。初嘗甜頭,老百姓種田的積極性更高了,今年,該村已連片種植有機稻300畝。童漢武說:“下一步,我們將成立合作社,引導農民抱團發展,依靠羣體力量,不斷將優勢做優,讓特產更‘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0餘萬字扶貧日記背後的真情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天去看望慰問貧困戶胡天榮,給他送去30斤大米、1壺油和100元錢。胡天榮今年75歲了,家庭一貧如洗,喫飯都成問題,以後要常來看看……”這是童漢武扶貧日記中的普通一篇。4年來,童漢武寫下8本扶貧日記共計30餘萬字,字裏行間透露出他的本色初心和鐵漢柔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貧困戶胡剛紅的妻子體弱多病,一雙兒女正在讀書。童漢武主動與胡剛紅結成幫扶對子,並安排他在村裏當保潔員,每年可領到一定的公益性崗位補助。去年8月,在童漢武的鼓勵下,胡剛紅買回黃牛25頭,而童漢武則從縣城書店抱回一大摞專業書籍,和胡剛紅一起鑽研養牛的門道。當年,胡剛紅出欄黃牛16頭,純收入3.5萬元。今年1月,胡剛紅脫貧了,他高興地說,是童漢武救了他一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走訪過程中,童漢武發現五保老人陳耀光住的房子年久失修,遂將其納入危房改造項目。陳耀光的家位置偏僻,山路狹窄,車輛不能通行。一有空,童漢武就來幫他抬水泥、挑石子、和泥漿。爲表謝意,新屋落成之日,陳耀光將滿滿一籃蔬菜送到村委會廚房:“我一個孤老兒能住上新房,多虧有童書記啊!”童漢武原則性強,但他深知陳耀光的“犟脾氣”,便沒有將蔬菜直接退回去。第二天,他購買了豬肉和牛奶,送到陳耀光家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羣衆心裏有一本明白賬,你拿他們當親人,他們自然不會把你當外人。”童漢武在日記中寫道,“我會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幹,爭取早日讓鮑山村整體脫貧出列,讓老百姓真正過上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實習編輯 楊語涵)\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78233488013774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