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真的。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

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着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的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她沒有說什麼,他也沒有再說什麼,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後來這女子被親眷柺子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

​這故事我已經讀了幾百遍,還是忍不住一讀再讀。了了三百多字,寫出了人世間最美的相遇:春天桃樹下,人約黃昏後;道出了愛情的真諦:瞬間即永恆。留下了一句最美的情話:原來你也在這裏。

滿滿的溫情,滿滿的詩意,你猜猜這是誰寫的?

它竟然是張愛玲寫的,叫《愛》。

想不到吧。

很多人詫異毒舌如張愛玲,竟然能寫出如此溫情的愛情故事。因爲當時的張愛玲正處於和胡蘭成的熱戀中。你看,古今中外戀愛中的女孩子大抵相似,不管你是平凡人家的女孩,還是久負盛名的大作家,一樣的浪漫迷醉,一樣的無怨無悔。

《愛》是張愛玲一生中唯一的真情流露,只有這一次她沒有高高的仰起頭,帶着幾分冷笑俯視塵世間的男女女女、情情愛愛;只有這一次她跳進紅塵中像一個普通女孩子一樣體會愛情。

​許多年後,姚謙看到這個故事,心中感觸萬千,於是寫了一首歌,這便是劉若英的《原來你也在這裏》的來處。

不過他接到的是命題作文。當時劉若英正在拍攝《她從海上來》(後改名《上海往事》),飾演女主角張愛玲,需要一首主題曲。

此前劉若英在《人間四月天》扮演張幼儀,她把張幼儀身上那種舊式女子的溫婉隱忍和新式女子的堅強獨立演繹的非常到位,受到觀衆的一致好評。所以在編劇王蕙玲準備把張愛玲的故事搬上大屏幕時,在一衆競選女主角的演員名單中,劉若英的呼聲是最高的。

​但是劉若英接到劇組的角色邀約後,遲遲不敢答應。因爲她怕演砸了。

首先張愛玲名氣很大,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有很多忠實粉絲,不管她怎麼演,必然會引起一片爭議。其次,劉若英自己也很喜歡張愛玲。人有時候,對自己喜歡的事物,總免不了不夠客觀。正如張曼玉當年接《阮玲玉》也是倍感壓力山大,她自曝因爲阮玲玉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她不能隨便演; 也因爲自己欣賞阮玲玉,更不允許自己演錯她。

​正當劉若英猶豫不決的時候,“影迷們”反而給了她很多鼓勵。熱心的迷友給她寄來了很多張愛玲的資料。後來她終於說服了自己:她不能重現張愛玲,但可以詮釋張愛玲。於是在猶豫了一年半後,劉若英終於走進了張愛玲。

那段時間對劉若英來說太過難忘。劇中她要演出張愛玲的一生,從14歲到74歲,時間跨度比較大。爲了重現當時的年代感,劇組花費400多萬,爲她準備了150多套戲服,劉若英還特意從外婆那裏借來旗袍、皮鞋、包包。

最讓人頭疼要數臺詞,因爲所有的臺詞都是從張愛玲和胡蘭成的自傳或信件中找來的,一字一句都不能改。爲了‘’原人原話“,劉若英甚至做夢都在揣摩臺詞,每天拍攝將近16個小時,有場哭戲,她因爲過分投入,差點哭到休克。

​(劉若英版張愛玲vs 張愛玲本尊)

後來終於搬上大屏幕,我印象中劉若英在《她從海上來》的表現是:溫婉有餘,孤傲不足。

不管劉若英怎麼演,始終在說一個天真溫柔的女孩子在亂世中漂泊,慘淡的身世令人憐惜的故事。你看,她模仿張愛玲最出名的那張照片,像個受氣的小媳婦一樣,好像她叉起腰來只爲跟丈夫賭氣。而張愛玲本人呢,頭微微揚起仰起,眼神冷冽帶着嘲諷,雙脣緊閉嘴角微揚,高傲的俯視着人世間的一切,雙手叉腰更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感。​

​衆多飾演張愛玲的演員中,唯有林青霞版比較符合張的氣質了。最大的缺點就是缺少一種天才少女的才氣。當然這不能怪林青霞,因爲這是三毛寫的劇本,三毛本人是非常感性的女人,她的所有作品中都有濃濃的個人痕跡。張愛玲是“年少成名“的代言人,而三毛小時候因爲被老師責罰,一度極爲自卑,甚至自閉,她的少女時代是灰色的,所以她寫不出那種天才少女的真實質感。

雖然劉若英演的張愛玲不夠成功,但是她唱的這首《原來你也在這裏》卻非常有張的味道。尤其是一邊聽着這首歌,一邊看着《愛》這篇文章的時候,聽到那句“愛是天時地利的迷信”,感覺是如此的契合。姚謙說這首歌寫好的時候,當初並沒有被選作《她從海上來》的主題曲,但是劉若英覺得寫的太好了,堅持要錄唱。我感覺劉若英對劇中張愛玲的所有理解,全部都在這首歌裏。

​雖然張愛玲那樣清高孤傲的女子不夠親切,但還是喜歡聽着這首《原來你也在這裏》來想她,正如看遍了她所有的作品,最喜歡的依然是《愛》這篇小文一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