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55cpt2FNGVh2\" img_width=\"600\" img_height=\"338\" alt=\"烏梁素海迴歸\" inline=\"0\"\u003E\u003Cp\u003E2019年7月18日,紅圪卜排水站與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共同構成灌區灌排配套的關鍵性水利工程。澎湃新聞記者 孫鵬程 圖澎湃新聞記者從巴彥淖爾市政府瞭解到,近年來,通過“生態補水、控源減污、修復治理、資源利用、持續發展”的治理模式,巴彥淖爾市把烏梁素海流域作爲一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建立覆蓋烏梁素海全流域的水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並組織實施了“控肥、控藥、控水、控膜”爲重點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改鹽增草興牧工程。

"\u003Cp\u003E黃河途經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時,寫了一道“幾”字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世紀中葉,受地殼運動、黃河改道和河套水利開發影響,形成了一個河跡湖泊——烏梁素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個水域面積293平方公里的內蒙古之“海”,是中國第八大淡水湖和黃河流域最大淡水湖,也是地球同一緯度上最大的溼地。\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55cpt2FNGVh2\" img_width=\"600\" img_height=\"338\" alt=\"烏梁素海迴歸\" inline=\"0\"\u003E\u003Cp\u003E2019年7月18日,紅圪卜排水站與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共同構成灌區灌排配套的關鍵性水利工程。澎湃新聞記者 孫鵬程 圖作爲黃河流域重要的自然“淨化區”,每年3億多立方米的河套灌區農田排水,經烏梁素海生物淨化後排入黃河,入黃水質直接影響黃河中下游的水生態安全;作爲黃河流域重要的生物“種源庫”,湖區有各種鳥類265種,魚類20多種,許多水生物種在此生存和繁衍,成爲黃河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物種來源。烏梁素海也是黃河中上游段分凌減災的重要滯洪區,是阻止沙漠東進的天然生態屏障,關係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糧食安全和民族團結;它還是黃河中游的一個天然水庫,現有水域是確保黃河內蒙古河段枯水期不斷流的主要水源補給庫,對於維繫黃河水系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見,烏梁素海的生態保護,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近日,作爲“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網絡主題採訪活動記者團成員之一,澎湃新聞記者來到位於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的烏梁素海,探尋其治理保護之路。\u003Cstrong\u003E往事:上世紀90年代開始污染加劇,曾爆發黃苔\u003C\u002Fstrong\u003E隨着採訪團的車輛逐步靠近烏梁素海的堤岸,同行的正北方網記者、37歲的巴彥淖爾人張圓回憶漸濃。“小時候學校組織春遊,最期待的就是能來烏梁素海看鳥、坐船、玩水。”飄蕩的蘆葦,棲息的候鳥,靜謐的湖面,烏梁素海留給兒時的張圓美好的記憶。但烏梁素海的改變卻在不久後逐漸發生。\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55cqOI8PdKMU\" img_width=\"600\" img_height=\"338\" alt=\"烏梁素海迴歸\" inline=\"0\"\u003E\u003Cp\u003E2019年7月18日。遊客在烏梁素海體驗水上游樂項目。澎湃新聞記者 孫鵬程 圖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黃河上、中游地區“三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巴彥淖爾市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排入烏梁素海的城鎮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逐年增加。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向澎湃新聞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在當時,每年有多達5500萬噸的污水排入烏梁素海,造成了嚴重污染,其水循環能力減弱,鹽分、氮磷等濃度逐年提高,富營養化程度加劇,生態功能逐步退化。“上大學的那段時間,經常坐車在家和學校間往返,每次路過烏拉特前旗,只要聞到腥臭的味道,就知道,是到了烏梁素海了。”張圓說,2000年左右的烏梁素海旁,已經再也沒有孩子們成羣結隊遊玩的身影。2008年,烏梁素海污染達到最爲嚴重的時期,由於黃河補水少、降雨量少、氣溫高、蒸發量大,湖區大面積爆發黃苔,整個湖區水質常年屬於劣五(Ⅵ)類,黃河的水生態安全受到了嚴重影響。水質的惡化,也一度讓這座“種源庫”中的生物面臨威脅。烏梁素海溼地水禽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劉文強說,水質惡化嚴重的那段時間,由於富營養化增多,水鳥採食後極易引發痢疾等疾病,“高發的年份裏,不少鳥類死亡,或者是離開了烏梁素海。”據中國環境報報道,巴彥淖爾市環境監測站2005年~2010年的監測資料顯示,烏梁素海環境污染和生態功能退化形勢嚴峻,氨氮超標率爲30.3%;底泥污染嚴重,總氮、總磷和重金屬超標;魚的種類和數量大幅度減少,淡水漁業基地功能逐漸喪失。烏梁素海的生態“告急”,引起了國家的重視,2016年,第一批中央環保督查針對烏梁素海的治理提出了整改意見;2018年,中央環保督查“回頭看”再度聚焦烏梁素海治理,要求嚴格落實規劃,提高治理進展效率。《內蒙古自治區貫徹落實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方案》明確,到2017年6月底,全面完成生態養殖配套工程環評及相關建設手續;2019年烏梁素海水質達到Ⅴ類;2020年,入湖污染負荷減少60%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富營養化程度明顯降低,水生態系統全面改善。\u003Cstrong\u003E保衛:生態補水、控源減污、修復治理、資源利用、持續發展\u003C\u002Fstrong\u003E一場關於烏梁素海的生態保衛戰,徹底打響了。烏梁素海的生態治理工程全面開啓,包括總排乾紅圪卜揚水站、烏毛計泄水閘、烏梁素海海堤綜合整治、烏梁素海流域排乾溝疏浚清淤及旁側多塘淨化、污水處理廠建設等生態治理工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55cqe9MZ6pIH\" img_width=\"600\" img_height=\"338\" alt=\"烏梁素海迴歸\" inline=\"0\"\u003E\u003Cp\u003E2019年7月18日,烏毛計泄水閘。它是烏梁素海的水體環境調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澎湃新聞記者 孫鵬程 圖澎湃新聞記者從巴彥淖爾市政府瞭解到,近年來,通過“生態補水、控源減污、修復治理、資源利用、持續發展”的治理模式,巴彥淖爾市把烏梁素海流域作爲一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建立覆蓋烏梁素海全流域的水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並組織實施了“控肥、控藥、控水、控膜”爲重點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改鹽增草興牧工程。目前,治理工程項目已累計實施37項,完成投資32億元。爲統籌烏梁素海的綜合治理工作,巴彥淖爾市專門成立了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這也表明,自2018年以來,巴彥淖爾市針對烏梁素海的綜合治理開始了新一輪的加速。“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烏梁素海問題表現在水裏,根子在岸上,關鍵是要綜合施策,系統思維,站在全局的高度,實施烏梁素海全流域綜合治理。”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副主任包巍介紹,治理工作以烏梁素海爲核心,實施烏蘭布和沙漠綜合治理,阻擋泥沙流入黃河,建設了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以控肥減藥、綠色生產,減少烏梁素海的面源污染,同時,實施城鎮、工業點源污水回用工程,徹底消除點源污染。包巍說,阿力奔草原、烏拉山受損山體治理修復工程也在同步啓動,爲的是提高植被覆蓋率,涵養水源,增強烏梁素海自然補水能力,還實施了湖區底泥處置示範工程、水生植物資源化綜合處理工程,以提高湖區水體自淨能力,解決內源污染。\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55cqyA9AiFY0\" img_width=\"600\" img_height=\"338\" alt=\"烏梁素海迴歸\" inline=\"0\"\u003E\u003Cp\u003E2019年7月18日,烏梁素海岸邊的水生植物。水生植物與水體環境有着相剋相生的重要關係。澎湃新聞記者 孫鵬程 圖爲充分改善烏梁素海的水環境,巴彥淖爾市利用黃河凌汛期和灌區農業灌溉間隙期,加大了烏梁素海生態補水力度。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的數據顯示,2018年,烏梁素海共獲生態補水5.94億立方米,計劃2019年全年計劃生態補水量5.65億立方米。截至7月16日,利用灌溉間隙補水1.068億立方米,累計向烏梁素海生態補水2.878億立方米,完成了計劃任務的51%。位於烏梁素海南端的烏毛計閘,始建於1983年,在爲烏梁素海調節水位、置換水體的過程中,它功不可沒。今年,烏毛計閘於2月22日開始向黃河退水,截至7月16日,累計向黃河退水4.14億立方米。包巍說,按照“補得進、蓄得住、排得出”的要求,巴彥淖爾還投資1.8億元實施生態補水通道工程建設,目前,工程進展順利,部分工程已在2019年生態補水中投入使用。\u003Cstrong\u003E迴歸:總體水質已達Ⅴ類,鳥類繁衍棲息\u003C\u002Fstrong\u003E這個夏天,闊別烏拉特前旗多年後,張圓再次踏上烏梁素海的湖岸時,感觸頗多。眼前,蘆葦盪漾,水鳥徘徊,曾經令他掩面皺眉的腥臭味已經不再。船行至湖中,清新涼爽的風拂面而來,他深吸一口氣,“小時候的烏梁素海,又回來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55crJ4sYkB3l\" img_width=\"600\" img_height=\"338\" alt=\"烏梁素海迴歸\" inline=\"0\"\u003E\u003Cp\u003E2019年7月18日。烏梁素海岸邊的蘆葦蕩。蘆葦的生長確保了生活在這片廣大區域裏的鳥類、水生物的繁衍和棲息。澎湃新聞記者 孫鵬程 圖此時的烏梁素海岸邊,還隨處可見垂釣者和鳥類攝影愛好者。“近幾年,水質環境明顯改善,鳥也都回來了。”劉文強說,經過監測發現,現在,烏梁素海的鳥類種類已經達到了260餘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7種,二級保護動物40餘種。“海雕、白骨頂、草鷺、赤麻鴨等等,都能在這裏看到。”劉文強說,烏梁素海是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疣鼻天鵝的重要繁殖地,從2011年開始,疣鼻天鵝的種羣數量從原本的二三百隻,逐漸恢復到了現在的五六百隻。\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55dBs8ojA93B\"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烏梁素海迴歸\"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在烏梁素海繁育後代的疣鼻天鵝。烏梁素海是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疣鼻天鵝的重要繁殖地。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委網信辦供圖從小就生活在烏梁素海的馬海明,因爲堅持鳥類保護30多年,被很多人稱爲“鳥叔”。烏梁素海的生態治理,也給他帶來了一個巨大的驚喜——原本從未在烏梁素海繁殖過的灰雁,竟然在這兒安家了。“2016年的時候,我們曾經救助過8只灰雁,隨後它們就飛離了。沒想到2017年的時候,它們竟然飛了回來,還在這孵了幾窩小灰雁。”馬海明說,這是他們第一次發現灰雁在烏梁素海繁衍棲息,現在,當初的8只灰雁,變成了60多隻。“從2015年到現在,水質一直保持總體五類標準上。”包巍說,通過治理,烏梁素海的水質已經從Ⅵ類變成總體Ⅴ類,部分區域還實現了Ⅳ類,“這是根本性的改變。”\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55dCDAlsqBBQ\"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烏梁素海迴歸\"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在烏梁素海覓食的疣鼻天鵝。從2011年開始,疣鼻天鵝的種羣數量從原本的二三百隻,逐漸恢復到了現在的五六百隻。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委網信辦供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烏梁素海的生態治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接下來,7大類工程、38個子項目、規劃投資56.78億元的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將全面實施,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農業廢棄物回收與資源化利用、農業投入品減排、溼地淨化、生態補水通道等工程正在加快上馬,還將繼續推進面源污染防治、點源污水治理、內源治理和生態補水等項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包巍介紹,在不斷減少外源污染物輸入的基礎上,還將進一步進行底泥處置、水生植物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增強湖區水體的自淨能力。烏梁素海產業發展也將加強,形成環境治理—產業發展—持續投入的良性循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年底,全市的污水處理管網要建設完畢。”巴彥淖爾市委書記常志剛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巴彥淖爾將會把烏梁素海的全流域生態治理進行到底,要徹底消除生態隱患,面源污染綜合施策,點源污染零入海,水質總體實現Ⅳ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烏梁素海的生態治理,是巴彥淖爾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我們最重大的任務。”常志剛說。\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90455340063181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