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Vnhyso89htgsC\" img_width=\"690\" img_height=\"140\" alt=\"16個萬億GDP城市半年報:上海、天津增速竟倒數,成績最好的\"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伴隨夏天的高溫,各城市亮出上半年成績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個趨勢是,沿海城市與內陸城市正在交換跑道。以16座萬億級GDP城市爲例,增速“墊底”的三座城市分別爲天津、上海、蘇州,其中,蘇州被認爲是繼天津、重慶之後,又一回到增速平穩區間的製造業大市;與此相對的是,不僅成都以8.2%的增速登頂,且增速超過8%的城市中,僅南京位於沿海省份,其餘無一不落子內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內外局勢加速了此趨勢。有人分析,全球貿易環境改變讓高度依賴進出口的地區遭到不小衝擊;而由於汽車、手機等產業先後面臨產量下滑,傳統工業大省需要面對尋求經濟新增長點的考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下半年的工作中,“頭部”如何保持增長定力,“落後者”又該怎麼撥雲見日?回答這一問題,我們不妨在半年報中尋找答案——作爲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萬億級城市正在展現出經濟發展的哪些新動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消費成經濟發展第一動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般而言,作爲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進出口能夠刻畫一座城市經濟發展的增長趨勢。而根據萬億級城市今年上半年的表現,消費已然成爲三個動力中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儘管不少城市增速仍不及去年,但消費回暖的趨勢十分明顯。比較16座城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除天津外,大部分城市實現該指標大幅增長,不僅增速總體優於第一季度表現,且高於GDP增速,帶動作用愈加突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個事實是,經濟增速高的城市往往消費表現越好:比如,增速超過8%的四座城市中,成都、武漢、長沙在該指標的增速均超過9%。\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經濟增長最快的成都,消費表現尤爲突出。根據成都市統計局信息,在經歷連續多個月下跌後,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於今年4月重新進入上升區間,且於6月回升至10%以上,迴歸萬億級城市首位。與之類似,北京等城市也在今年上半年迎來這一拐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一輪消費動力從何而來?一方面是源自各個地區促進消費的行動。自去年國家層面出臺《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後,今年上半年,廣東、河南、四川等省份分別出臺細化方案,其中也不乏亮點。比如,廣東推出推廣新能源汽車,逐步放寬廣深限牌、不再新增汽車限購,允許珠三角互遷二手車等政策,目的在於提振增長乏力的汽車銷售市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注意到,在成都、杭州、蘇州、鄭州等城市半年報中,均提及汽車銷售回暖——成都提到,“汽車類消費明顯回升,受促消政策和‘國五’清庫的刺激影響,限額以上汽車類零售額增長5.6%,增速比一季度提高9.0個百分點”。與此類似,蘇州、杭州等也實現汽車銷售增長由負轉正的跨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加大對傳統零售品類關注外,各地也拿出具體舉措,尋找消費新增長點。“夜間經濟”“首店經濟”先後成爲城市爭奪的目標,並已爲不少城市貢獻大量消費增長。比如,在成都消費增長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首店經濟”帶來的成效,不僅舉辦了成都首店經濟發展交流大會,同時在今年上半年新增落戶237家首店,超過2018年全年數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外貿中心進一步向內陸轉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與消費總體上升不同,在外貿進出口上,萬億級城市表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受全球貿易形勢影響,傳統沿海外向型城市遭遇淨出口增速“滑鐵盧”。其中,蘇州、深圳二市,在該指標上均呈現出負增長。而在GDP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個城市(天津、上海、蘇州、重慶)中,蘇州與上海兩市亦受到進出口下滑的拖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與此相反的是,在GDP增長較快的城市中,長沙、成都兩市均實現進出口超高速增長,長沙甚至實現超過50%的增速。而在進出口總額爲2000億元級別的城市中,重慶、成都和青島的增速達到20%左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內陸城市的進出口能力正在加速向沿海城市靠攏。根據商務部貿易司公佈的信息,今年上半年,全國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3.9%。其中,中西部地區出口增長13.4%,佔比提高1.1個百分點至17.5%;而東部地區出口增長4.7%,佔比82.5%。內陸城市在穩定全國外貿增長上的作用愈加突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外貿結構的變化,背後是全國產業結構的變化。自2016年起,長沙外貿進出口增速步入兩位數,並不斷上升,去年增速達到40%,今年上半年再創新高。此前,《湖南日報》分析稱,正是從2016年開始,湖南提出製造強省戰略,同時承接產業轉移大潮,“一個藍思科技,對推動湖南省電子信息產品出口便居功至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縱觀內陸城市半年報,兩個因素推動了進出口增長:一方面是優化進出口結構,提升進出口產品附加值;而在“一帶一路”等利好下,面向歐洲、東南亞的地理位置使其在進出口上獲得優勢地位。比如,今年上半年,長沙對歐盟、東盟兩地區出口增速分別達57.2%、85.2%,成爲長沙進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多城發力基礎設施補短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值得注意的是,廣州、深圳、蘇州等傳統經濟大市,在基礎設施投資增速一項指標上表現十分亮眼,也印證了業內對今年“基建大年”的討論。特別是剛迎來大灣區建設利好的廣州、深圳兩市,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撐起了其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前兩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於先後獲得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大灣區中心城市定位的廣、深二市,基礎設施建設是需要發力的重點內容。有分析指出,要比肩世界級灣區,首要工作就是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據測算,其中包含的基建投資金額可達萬億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去年,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等已拉開大灣區基礎設施建設序幕,而今年2月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特別對“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給出了細緻安排。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羅文曾透露,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規劃和城際(鐵路)建設規劃正在抓緊編制當中。由此可見,包括廣深在內的大灣區城市還將迎來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與此類似,蘇州搭上了長三角一體化“快車”。在今年的蘇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將“提升城市發展能級”,目的在於“融入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羣建設,努力打造獨具魅力的國際化大都市”。其中,多條城際與城市內部交通線路的打造就包含在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人指出,蘇州已經從“運河時代”“太湖時代”全面融入到“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江大海”時代,因此,提升城市能級是蘇州目前的“必選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以預見的是,隨着中國城市格局變化,城市羣愈加成爲趨勢,相關基礎建設也將跟進。而在如何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上,城市也有了新的探索。比如,去年底,深圳設立基礎設施投資基金,該基金首期整體規模1000億元,計劃遠期整體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章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95902738101095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