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專用肥忽悠現場,“講課”的“講師”說公司採取的“直銷模式”是爲了節省廣告費用,讓利給農民。玉米追肥旺季馬上到來,近日有農民朋友說,他們當地又開始有肥料忽悠團下鄉騙人了,小編提醒農民朋友,不要再上肥料忽悠團的當。

素人特工主演:王大陸 / 張榕容 / 米拉·喬沃維奇

貓眼電影演出

玉米追肥旺季馬上到來,近日有農民朋友說,他們當地又開始有肥料忽悠團下鄉騙人了,小編提醒農民朋友,不要再上肥料忽悠團的當。今天,就把這篇揭露肥料忽悠團內幕的文章推送給大家,希望農民朋友別再貪圖便宜,上當受騙。

農資忽悠團是精心導演的騙局,它充分研究了農民心理,騙術極具誘惑力,也極具殺傷力,很多農民剛開始並不想買他們的肥料,可禁不住騙子的忽悠!沒辦法,農資忽悠團的行騙手法屢試不爽,並且也在不斷地演變。下面,就來看看農資忽悠團的行騙套路。

肥料忽悠團成員揭祕:我是如何坑騙農民的?再忙也要看完!

直銷模式現場“洗腦”

玉米專用肥忽悠現場,“講課”的“講師”說公司採取的“直銷模式”是爲了節省廣告費用,讓利給農民。隨後宣稱“玉米專用肥”科技含量極高,不怕淋、不怕曬、不流失、全吸收、全營養。他還承諾用此肥玉米畝產能達到1300斤甚至1500斤、2000斤。如因肥料質量問題造成減產,廠方將包賠損失。

“講師”還現場實驗:他將一包白色粉末倒入盛滿水的透明玻璃杯中,不一會,水即變成果凍狀。他說這是因爲“玉米專用肥”中含有一種特有成分,能保水保墒,即使多月不下雨莊稼也不受旱。

耳聽爲虛,眼見爲實。農民興奮興奮地簽訂購買合同,騙子就這樣忽悠成功。

行騙流程環環相扣

一位曾和“忽悠團”深度合作過的肥料企業負責人姚軍(化名)透露,“講師”是“忽悠團”的關鍵人物,他們往往冠以“農業部專家”“農業大學教授”等名頭,至少自詡爲廠家“技術顧問”。

“講課時聲音洪亮抑揚頓挫,帶有很強的感染力,而且說的都是農民常見的身邊事,比如什麼辛苦打藥磨破了肩膀、零售店爲了賺錢而壞了良心等等,不動聲色就把推銷的產品給帶出來了。”姚軍說。

一位從業多年的曹姓“講師”透漏,授課分爲小課和大課,小課進村講,在大隊部或村室,來的人相對較少;大課多集中到肥料廠家的會議室,有時還在縣城的一些地方租用場地,聽課規模能達到幾百人。一個課時不超過2小時,授課結束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會購買。

“我光講大課已經有十多年,化肥廠、縣委黨校、農業局辦公樓裏都講過。‘講師’啥都得懂,比如肥料養分、作物生長特性什麼的。還要隨機應變,能抓住農民心理。”老曹說,“以前講課光靠嘴,現在爲了讓農民相信,還得做演示實驗,爲此我專門買了全套設備,投影儀、便攜電腦都有。”

一家肥料廠銷售經理胡可指出,在每個“忽悠團”的組織架構中,以“講師”爲紐帶,向上有位幕後組織者,向下則是數十名業務員。幕後組織者也叫操盤手,“忽悠團”行動前,先由操盤手考察好地點,包括和農資廠家談判對接,這叫“踩盤子”。等相關事項敲定後,業務員再進村組織農民進廠參觀,緊接着纔是“講師”出馬。

“有的操盤手自己也是‘講師’。作爲核心角色,各環節最後的利益分成都由他說了算。”胡可說,“由於整個流程設計環環相扣,比如請客喫飯的同時,就有人登記各家要多少農資,這邊喫完送你回家,後邊送肥料的車子也跟着過來了,讓你連喘氣的時間都沒有。”

肥料忽悠團成員揭祕:我是如何坑騙農民的?再忙也要看完!

利益鏈上各取所需

在一次完整的“忽悠團”行動中,合作的農資廠家要掙錢,請農民喫飯、車接車送需要成本,那麼“忽悠團”最終是如何獲利的呢?老曹以作操盤手的經歷跟記者裏裏外外算了一筆賬。

以80斤的袋裝玉米肥爲例,通常市場零售價在120元/袋。“我從廠裏以1800元/噸的批發價拿貨,算下來也就72元/袋。搭配玉米種子後,我的‘套餐肥’賣到140元/袋,贈送的種子對農民講是50元一包,其實批發回來也就18元。這樣扣除種子成本、業務員提成以及其他各種開銷,每袋肥料我最低可以掙10來塊錢。但在農民看來,除去種子錢後每袋肥料只花了90元,自然認爲很划算。”

肥料忽悠團成員揭祕:我是如何坑騙農民的?再忙也要看完!

有業內人士介紹,通常每銷售一袋肥料,“講師”獲利5元,操盤手10元。因爲要承擔請客送禮、農資運輸、人員住宿等成本開支,業務員每袋可提成30元。

胡可表示,乍看之下,這點錢不算什麼,可由於推銷量大,時間集中,綜合算下來也稱得上是暴利。“一個農忙季最多個把月,通常‘老闆’(操盤手)可以掙10來萬元,‘講師’8到9萬元,業務員3到4萬元。曾經有個‘老闆’親口告訴我,在地廣人稀的東北,半月時間就掙了上百萬元”。

幹了15年操盤手的老吳告訴記者,因爲不用做廣告,銷售效果立竿見影,很多中小規模肥料企業都有過和“忽悠團”合作的經歷。“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個投資50萬到100萬元之間的小型肥料廠,如果跟我的團隊合作,保證當年就能收回投資。”他說。

姚軍說,這些年,不少參與搞過“忽悠團”的都發了財,“老家蓋上了樓房,還買了小車,通常價位在15萬元左右。因爲來錢快,有的孩子輟學後,也被帶出去從事這一行當”。

肥料忽悠團成員揭祕:我是如何坑騙農民的?再忙也要看完!

監管乏力以至“放水養魚”

老曹說,這幾年大家開始向省外發展。“河南的小麥種完了就往南方走,就我知道的,可以到山東煙臺賣果樹肥,也有的甚至跑到新疆賣棉花肥”。入行十多年來,他幾乎走遍了全國各地。南到雲貴,北到黑吉遼,中部的安徽、河北等地都開展過業務。“從我2000年入行至今,帶的‘講師’級徒弟有五六十人,現在外省也有我們發展的業務員。大家跟着農事走,一年四季不閒着”。

經過多年發展,“忽悠團”在操作手法上也有所演變和創新,比如從以前的只賣一種農資變爲多種產品相互搭配,進行買一贈一的套餐式推銷,或者從單純售假變爲暗地裏偷減含量,由此變得更加隱蔽,更具有欺騙性。

肥料忽悠團成員揭祕:我是如何坑騙農民的?再忙也要看完!

農民朋友只有提高警惕,不貪便宜,才能保護自己,不上當受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