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部门对一些事情不能只顾严禁

“严禁”一词恐怕是中国目前使用比较泛滥的词汇之一。“严禁焚烧秸秆”、“严禁学生在校时间超时”、“严禁酒后驾驶”、“严禁在公共场所吸烟”等等等等,此类宣传标语可谓随处可见。

“严禁”在规范公民的一些不良行为,保障社会的安定,保护自然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不难看到,严而不禁,禁而不严,禁而不止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个中原因可能是执行力度不够,采取的措施不得力,但我觉得主要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者说没有做好禁前和禁后的工作。 禁止只是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临时手段,而让人们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才是最终目的。如果我们不能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为他们着想,恐怕禁而不止的现象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

以严禁焚烧秸秆为例,其实老百姓并不是不知道焚烧秸秆的危害性,污染环境,容易引起火灾,资源浪费等。但如果不焚烧,如何在短时间内处理掉,这对大忙季节的老百姓来说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因此如何处理掉秸秆才是禁止焚烧秸秆的关键所在。

近几年由于管得紧,秸秆又没有一个好的处理方法,于是田埂上,沟糖边,大路旁到处都堆积着秸秆,不但影响美观,而且同样污染环境,更主要的是滋生大量的蚊虫,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政府部门如果能为老百姓找到一条省时、省工,又有利可图的处理秸秆的方法,我想焚烧秸秆定会不禁而止。

再如禁止学生补课,教育部门禁了多少年,下面的学校就补了多少年,禁令下了一份又一份,全都被下面的领导当做废纸扔进了垃圾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考核学校时过分强调升学率。二是不补课学生做什么。

如果我们做一份调查,恐怕最希望补课的就是学生家长了,因为越来越多的假期加重了家长管理孩子的负担,让很多家长面对孩子无所适从。但这并不是关键问题,关键是社会是否为减轻了负担的孩子提供了有益的活动场所。比如篮球馆、乒乓球馆、图书馆、书法、象棋等以青少年活动为主的场馆。这些东西恐怕只有大城市的孩子能享受到,那么农村的孩子呢?

由此看来,孩子们在假期聚众网吧也就不足为奇了。 “禁”只是管理的初级阶段,也是一些矛盾产生的根源。目前,我们的很多领导都把“禁”作为一种常态工作,这种指导思想完全是错误的。

“禁”是为了“不禁”,如何能做到不禁而止才是工作的重点。当然,这需要我们去努力发现禁而不止的原因,去积极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只要老百姓的认识到位了,问题解决了,“严禁”一词也就不会再泛滥了。(北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