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天》:一场冲动的青春,一个16岁少女的成人礼!

如果说到电影中烂片率最高的一个题材,那不用多想,必是青春片无疑。

自2012年《那些年》大火,众多流行青春文学被搬到了荧幕上,就算没有青春文学的原型,只要跟青春有一点点关系的文化符号也都被改编成青春片,《致青春》、《匆匆那年》、《左耳》、《何以笙箫默》等相继登场。甚至连《李雷和韩梅梅》也没有放过,车祸、堕胎的戏码反复上演,终于,惹急了观众,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买账,青春片一再沦为吐槽的对象。

对于青春这个永恒的话题,为什么被电影人玩坏了呢?

其根本还是因为”艺术化“的青春只适合在故事里,离生活太远,大部分人的青春都是平平淡淡的,没有狗血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够平凡,也够不起眼。
《过春天》:一场冲动的青春,一个16岁少女的成人礼!

当然,近些年,有些青春片也给我们带来了足够的惊喜,网络剧中热评如潮口碑爆棚的《一起同过窗》,前阵子取得不错成绩的电影《狗十三》,都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片的”生机“。

前两天,又一部院线青春片《过春天》上映,和《狗十三》一样,把视角放在一个少女身上,而较《狗十三》压抑的家庭教育话题,《过春天》大胆的将青春与犯罪结合,展示了一个16岁少女成长中的叛逆、迷茫和孤独,以此带来的冒险和警醒。

这部由新生代青年导演执导的电影在2018年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费穆荣誉最佳影片”与“最佳女演员”双项大奖,此后更是入围了第69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以及第13届亚洲电影大奖和第14届大阪亚洲电影节,可以说是近年难得的佳作。

《过春天》:一场冲动的青春,一个16岁少女的成人礼!

电影主角佩佩是一个在香港出生、生活于深圳的16岁单亲女孩,在两城之间频繁往返,为了兑现和闺蜜JO去日本看雪、泡温泉的约定,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为了对异性的懵懂好感,她内心的冲动被点燃,“水客”成为她的另一个身份,在法律的边缘游走,一段颇有冒险感的青春也由此展开。

影片中的佩佩所代表的其实是”单非人群“(即父母有一方不是香港人),在几年前香港,这样的孩子尤其多,他们每天需要从深圳过关到香港去上学,这些少年,在叛逆时期,都会出现”走私水货“的现象,电影聚焦的也是这些孩子特殊的青春。

“过春天”其实是水客们的一句术语,但在影片中,也代表着佩佩迷失双城的青春。

《过春天》:一场冲动的青春,一个16岁少女的成人礼!

佩佩父母离异,父亲是香港的货车司机,她生在香港,却与妈妈住在深圳。

她白天赶往香港读书,晚上又栖落在深圳的家,

在双城游走的佩佩,无论对于哪一个城市,都难以有身份的归属感。

这样的身份迷失,让佩佩内心有了太多不能和人言说的尴尬与愤恨,也让她变得特别的敏感,以及对母亲的叛逆和冷漠。

青春期的少年,本来就不愿意向亲人敞开心扉,更何况是生在这样的家庭。

香港和深圳都极尽繁华,而佩佩出入的场所却不是那些耀眼的高楼大厦,而是狭窄的底层市民区。

片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意象:鲨鱼。

那个原本在深海为王的生物却被移居在鱼缸里,

那无法再横行霸道的鲨鱼就像是“搁浅“在香港繁华下的佩佩,颂儿和阿豪。

同时,反复出现的鲨鱼,似乎也暗示着:每个青春期的人内心都困着一条危险的鲨鱼。

影片围绕着佩佩的成长展开,这种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明显的层次,分别是亲情、友情和成人世界。
《过春天》:一场冲动的青春,一个16岁少女的成人礼!

关于家庭,影片似乎没有直接点明。

在佩佩眼里,母亲是一个极不着调的女人,整天搓着麻将,和男人约会,幻想着男人带她们移居西班牙,努力地学着西班牙语,

然而男人卷走了佩母的钱,让她的梦幻破灭。

佩佩对母亲有一种拒人千里的隔离,而相对于和母亲的关系,佩佩和父亲的关系似乎要融洽一些,她时不时的会找父亲吃饭,要钱,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父亲对她的关爱。

但同样,她和父亲之间又存在着另一种隔离。

在香港的父亲有着自己的家庭,佩佩无疑成了他的一个秘密,这种脆弱的父女关系只能靠零花钱来维系。

而显然,佩佩又是极厌倦这种关系的,她在学校贴膜,去便利店打工都是对这种现状的直接反抗形式。

这样复杂而又破碎不堪的原生家庭,给佩佩的成长多添加了一抹叛逆和倔强。

《过春天》:一场冲动的青春,一个16岁少女的成人礼!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对佩佩的情感也很微妙,相对于父亲,或许是天生母性使然,佩母与佩父不同的是,天然的母性让她永远记挂着女儿:

女儿朋友来了,她知道热情招呼,和男友约定去西班牙,她知道带上女儿一起享福,

后来女儿走私被查获,她没有怪罪,而是陪着她度过。

深层次上思考,这或许是影片对于个体身份认同以及新时代下的陆港关系的体现。

《过春天》:一场冲动的青春,一个16岁少女的成人礼!

其次,佩佩、阿Jo和阿豪的三角关系才是电影刻画的重点。

阿Jo是佩佩的闺蜜,而阿豪是阿Jo的男友,这两人是典型的当代香港年轻人。

JO和佩佩一样是个边缘少女,全家移居到国外,却只留下她一个人在香港,和一条被困在鱼缸里的鲨鱼为伴。

被遗弃的JO和同样被遗弃的佩佩,自然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两人对于对方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各自的亲人。她们相约去日本看雪,泡温泉,并且时常逃课去经历不同于学校、家庭三点一线的生活。

同样,JO也是影片前半段支撑佩佩毅然决然置身危险去做水客的原因。

但是JO的男友阿豪的出现,打破了两个少女的情感天平。

佩佩和阿豪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显得很微妙,总有一些”友情之上,恋人未满“的错视感。

《过春天》:一场冲动的青春,一个16岁少女的成人礼!

阿豪是香港土著,大排档店家的儿子,升学无望的阿豪,可以帮家里打理店铺又兼职走私手机赚外快,在那个社会里,阿豪的人生是注定的,他带有时代大潮落下后个体无法改变命运的颓丧。

阿豪成为了佩佩和JO之间的定时炸弹,终于因为阿豪带佩佩去山顶而全面爆炸,昔日的闺蜜,相互咒骂,大打出手,她们以一个男人的背叛为理由,却各自怀着各自的目的。

《过春天》:一场冲动的青春,一个16岁少女的成人礼!

三个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身份的置换,从前羡慕JO的佩佩成为了被JO羡慕的对象,佩佩也在水客之中也蜕变成了”女版阿豪“。

三个人的关系最终不可逆转的乱了套。

青春期真的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纪,那么容易自己感动自己,那么容易为了朋友的一个承诺奋不顾身,也那么容易与人产生朦胧的情感。而对于外界的诱惑,对于危险的事情,又有太多“好奇害死猫”、“飞蛾扑火”式的冲动。
《过春天》:一场冲动的青春,一个16岁少女的成人礼!

影片的最后一个层次,应该是在成人世界里,少男少女所展现出的茫然和无力。

佩佩一开始做水客是为了赚取去日本旅游的机票,但慢慢地与这些水客之间产生了更多理不清的情愫。除了与阿豪之间男女的情感,她对花姐亦母亦师,与深圳水哥如父如兄的情感暗涌,都让她越陷越深。特别是香港水客相聚的小屋里,花姐与大家谈笑风声,如同家人,涉世不深的佩佩,很容易沉醉于这种温情脉脉的假象。

《过春天》:一场冲动的青春,一个16岁少女的成人礼!

但很快,单纯的少女就体会到成人世界的复杂与不堪。花姐露出狰狞面容,让佩佩为她走私手枪;阿豪翘花姐的墙角让佩佩帮她走私手机,却在最后出卖了她;JO也因为佩佩和阿豪走得越来越近误会了她离开了香港;母亲则被新男友又骗感情又骗金钱,带着佩佩去留洋的梦想破灭……

佩佩所有的成长计划,都在周围成人世界的崩塌之际来了一个急刹车!

最后的一场走私,阿豪约定干完这场大活,就租下仓库和佩佩一起合作,但却被花姐的识破和警察的突袭所击碎,少女的五彩梦幻融化在林林总总的黑夜灯光下。

天亮后,这个梳着马尾的瘦弱女生,长大了!

《过春天》:一场冲动的青春,一个16岁少女的成人礼!

曾经的《轱林街少年杀人事件》向我们展示了:

“一个男孩害了一个女孩,他变成了男人”的残酷青春物语。

《过春天》:一场冲动的青春,一个16岁少女的成人礼!

而《过春天》多少是有些温度的。

电影没有把一个少女误入歧途讲得悲悲切切,丧到昏天黑地。它在很多地方,都填充上了很多明亮的温情和喜剧色彩。
《过春天》:一场冲动的青春,一个16岁少女的成人礼!

比如佩佩与JO的关系,至少在前半段都是一抹明亮的色彩;比如在山顶错把飞机认成流星的阿豪;再比如她看起来幼稚得不靠谱的妈妈,其实所有的折腾,都是为了让佩佩过上好日子。

《过春天》:一场冲动的青春,一个16岁少女的成人礼!

佩佩在最后选择和自己的青春与成长和解,她把JO家里的鲨鱼放生,其实也是将青春的躁动放逐。

影片最后佩佩和母亲两人在山上看香港全景,或许这是当青春的残忍褪去后特有的温暖。

就青春电影而言,这部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或许太过另类,但其实在观看的时候,又特别的感同身受,因为我们每个经历过青春期的人,都能理解自己当时内心的那种如同鲨鱼般的冲动。

只不过,佩佩选择冒险,而我们选择沉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