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生活在中世纪的农民既无现代化的抗早手段,也不具备科学的自然常识,因此,他们便吹起箫管,打奏鼓乐去龙王庙前祈雨,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据说是掌管雨水的龙王身上。祈雨的热闹似乎给这死气沉沉的大地带来了一点儿生气,但透过鸣咽的箫管之音和咚咚的鼓声,我们却分明看到了农民们内心深处的焦灼和悲苦。

李约(751-820),字存博,号简斋,践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人。元和中,仕为兵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性清洁系欲,一生不近粉黛,博古探奇,是唐代著名的古物收藏家。著有《东构引谱》一卷,《全唐诗》存其诗10首。

唐代诗人李约,一生没有娶妻,写《观祈雨》揭露豪门权贵丑恶行径

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①水庙:即龙王庙。②咽:声塞、嘶哑,指乐器受潮不能发出清脆的乐声。

唐代诗人李约,一生没有娶妻,写《观祈雨》揭露豪门权贵丑恶行径

《唐才子传》中说李约“心略不及尘事”,观此诗,则知作者并未完全忘情于世事。诗中描写了在一场严重的干旱面前,两个不同阶级的截然不同的态度,鞭挞了豪门权贵不思社稷安危,不念民生疾苦的丑恶行径,表现了对劳动者的侧隐之情。“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在诗的首句诗人便把严重的旱情展现在读者面前。

唐代诗人李约,一生没有娶妻,写《观祈雨》揭露豪门权贵丑恶行径

由于干旱,早该抽芽放叶吐出新绿的桑树仍是光秃秃的,毫无生机,指望采桑养蚕,已是毫无希望;大田里,龟裂的土地在肆虐的旱魔面前也早已失去了润泽,尘封大地,遍野尘烟,农事也已没有了指望。这是一个枯萎的世界。这是一幅满纸赤黄,没有绿色的图画。干旱直接危及了世世代代以土地为基本生活资料的农民。

唐代诗人李约,一生没有娶妻,写《观祈雨》揭露豪门权贵丑恶行径

这些生活在中世纪的农民既无现代化的抗早手段,也不具备科学的自然常识,因此,他们便吹起箫管,打奏鼓乐去龙王庙前祈雨,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据说是掌管雨水的龙王身上。祈雨的热闹似乎给这死气沉沉的大地带来了一点儿生气,但透过鸣咽的箫管之音和咚咚的鼓声,我们却分明看到了农民们内心深处的焦灼和悲苦。

唐代诗人李约,一生没有娶妻,写《观祈雨》揭露豪门权贵丑恶行径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在这一联中,诗人描述了与祈雨景象截然不同的权贵之家歌舞享乐的图景,把农民的祈雨和权贵们的享乐放在一起做一鲜明对比。同样是载歌载舞,前者以之娱神,企盼神灵的福佑,表面上强颜欢笑,内心深处则隐藏着重重的忧虑;后者则以之娱人,那些不愁生计的贵族不顾百姓的死活,只是一味地沉溺于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享乐生活之中。

唐代诗人李约,一生没有娶妻,写《观祈雨》揭露豪门权贵丑恶行径

一方面是农民们企盼着降雨,忧心如焚;一方面则是权贵之门“犹恐春阴”,使得管弦之音不能嘹亮。不同阶级的不同心理状态在这一对比之中被揭示得淋漓尽致。正是在这一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作者对百姓的悲悯之心和对统治者丑恶灵魂的揭露和批判。鲜明的对比乃是此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观祈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