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些生活在中世紀的農民既無現代化的抗早手段,也不具備科學的自然常識,因此,他們便吹起簫管,打奏鼓樂去龍王廟前祈雨,把最後的希望寄託在據說是掌管雨水的龍王身上。祈雨的熱鬧似乎給這死氣沉沉的大地帶來了一點兒生氣,但透過鳴咽的簫管之音和咚咚的鼓聲,我們卻分明看到了農民們內心深處的焦灼和悲苦。

李約(751-820),字存博,號簡齋,踐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人。元和中,仕爲兵部員外郎,後棄官歸隱。性清潔系欲,一生不近粉黛,博古探奇,是唐代著名的古物收藏家。著有《東構引譜》一卷,《全唐詩》存其詩10首。

唐代詩人李約,一生沒有娶妻,寫《觀祈雨》揭露豪門權貴醜惡行徑

觀祈雨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絃。

①水廟:即龍王廟。②咽:聲塞、嘶啞,指樂器受潮不能發出清脆的樂聲。

唐代詩人李約,一生沒有娶妻,寫《觀祈雨》揭露豪門權貴醜惡行徑

《唐才子傳》中說李約“心略不及塵事”,觀此詩,則知作者並未完全忘情於世事。詩中描寫了在一場嚴重的乾旱面前,兩個不同階級的截然不同的態度,鞭撻了豪門權貴不思社稷安危,不念民生疾苦的醜惡行徑,表現了對勞動者的側隱之情。“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在詩的首句詩人便把嚴重的旱情展現在讀者面前。

唐代詩人李約,一生沒有娶妻,寫《觀祈雨》揭露豪門權貴醜惡行徑

由於乾旱,早該抽芽放葉吐出新綠的桑樹仍是光禿禿的,毫無生機,指望採桑養蠶,已是毫無希望;大田裏,龜裂的土地在肆虐的旱魔面前也早已失去了潤澤,塵封大地,遍野塵煙,農事也已沒有了指望。這是一個枯萎的世界。這是一幅滿紙赤黃,沒有綠色的圖畫。乾旱直接危及了世世代代以土地爲基本生活資料的農民。

唐代詩人李約,一生沒有娶妻,寫《觀祈雨》揭露豪門權貴醜惡行徑

這些生活在中世紀的農民既無現代化的抗早手段,也不具備科學的自然常識,因此,他們便吹起簫管,打奏鼓樂去龍王廟前祈雨,把最後的希望寄託在據說是掌管雨水的龍王身上。祈雨的熱鬧似乎給這死氣沉沉的大地帶來了一點兒生氣,但透過鳴咽的簫管之音和咚咚的鼓聲,我們卻分明看到了農民們內心深處的焦灼和悲苦。

唐代詩人李約,一生沒有娶妻,寫《觀祈雨》揭露豪門權貴醜惡行徑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絃。”在這一聯中,詩人描述了與祈雨景象截然不同的權貴之家歌舞享樂的圖景,把農民的祈雨和權貴們的享樂放在一起做一鮮明對比。同樣是載歌載舞,前者以之娛神,企盼神靈的福佑,表面上強顏歡笑,內心深處則隱藏着重重的憂慮;後者則以之娛人,那些不愁生計的貴族不顧百姓的死活,只是一味地沉溺於紙醉金迷、醉生夢死的享樂生活之中。

唐代詩人李約,一生沒有娶妻,寫《觀祈雨》揭露豪門權貴醜惡行徑

一方面是農民們企盼着降雨,憂心如焚;一方面則是權貴之門“猶恐春陰”,使得管絃之音不能嘹亮。不同階級的不同心理狀態在這一對比之中被揭示得淋漓盡致。正是在這一強烈的對比中,表現了作者對百姓的悲憫之心和對統治者醜惡靈魂的揭露和批判。鮮明的對比乃是此詩最突出的藝術特色。

參考資料

《觀祈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