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彭鎮,因緊鄰楊柳河,因而曾經水運繁榮,也因此成爲成都平原有名的水碼頭。據87歲的朱婆婆介紹,彭鎮曾經的建築精華集中在楊柳河的“新街”和“觀音閣”一帶,“新街”街道上空長出屋檐封閉天庭,臨河半邊街,枕河而居的吊腳樓那叫一個有看頭。

彭鎮,因緊鄰楊柳河,因而曾經水運繁榮,也因此成爲成都平原有名的水碼頭。

雙流這個鮮爲人知的水碼頭,藏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

儘管,隨着時代的發展和城市的變遷,水碼頭曾經的模樣已然隨着楊柳河的變化靜寂於歷史之中,但那些過往的故事還是在老人們的龍門陣中保留了下來——

雙流這個鮮爲人知的水碼頭,藏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

彭鎮,明代時即屯聚成市,始名永豐場,明末毀於戰亂。清初,丹棱籍的彭端淑家族移居於此,彭家爲名門望族,此地也由此於清中期更名爲彭家場,亦稱彭場。民國初年,彭家場改設爲彭鎮,後又改設彭鎮鄉。1958年彭鎮併入東風公社,後又分出置彭鎮公社、鄉,1984年改設爲鎮。

雙流這個鮮爲人知的水碼頭,藏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

雙流這個鮮爲人知的水碼頭,藏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

楊柳河

據雙流地方文史專家陳偉芳介紹,彭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於清順治元年設鎮,至今已有360餘年歷史。清初,因遭兵火被毀重建。

雙流這個鮮爲人知的水碼頭,藏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

▲楊柳河

舊時的彭鎮,建有關帝廟、文昌廟、燃燈寺、觀音寺、萬年臺、川主宮、福廣館、江西館、廣東館、天一樓、地六樓等多處廟堂館閣。彭鎮原有上河街、下河街、東街、西街、新街、正大街、永豐街、斗笠市街、麻市街、雞市街、魚市拐街、湖廣館街等十二條街巷。據傳,街巷首尾及東西場口分設有七處柵子門,同時配備有專人執勤守衛,以防盜犯。

雙流這個鮮爲人知的水碼頭,藏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

彭鎮每逢單日爲趕場天。市場主要分佈在橋頭河邊馬市壩、斗笠市街、下沿河街、永豐街及新街等,尤以橋頭河邊馬市壩街最爲集中。在熱鬧的集市上,毛豬牲口、雞鴨禽蛋、五穀雜糧、農資日雜、種子菜秧、瓜果蔬菜、菸葉竹編,以及各種小百貨商品應有盡有,分門別類交易。

雙流這個鮮爲人知的水碼頭,藏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

▲彭鎮的面作坊

據史料記載,彭鎮因楊柳河而生而榮——楊柳河的水運把彭鎮與其他區域緊緊聯繫在一起,四鄉八鄰的物資由此集散而讓場鎮更加興旺。一時間,河上舟楫往來不絕,四方商賈蜂擁蟻聚,彭鎮就此成爲名副其實的繁華水鎮。那時,彭鎮水碼頭上每日停泊的木船近百餘艘,燈火映照江水,河風吹拂,水中燈影散亂。其實當時不僅是彭鎮,楊柳河沿河的幾個場鎮在水運時代也都相當興盛,譬如黃水鎮的陶莢渡等。

雙流這個鮮爲人知的水碼頭,藏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

水碼頭

雙流這個鮮爲人知的水碼頭,藏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

▲圖片來自廿氏春秋

據說,彭鎮老茶館是彭鎮百年前一場大火中唯一倖存下來的房屋。而距離老茶館不遠處曾經還有一座橋,叫“第一橋”,它因夏秋季節河水猛漲,波濤洶湧,兩岸村民渡河險難而建。乾隆28年(1763年),當時的知縣徐樾體恤民情,在其倡導下建了該橋。“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撰寫《第一橋記》記其事,稱頌徐樾有濟川之功,並親筆題寫了“第一春波”,第一春波也是雙流古八景之一。劉沅胞兄(清嘉慶丙辰進士,入翰林院)有詩詠“第一春波”:“山光草色翠崗拖,第一橋頭春浪多。小艇遠橫楊柳岸,散人應自號煙波。”後來,“第一橋”被洪水沖毀,在1971年改建爲“人民大橋”,距離原址30米處。

雙流這個鮮爲人知的水碼頭,藏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

▲現在的人民橋

據陳偉芳老師所說,獅燈表演也曾是彭鎮傳統的民間民俗文化之一。相傳清代光緒年間,楊柳河經常氾濫爲患,官吏組織當地村民興修水利的同時,民間亦自發組織起了獅燈表演團,四處巡演,以求鎮邪消災,摒除水患之功。這其中,又以破陣(上演文武獅戲)、贊彩(講說四言八句)爲基本標誌,表演節目有攀爬高杆、騰躍舞臺、翻跳龍門、龍宮探寶、扼殺獅子等數十餘項,精彩紛呈,讓人驚歎。

雙流這個鮮爲人知的水碼頭,藏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

▲彭鎮老街

據說,那時候,彭鎮主產以麻爲主,銷往全國各地。由於解放前沒有公路,當時的袍哥組織就在楊柳河設起碼頭,並在河道兩邊分別修建了天一樓、地六樓,把守着楊柳河碼頭。順着楊柳河石梯下河,這裏便是曾經的船運碼頭,沿河的街道口的石牆上,留下了當年船伕們泊船拴纜繩的石孔,光滑痕跡歷歷在目。

雙流這個鮮爲人知的水碼頭,藏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

河道變

據史料記載:早年的牧馬山並不適合農耕,山之兩側雖然環繞錦江和楊柳河,但山上卻只能望水興嘆。沒有水,農事大難。清代,人們在山間開挖出一塊塊水塘,儲存夏季雨水以作灌溉水源。如此,山間勞作自然十分辛苦,但也形成了人們的強悍堅韌。傾力的耕耘結出豐碩的果實,到乾隆中期,牧馬山農事已遠近聞名,出產的玉米、地瓜、芋子、甘蔗、生薑、紅苕、白苕、落花生、二荊條海椒品質上乘,享譽川西壩子。豐富的物產最終要走出去交換,山腳日夜奔流的楊柳河正是便利的通道。

雙流這個鮮爲人知的水碼頭,藏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

在人們印象中,現在筆直的楊柳河已不太起眼。但其實,曾經的楊柳河其實彎曲如柳條。爲何會變成現在的模樣?那是因爲1971年在修建“人民橋”時,廢棄了過去楊柳河的彎道,以“溝端路直樹成行”爲口號,把楊柳河裁彎取直改成了現在的模樣。

雙流這個鮮爲人知的水碼頭,藏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

即便到了現在,順着楊柳河岸而下,一些被廢棄的古河道依然隨處可見,有些被村民“就地取材”改造成了魚塘,另一些則已乾涸。現在,歲月褪去往昔的鉛華,楊柳河大樹參天,兩岸樹林茂密的楊樹和榕樹相互輝映,與碼頭半邊街上一色吊腳樓、茶坊、店鋪混成氣象,構成不與都市爭繁華的平民逍遙生活,彷如與世隔絕,安寧祥和。

雙流這個鮮爲人知的水碼頭,藏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

雙流這個鮮爲人知的水碼頭,藏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

巷與閣

如今,在彭鎮關音閣,灰瓦白牆磚木結構的建築,像是30年前老照相館的經典黑白作品,定格着永恆的記憶和歲月…… 這是彭鎮一條臨河而建的街巷,由三部分組成,即“新街”、“觀音閣”和水碼頭緊密相連,形成一巷、一閣、一碼頭的獨特風景。

雙流這個鮮爲人知的水碼頭,藏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

它簡潔明快的建築立面、樸素淡雅的格調獨樹一幟,無論是其古樸的風貌,還是其所蘊涵的深厚文化都對想要通過古老街道一觸歷史的人們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雙流這個鮮爲人知的水碼頭,藏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

全木質結構的穿鬥式建築具有濃郁的川西民居風格,寬窄不一、雜亂有序、尺度空間設計合理,穿行其間,古樸的大街小巷如同迷宮,房檐屋角或藏於古榕樹下,時隱時現,讓人觸摸歷史滄桑中的斷垣殘壁,彷彿看到那時的“袍哥人家”雙手叉腰站在河碼頭,等候過往商人走下碼頭拜山送禮。

雙流這個鮮爲人知的水碼頭,藏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

▲防止火災連燒的風火牆

據87歲的朱婆婆介紹,彭鎮曾經的建築精華集中在楊柳河的“新街”和“觀音閣”一帶,“新街”街道上空長出屋檐封閉天庭,臨河半邊街,枕河而居的吊腳樓那叫一個有看頭。可惜,如今保留下來的,只有斷壁殘垣。

雙流這個鮮爲人知的水碼頭,藏着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

讓朱婆婆欣喜的是,今年以來,區規建局多次聘請專家到彭鎮實地勘察,對彭鎮老街進行規劃,研究楊柳河兩岸的升級改造。相信,不久的將來,彭鎮水碼頭的故事會被一一啓封。

你有什麼話想說呢

留言區告訴我們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