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古代中國,生活在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一隻強大遊牧民族,歷史上主要活躍在我國的戰國-秦-漢這幾個時期,大概在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1世紀,直到漢朝大將霍去病北擊匈奴,徹底摧毀匈奴大軍,並一路追趕至今天蒙古國的肯特山,至此,匈奴就消失在我國的歷史舞臺上,不在出現強盛和統一的政權。

早在五帝時代,黃帝就曾“北逐葷粥”。殷商時,武丁曾出擊鬼方,商軍經過三年才戰勝了鬼方。周人與戎狄關係更爲密切,太王亶父時期周人曾被戎狄驅趕到岐山(今寶雞東北),文王時攻伐畎夷,武王時將戎夷放逐到“涇、洛之北,以時入貢,名曰荒服”,一度征服了戎狄。但是周穆王在位之時,戎狄和周人開始交戰,穆王雖然攻打西戎勝利,獲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但周人與戎狄之間的盟友關係也徹底告終。

春秋初期,戎狄一度對中原諸國咄咄逼人,山戎曾越過燕國攻打齊國,齊釐公率軍在首都郊區纔將其擊退。四十四年之後,山戎又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率軍北伐山戎纔將其擊退。又過了二十餘年,戎狄居然兵臨東周首都洛邑(今河南洛陽),攻打周襄王,將襄王驅逐到鄭國。戎狄還擁立了襄王的異母弟弟王子帶爲天子,奪取了陸渾(今洛陽伊川),勢力範圍向東滲透到衛國。四年後,在晉文公出兵相助之下,戎狄才被趕走,王子帶被誅殺,襄王之子得以繼位。據《左傳》記載,自閔公到宣公(公元前七世紀中葉到公元前六世紀初)七十年間,戎狄曾兩次攻破成周,一度滅亡邢國、衛國、溫國,多次侵入晉國、齊國、魯國、鄭國。

這是中國史書第一次正式的記載這個民族,而此後的歷代史書,包括《漢書》,幾乎都照搬這一段記載。因此,在中國的官修正史裏,有關匈奴人的記載,一直沿用着司馬遷的記載,也就是說,他們和漢人本來是一支,只不過近千年的畜牧生活讓他們變得與漢人勢不兩立了。

匈奴人第一次進攻漢地,就是著名的“烽火戲諸侯”。他們的一支——犬戎,在漢人的帶領下長驅直入,殺掉了周幽王並且俘虜了褒姒,要不是秦襄公救了周王室一命,可能五胡亂華要提前一千年。

第二種觀點認爲,匈奴本身就是生活在,現今外蒙古及西伯利亞的遊牧名族,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定規模,後各部落間相互兼併,並逐步進攻和奪取中原河套地區,對中原文明產生了極大的威脅,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套,駐軍榆林,卻匈奴七百於裏,在秦朝末年,由冒頓單于統一了北方,開創了匈奴史上最輝煌的帝國。

漢朝建立以後不久,冒頓單于就給了劉邦一記悶棍,差點就包了他的餃子。因而幾十年後,漢武帝拼盡打光全部子彈,也要北擊匈奴,把匈奴人趕走。

所以,綜上所述,匈奴人到底是從哪裏來的?這要真正去追朔的話,可能要從黃帝開始查了。既然歷史文獻有記載,我認爲自然有它們存在的道理,只是有可能,他們所有的述說都存在一個關聯性還沒有打開而已。如果一旦打通了這個關聯性,一切都會真相大白!我真心希望考古學家們能再次發現具有價值性的資料來解開這個謎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