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盧浮宮博物館”官方微信

1475年3月6日:出生於意大利佛羅倫薩附近的卡普萊斯

1488年:進入佛羅倫薩著名畫家多梅尼克·基蘭達伊奧(Ghirlandaio)的工作室開始學習繪畫

1489年:進入佛羅倫薩統治者羅倫佐·美第奇開辦的“自由美術學校(美第奇學院)”

1501年:用四年時間完成《大衛》

1505年:開始繪製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創世紀》

1513年:歷盡磨難成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

1536年:61歲的米開朗基羅被召回羅馬西斯廷教堂,用近6年時間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最後的審判》

《米開朗基羅畫像細部》(Michelangelo Buonarroti )

約1544

伏爾泰拉 (Italian, Volterra 1509–1566 Rome)

藏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精湛入微的繪圖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又譯“米開朗琪羅”,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峯的代表,與拉斐爾和達芬奇並稱爲文藝復興後三傑。

倘若要深入全面的瞭解一個人的藝術作品,就必須追蹤溯源,瞭解其創作生涯的原點。儘管米開朗基羅本人習慣對外宣稱自己全靠天賦自學成才,但他卻是接受過正規的繪畫訓練。米開朗基羅1475年出生在佛羅倫薩的一個小貴族家庭,13歲那年以學徒的身份進入了多梅尼克·基蘭達伊奧(Ghirlandaio)的工作室。這位挑剔刁鑽的畫師也許教會了他如何爲雕塑等其他藝術形式繪畫設計草圖,這門技藝在當時頗爲罕見。

在1490年至1491年期間,他轉而投奔貝爾托爾多門下學習。貝爾托爾多是一位卓越的雕塑家,同時也爲羅倫佐·美第奇工作。美第奇家族當時四處收購古董一提高家族的社會地位,並聘請貝爾托爾多來管理這些藏品。決定米開朗基羅命運的時刻也因此而來臨,事實證明,雕塑纔是他傾注一生心血的藝術。雕塑帶領他進入古典藝術大門,讓他從中吸取養分並推陳出新,也成爲了米開朗基羅與美第奇家族之間的紐帶。

當時意大利文藝復興的中心理念是肯定人類的創造力量,米開朗基羅是公認的繪圖大師,他掌握精湛入微的繪圖工藝,前所未有地以概念思維綜合繪畫,雕塑,設計和建築,馳騁於廣闊的藝術思維空間中。他生時已被稱爲不世出的天才,同時代的人更稱頌他爲“神人”。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下收藏於盧浮宮博物館的大師級繪圖手稿吧!

《酒神側面頭像》(Tête de satyre, de profil)

盧浮宮博物館

Credit: Photo (C) Musée du Louvre, Dist. RMN-Grand Palais / Suzanne Nagy

《跪着的女裸體像》(Femme nue agenouillée, tenant une couronne et des clous)

盧浮宮博物館

Credit: Photo (C)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Thierry Le Mage

《西斯廷教堂亞當草圖》(Figure d'Adam à la Chapelle Sixtine)

盧浮宮博物館

Credit: Photo (C) RMN-Grand Palais / Jean-Gilles Berizzi

《男子背部習作:西斯廷教堂最後的審判》(Etude d'homme de dos, d'après le Jugement Dernier de la Chapelle Sixtine)

盧浮宮博物館

Credit: Photo (C) RMN-Grand Palais / Jacques L'Hoir / Jean Popovitch

米開朗基羅廊

說到盧浮宮博物館館藏的米開朗基羅作品,必須要提的便是米開朗基羅廊(Galerie Michel-Ange),它建造於19世紀,現在這裏陳列的是盧浮宮館藏中意大利雕塑藝術的精品,以米開朗基羅的《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尤爲著名,這間展廳也因爲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師而得名。

1505年,米開朗基羅被教皇請到羅馬工作。朱理二世揚言要把意大利著名藝術家都集中到羅馬來,美其名曰“保護”他們,實質上是想利用他們來爲他實現宏大的墓葬計劃,讓米開朗基羅來設計“世界最大的”陵墓,供教皇死後享用。可是這個喜怒無常的教皇在設計陵墓期間,一再更改,否定原先的計劃。米開朗基羅忍無可忍,只好毅然離開,逃回佛羅倫薩。教皇動用軍事武裝直搗中部意大利,使佛羅倫薩政府不得不強迫米開朗基羅回到教皇的身邊。忍辱負重的米開朗基羅從1508年起,第二次爲教皇設計陵墓計劃,不僅作了大量他所不願意作的壁畫,還完成了全部雕像的任務。陵墓工程巨大,雕像頗多。藝術家把多年的抑鬱、憤懣和屈辱,全部寄託在這座陵墓的各個雕像上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陵前雕塑,即是這兩尊作於1516年的奴隸像。

在中世界意大利,統治階級在墓前立奴隸像是象徵死者的權威。當時米開朗基羅爲了發泄他對統治者的抗議,把奴隸雕刻成渴望解放而不可得的兩個青年壯漢,他們具有力士般健美的體魄。《垂死的奴隸》雙目緊閉,並不像垂死,好像在微睡;胸前的繩索象徵着暴力與專政,但他沒有表現出極度的痛苦,也沒有爲了掙扎而顯出的痙攣,而是一種擺脫了苦難的昏迷。似乎沉重的勞動已使他疲憊不堪,他左手枕在仰起的腦後,右肘彎曲在胸前。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是否仍然想要再一次醒來與暴力以及死亡搏鬥。

《被縛的奴隸》的運動節奏就更加強烈了,他壯實的軀體呈螺旋型擰着,他力圖掙脫身上的繩索,這種動勢的轉折,體現了巨大的內在激情。似乎這個奴隸將要迸發出一股無比強大的反抗力,面部表情顯露出堅強不屈的意志。也有人稱這尊雕像爲“反抗的奴隸”,在這裏,人的尊嚴得到了高度的體現。由於種種原因,這兩尊奴隸雕像並沒有安放在教皇陵墓前,而是轉送給了別人,如今被收藏於盧浮宮博物館內。

《被縛的奴隸/反抗的奴隸》(Esclave rebelle)

盧浮宮博物館

Credit: Photo (C) Musée du Louvre, Dist. RMN-Grand Palais / Raphaël Chipault

《垂死的奴隸》(Esclave mourant)

盧浮宮博物館

Credit: Photo (C) Musée du Louvre, Dist. RMN-Grand Palais / Raphaël Chipault

《被縛的奴隸》與《垂死的奴隸》(Esclave rebelle - Esclave mourant)

盧浮宮博物館

Credit: Photo (C)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Raphaël Chipault

《盧浮宮:米開朗基羅廊》(Louvre : Galerie Michel-Ange)

盧浮宮博物館

Credit: Photo (C)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René-Gabriel Ojéda

1562年米開朗基羅受其門生,著名畫家,藝術史家喬治·瓦薩里之邀稱爲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的名譽院長。之後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築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於自己的工作室。

米開朗基羅作爲文藝復興的巨匠,以他超越時空的宏偉大作,在生前和後世都造成了無與倫比的影響。他與達芬奇一樣多才多藝,兼雕刻家,畫家,建築家和詩人於一身。他得天獨厚活到了89歲,超越了古稀之年,度過了70餘年的藝術生涯,經歷人生坎坷和世態炎涼,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帶有磅礴的氣勢和人類的悲壯感。

推薦閱讀

一段歷史 | 安格爾:創造女性之美

2018-1-14

一段歷史 | 席裏柯:重現美杜莎之筏

2018-1-26

一段歷史 | 吉羅代:站在古典與浪漫之間

2018-1-29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