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李楠

葛優在《天下無賊》留下一句名言:“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如果問,這幾年什麼人才最貴,大概是人工智能人才。

2018年版《中國人工智能ABC 人才發展報告》顯示,人工智能人才需求呈現倍數級增長;人工智能賦能趨勢明顯、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之間的轉換加快;人工智能人才發展分化,高端需求強勁;人工智能人才加速流動、人才爭奪戰進一步升級。

人工智能人才仍舊稀缺,而人工智能的重要性會進一步凸顯。在2019DeeCamp人工智能訓練營啓動儀式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提到,今後每個公司都要有AI,但首先要解決的一點,是提供足夠的人才。

DeeCamp正是着眼於AI人才而來,其目的,旨在提升高校AI人才在行業應用中的實踐案例經驗,同時推進產學研深度結合。從2017年發起,DeeCamp走過三年。最初招生36人,現在招生600人。這種急速擴張,也可看作是人工智能產業崛起的一個小小縮影。企業需要人才,而在校讀書的學生們也希望通過鍛鍊,晉升到更優秀的人工智能人才隊列中去。

近日,創新工場CTO、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與新浪科技等媒體展開對話,談及DeeCamp訓練營三年來的發展,他表示一路苦辣酸甜很多。入營同學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深入到科研加產業兩個領域的機會,讓他深感欣慰。

聚焦應用型AI人才

去年,教育部在DeeCamp開幕上宣佈要開設人工智能一級學科。今年四月,教育部印發通知,公佈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人工智能專業被列入新增審批本科專業名單,全國共有35所高校獲首批建設資格。

人工智能受到高等教育重視,不過對學生來說,能夠深入產業的機會並不多。今年的DeeCamp提出一個目標,“用AI來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王詠剛認爲,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是AI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AI能夠推動產業變革的根本原因。

倒回2017年,當時王詠剛離開谷歌,加入創新工場不久,他發現,“好多AI圈內的人都面臨着一件特糾結的事兒一方面,AI人才愈來愈貴,大公司和創業公司都爭相用天價‘搶人’;另一方面,AI商業化場景依然侷限在少數幾個領域,AI技術的大規模普及還有人們憧憬的產業革命仍處在萌芽階段。”

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判斷,其中的根本矛盾是AI人才結構失衡,特別是發論文的人和做產品或解決方案研發的人,比例嚴重倒掛。由此,王詠剛等人想到,創新工場可以做什麼,並概括出一個核心問題:“如何能從最好的學生中,培養更多擅長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AI生力軍?”

於是DeeCamp應運而生。王詠剛撰文表示,其中有四個期望,包括:

期望DeeCamp能成爲一個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能力,由學生主動參與和自我組織的開放型訓練營;期望能爲學生們提供最好的AI教學資源,包括學術資源和產業資源,讓學生真正學到從AI科研到AI商業化的完整邏輯;期望能爲學生提供真實的AI項目實踐機會,包括真實場景、真實數據和真實研發流程;期望DeeCamp足夠有趣,給參加訓練營的同學一個美好回憶,也能成爲各期營員們保持交流、互相學習的平臺。

這些期望不可謂不美好,但最初王詠剛心中忐忑,“非常沒底”。當時錄取只有36個同學。而對這36個同學,“當時我們不管是說給他們安排什麼樣的課程,還是讓他們做什麼樣的實踐項目,其實都是一個探索性的階段。”

然而事實證明,將學術資源與產業資源打通的機會很受學生歡迎,2018年DeeCamp 收到報名申請將近7000,最終錄取300人。2019年的DeeCamp,則是從萬份申請中選取600人。

DeeCamp方法論

DeeCamp招生規模迅速擴張,回溯起來,王詠剛認爲還是2017年第一屆的收穫最大。因爲在2017年,DeeCamp形成了一個怎麼樣在AI領域,特別是應用類型的AI人才裏面去培養學生的方法論。到之後的兩年,DeeCamp可以更多關注於怎樣把這種方法論進一步規模化,應用到學生的培養上。

即,怎麼樣把這方法論用到更多的課程設計、更好的呈體系結構的項目安排上,然後能夠同時在多地去培養更多的學生,“這個就有一點像2017年是從0到1的過程,後來2018年、2019年就是從1到10,或者到以後的更大規模這樣一個過程。”具體是怎樣的方法論?王詠剛也做了分享。

他首先提到,一定要想辦法去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王詠剛認爲,沒有自主性的填鴨式教學,最終學出來的學生肯定是不理想的。DeeCamp從入營前就向學生灌輸一個概念:“DeeCamp是你們自己的DeeCamp,是你們作爲主人DeeCamp”。

這一訓練營要讓學生明白,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去設計、自己去安排。比如團隊如何組織、團隊之中怎麼分工,在正式聽課外如何組織活動相互分享等等。王詠剛提到,今年DeeCamp開營才兩週時間,學生們已經組織了六七次技術分享會。這樣的活動,也增加了學生們的收穫。

第二條方法論,王詠剛提到了課程體系。“真的以前很少有一個就是相對比較持續三四周四五週這樣一個訓練營,能夠用我們這樣一個課程體系設計”。

DeeCamp會在開營第一週的時間內,密集地給學生做一個知識課程的梳理,其中大體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跟技術、科研的前沿發展相關。讓一些大咖老師幫助學生去梳理機器學習目前的進展怎樣、未來的發展可能怎樣;然後一部分是來自產業以及一線的研究員、工程師或者技術總監,告訴學生這些技術在產業界應用的場景有哪些,以及在某些場景中涉及的技術有哪些。

王詠剛稱,這一週密集轟炸下來,學生學起來特別累,但是他們特別開心。在學校中,學生可能一學期也學不到這麼多相對比較廣,而且在每一個點又有一定的深度知識梳理。而在知識梳理之後,這些學生馬上轉進爲期三週到四周的項目實踐,由導師帶領,去處理工業界真實的數據與真實的需求。

據介紹,參加DeeCamp訓練營的同學,絕大多數會覺得這是一個在學校期間很難找到的機會,可以補充課堂知識,拓展視野,深入到科研加產業兩個領域,與兩個領域“最好的老師”去做交流。在王詠剛的感受中,最欣慰的就是收到學生們的這種反饋。

關於解決實際問題這一目標,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DeeCamp在招生時便有相關考慮。王詠剛對新浪科技提到,雖然DeeCamp招生筆試題很多都是面向技術,但是也爲產品和用戶體驗方面的同學留了一小部分空間。之所以留這一小部分的空間,“很簡單的一個意思,就是讓未來的每一個學生組都像真實世界的工程小組或者產品研發小組一樣,有一個豐富的角色配置。”

三年來也有苦惱

談及對學生的印象,三年來有變與不變。

在王詠剛的感受中,不變的地方,比如學生們的學習意願、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一直非常強,對實踐的熱情非常高。變化的一點,是學生們對知識掌握的深度上,一年強於一年,越來越專業。今年DeeCamp中,有學生的表現讓他直贊:“非常了不起”。

在師資方面,今年DeeCamp引入人工智能專家、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周志華與之前加盟創新工場、兼任科研合夥人的張潼爲科學總顧問兼學術導師。讓王詠剛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周志華涉及非常前沿的研究的課程裏,有學生聽課時站起來直接就這一些具體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跟老師展開非常深度的對談。

“這樣要麼說明學生之前是做了很多的功課,要麼就說明這個學生有非常好的這一方面的積累。”王詠剛發現,每一年學生們的進步都非常明顯。可以說,隨着報名者的大規模增加,DeeCamp的招生門檻也有了自然的提高。不過伴隨DeeCamp的擴張,一些問題也暴露出來。最主要的一點,是資源的不足。王詠剛稱,這是“最最苦惱、最最麻煩的一點”。

雖然DeeCamp由創新工場牽頭,如華爲、滴滴等很多公司參與進來,但是真正面對幾百名學生的線下培訓,要管理好其日常學習生活,找到足夠的導師併爲導師講課提供足夠的技術與非技術的服務,並不容易。一系列需要考慮的問題,讓王詠剛覺得永遠面臨資源不足的情況。

今年的DeeCamp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四地同時舉辦,招生規模較去年翻倍,而展望未來,王詠剛坦言,在教學規模和教學質量之間會有一個比較謹慎的平衡點。具體到明年的招生規模,他表示至少會有今年同樣的規模,但是不是要增長很多,取決於合作企業的基本訴求,以及明年的整個就業環境等。

值得一提的是,DeeCamp中產業導師的加盟,偏重於公益,其回報主要在兩方面:一是企業藉機在DeeCamp這樣一個人才平臺上宣傳了自己。二是和學生互動後,有機會從中挑選合適的人才。

在對話中,王詠剛興致很高。他表示,創新工場把DeeCamp當成公益的事情來做,給尖端的學生們一個瞭解世界、認知產業環境的機會,“是再做多少都是不會後悔的一件事情”。

“我個人是非常願意去投入這一件事去做的,只要我們有精力去做這個事。”王詠剛如是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