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新聞發佈會專題系列鏈接:

《成都召開“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品安全問題”新聞發佈會》鏈接:

news.sina.com.cn/c/2019-03-17/doc-ihsxncvh3170192.shtml

《成都七中實驗學校校長已被解聘責令重組董事會》鏈接:

https://news.sina.com.cn/c/2019-03-17/doc-ihrfqzkc4541891.shtml?redirect_flag=1

《成都七中實驗學校粉條檢測不合格17樣品沒問題》鏈接:

https://news.sina.com.cn/c/2019-03-17/doc-ihsxncvh3177580.shtml

相關詳細報道:

微信公號“紅星新聞”報道《調查| 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品事件爆發的頭4天》鏈接:

調查 | 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品事件爆發的頭4天

網易轉載《調查| 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品事件爆發的頭4天》鏈接:

http://news.163.com/19/0317/10/EAFDIFE70001899N.html

正文:

一、“按鬧分配”思維和“羊羣行爲”鬧出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風波

與很多人想象的完全不同,轟動全國的重大輿情事件成都七中實驗學校“豬食”風波徹底反轉,有關調查組新聞發佈會和“紅星新聞”的報道把經過、時間點都講得很清楚了。

還有些人在質疑“時間不對”、“黃麴黴素”、“大規模學生患病”等問題,其實,把這篇報道和官方新聞發佈會報道認真讀一遍,就能明白這些“質疑”有無意義了,基本上在發佈會和報道都講清楚了。還是應該先讀了公開報道再去“質疑”。

怎麼會鬧出這樣的事情?從四川省政府部門處瞭解的,當地政府部門一開始都套進去了,以爲食堂真有問題,準備嚴查;結果請家長代表與政府座談時,才知道他們的真正訴求。他們說成都七中實驗學校是一所民辦學校,明年合同到期,不能用七中的名義了,交了高價學費的家長不滿,學校老師工資低也不滿,想腦出大事,以此要挾政府接管,成爲真七中,……

從這看來,這是有些家長“按鬧分配”思維,結果鬧過界了;這類民辦高價學校的家長因爲支付了高額學費,可能往往比一般平價學校學生家長更敏感,也更容易衝動。衝動是魔鬼;都關心愛護自己孩子,但還是應該有話好好說,在法律法規範圍內行事,不要用違法行爲去“維權”:

這件事情,家長闖庫房,已經是問題行爲了;

照片造假並傳播,恐怕已經夠刑事處理了;

堵路,性質變了,不是一般問題了;

據說還有人跑去找了美國領事館?那性質嚴重突破界線了;

……

有些家長已經爲此付出了沉重代價,足爲他人殷鑑。七中實驗學校的孩子們已經重新回去上學了,我們其他人沒必要對此挖苦譏笑,因爲這些孩子們沒有義務犧牲自己學業僅僅用來滿足“喫瓜羣衆”品頭評足的話語口舌之慾,正常的家長即使抱有“按鬧分配”思維,應該也不願意鬧得自己孩子連續多日無法正常上學。

二、順勢而爲管理金融市場非理性“羊羣行爲”特徵

所有各方滿盤皆輸的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風波已經告一段落,由此暴露出來的非理性“羊羣行爲”問題卻有着長久的啓示。在這場風波中,當事家長和學生們、衆多輿論受衆們表現出了濃烈的“羊羣行爲”特徵,如不少學生自述有腹痛等症狀並引得大批網民相信、傳播一事,衛生部門提供了明確、詳實的說明:

“針對313日成都七中實驗學校以自述腹痛等症狀就診的36名學生,市區兩級疾控中心開展了人羣流行病學調查、食品衛生學調查和實驗室檢驗。臨牀檢驗結果正常,肛拭病原學檢驗和留樣食品檢驗結果均爲陰性,結合就診學生的飲食史、臨牀表現等進行綜合分析,排除食源性疾病暴發。”

“截至31612時,成都七中實驗學校已有905人到華西第二醫院、省人民醫院、市婦兒中心醫院等6家醫院就診體檢,其中,就診76人,體檢829人。就診學生中,1人因急性闌尾炎住院手術治療,恢復良好;1人因慢性胃炎入院治療,情況良好;1人因急性胃腸炎留觀輸液治療後離院;1人自述腹痛要求住院檢查,目前一般情況好。其餘就診和體檢學生均無明顯異常。”

“成都七中實驗學校事件發生後,學生激素超標、咳血、腎衰竭等消息在網上大量傳播。從目前就診和體檢情況來看,我們未接到七中實驗學校學生在醫院檢查中出現上述情況的報告。檢查中也發現有一些青少年常見症狀,比如腸繫膜淋巴結腫大。”

……

當初做博士後研究《國際遊資與國際金融體系》(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時,我花了許多精力研究非理性“羊羣行爲”,看到此次風波中不少學生自述有腹痛等症狀並得到廣泛傳播時,我不太相信這些當事學生是蓄意撒謊,而是感到了熟悉的“羊羣行爲”氣味。

恐懼是人內心最深刻的感情,一旦出現危機或其它危險跡象(這種跡象可能是客觀的,也可能是當事人自認爲的)並認爲其他人也發現了這些跡象,新的危機或危險“跡象”就會不斷在羣體成員的腦海中製造出來並迅速擴散,使得羣體成員的恐懼感迅速加深,最終成爲羣體成員的共同“逃生”行爲。發達的現代傳媒業、特別是網絡社交媒體加快了這一進程。這種羣體性心理現象表現在各個國家和生活的各個領域。20015月發生在印度新德里的“人猴”事件就是出於恐懼的羣體性妄想症案例典型;[1]在中國,一度使民間惶惶不安的四川南充“屠殺”事件、天津“扎針”事件、九江連鎖投毒案件、2003年北京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間的搶購風潮、……直到這次的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風波,也讓我們一次又一次看到了這種出於恐懼的羣體性妄想症傳染力何其驚人。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多的網民和微信、微博等全世界最大的社交媒體,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成就,但無形之中也大大提升了上述出於恐懼的羣體性妄想症傳染力。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爲二的,我們對此要有充分的認識和思想準備。

這種非理性“羊羣行爲”,這種出於恐懼的羣體性妄想症衝擊力絕不僅僅侷限於社會治安等事務,而且充分體現在特別需要理性的金融市場,需要我們針對這一特徵,有的放矢,趨利避害。

經濟學和金融學理論通常假定市場參與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然而這一前提假設與事實多有出入。在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烏合之衆》和查理斯·麥基《非同尋常的大衆幻想與羣衆性癲狂》兩本開創性著作的啓迪之下,基於羣體心理現象的行爲金融學理論逐漸興起,爲我們分析金融市場現象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投資者在危機時撤離的速度超過繁榮時進入的速度,這種行爲特點具有深刻的心理根源,即上述恐懼是人內心最深刻的感情。正因爲如此,投資者的風險厭惡者特徵始終高於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特徵。

這兩年,整個世界經濟政治的不確定性都比較高,驚弓之鳥般的市場參與者羣體中格外容易爆發出於恐懼的羣體性妄想症,並光速傳染。去年中美貿易戰爆發當日,我就在《中國應當與特朗普打一場史詩級貿易戰》一文中格外提出了金融市場的重要性,也在去年目睹見證了中美各國股市形形色色的流言、市場參與者們的惶恐、以及市場的劇烈震盪。今年,中國股市已經強力反彈,問題是美股還能延續2009年以來已經持續近10年的牛市嗎?對此,我們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美國逃不脫週期性危機的約束,我們需要對外部金融危機跨國傳染的衝擊做好充分思想準備。

當然,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未來的外部金融危機給我們帶來的不盡都是衝擊,也會包括機會,這需要我們把握。須知,在一定程度上,正因爲投資者的風險厭惡者特徵始終高於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特徵,旨在互利的國際貨幣合作進展基本上從來就不如旨在避免危機的國際貨幣合作,國際貨幣合作通常要在中等烈度危機壓力下才能取得顯著突破。這樣,倘若美國經濟和美國股市今年下半年出事,那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機遇呢?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

2019.3.18,僅代表個人意見)

[1]此事件的詳細報道見《環球時報》2001622日第4版《精神病人造出‘人猴’事件》一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