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58天,100篇輿論監督報道,多領域、多層面、多角度直擊百姓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難點、堵點和痛點,尤其對營商環境和老百姓辦事難兩大領域的聚焦,爲推動青島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落實,督促各級各部門認真、乾淨、徹底地改進作風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具體的工作機制上,本報更是勇於創新,敢於突破,短時間內摸索出一套具有日報特色的輿論監督工作機制,建立了由總編輯把關,分管副總編輯負責的輿論監督工作領導機制,輿論監督部每週五部門例會研究分析監督線索,編輯部每週一例會專題研究報道題目,構建起以青島日報爲主、全報社聯動,以輿論監督部爲主、各全媒體中心配合的全員監督模式,保障輿論監督工作的順暢高效進行。

原標題:100篇輿論監督報道,改變了青島什麼?

來源:青島日報

記者 邱 正

7月,驕陽似火。

一場針對持續改善城市營商環境、政務環境和生活環境的輿論監督“攻堅戰”正在青島如火如荼地進行。

從2月22日起至今,100篇輿論監督報道利劍出鞘,直擊頑疾。

158天、100篇輿論監督報道、86篇反饋稿件、17篇回頭看報道,因本報輿論監督欄目《曝光臺》的報道而推動解決、整改的工作達86項,如此密集、有力的輿論監督攻勢前所未有;產生的影響力更是有目共睹,歷久彌新。本報輿論監督欄目《曝光臺》和《迴音壁》已然成爲市委市政府迅速打開各項工作突破口的“情報員”和“別動隊”。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指出,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醜惡現象,激濁揚清、鍼砭時弊。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着力,體現時度效要求。

硝煙正濃,戰事還酣。

回首100篇輿論監督報道,人們看到的是,持續改善的營商環境,持續提高的爲民辦事效率,持續改變的政府工作作風和持續擦亮的生活環境“窗口”。

這個黃海之濱的城市,因着風雲雷動的輿論監督“攻堅戰”,正在發生着前所未有的嬗變。

  先聲奪人,打響痛點“攻堅戰”

輿論環境也是發展環境。

站在2019年的起始點,如何讓青島發揮獨特優勢,強化責任擔當,爲全省、全國發展作出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貢獻,已經成爲這個黃海之濱的城市所要面對的重要歷史使命,也堅定地給出了這個城市黨報輿論工作的鮮明導向。

2月2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清憲在全市新聞媒體座談會上的講話,給未來聲勢浩大的輿論監督攻勢定了調:新聞媒體要按照省委“工作落實年”的部署,緊跟市委步伐,把好全市工作“脈搏”,建立健全輿論監督推動重點工作落實機制,發揮好“情報員”“別動隊”作用,以監督促進落實,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要求在青島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2月18日,本報成立輿論監督部,並通過報網全媒體平臺向社會徵集問題線索。2月22日,本報在重要位置推出《曝光臺》欄目,首篇報道聚焦百姓辦事難,《辦理往來港澳通行證簽註業務——同一個問題諮詢處和窗口工作人員給出了不同答覆》一文打響了這場輿論監督“攻堅戰”。

從營商環境到辦事難題,從行風建設到環境整治,從交通治理到拆除違法建築……158天,100篇輿論監督報道,多領域、多層面、多角度直擊百姓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難點、堵點和痛點,尤其對營商環境和老百姓辦事難兩大領域的聚焦,爲推動青島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落實,督促各級各部門認真、乾淨、徹底地改進作風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這一切的肇始,顯然離不開強有力的頂層設計和制度保障。可以說,從一開始,輿論監督工作就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支持指導。王清憲書記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對做好輿論監督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每一次都給本報的輿論監督指明瞭方向,鼓足了勇氣,加足了馬力。孟凡利市長多次在政府常務會議上要求各區市各部門要正確對待輿論監督,自覺接受輿論監督,主動配合輿論監督,切實改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3月7日,王清憲書記在平度市調研鄉村振興和新舊動能轉換時指出,要提升精氣神,轉變工作理念,堅決摒棄等靠要的思想,提高行政效率,強化輿論監督,優化營商環境。

3月27日,在深圳舉行的青島市“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推介會上,王清憲書記在談到改善青島營商環境時,提醒到會嘉賓,要關注青島主流媒體的輿論監督欄目。

4月9日,在青島市黨政考察團赴深圳考察學習交流會上,王清憲書記指出,要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改善政務環境、法治環境、人文環境、生活環境,廣泛開展輿論監督、羣衆監督,督促各級各部門認真、乾淨、徹底地改進作風。

6月10日,在市委意識形態和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王清憲書記強調,要強化輿論監督,推動輿論監督工作制度化,對於輿論監督反映的問題,相關單位要主動整改,彌補漏洞,改進工作,維護青島發展形象。

7月11日, 王清憲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集中學習時強調,要把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與社會監督、輿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持續強化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對履行責任的倒逼。各級領導幹部要以身作則,帶頭“擰螺絲”“釘釘子”,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監督在先,問責隨後。在此期間,市委意識形態和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專門出臺了《加強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工作的實施細則》,切實解決了監督回應不及時、回應層級不高、整改措施浮於表面等問題。全新的工作機制保障了輿論監督的效果,爲輿論監督報道提供了尚方寶劍。

調子定好了,機制健全了,需要的是執行的信心和勇氣。

爲全面落實市委對輿論監督工作的部署,青島日報社專門成立了輿論監督報道領導班子,主要領導靠前指揮,切實保障監督報道與主題報道、動態報道同時研究、同樣分量、同等重要。在具體的工作機制上,本報更是勇於創新,敢於突破,短時間內摸索出一套具有日報特色的輿論監督工作機制,建立了由總編輯把關,分管副總編輯負責的輿論監督工作領導機制,輿論監督部每週五部門例會研究分析監督線索,編輯部每週一例會專題研究報道題目,構建起以青島日報爲主、全報社聯動,以輿論監督部爲主、各全媒體中心配合的全員監督模式,保障輿論監督工作的順暢高效進行。

此外,本報還統籌調度優勢力量,要求新聞部拿出三分之一的精力,投入到輿論監督報道中,並逐步形成了輿論監督記者與行業記者之間的聯動機制,互通信息、協調發稿,保障輿論監督稿件的數量和質量。

從2月22日起,本報《曝光臺》已連續推出100篇輿論監督報道,振聾發聵,影響深遠。報道刊發後,市民反響強烈,區市、部門積極回應,迅速整改,爲配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面激活高質量發展的城市內生動力提供了有效助力。

監督“百日戰”,觸動“青島之變”

158天裏,100篇輿論監督報道從週一至週五持續推出,堪稱是不斷線的“百日戰”。那麼,如此聲勢觸動了哪些“青島之變”?

站在推進工作的立場上,青島日報把“準確監督、依法監督、建設性監督”作爲鮮明導向,將解決問題推向“快車道”。

在青島,辦事更容易了——這是許多百姓感受到的行政審批的變化。

百姓事,無小事。《曝光臺》開欄之際,正值青島全力深化“一次辦好”改革的時機。本報輿論監督部集中火力,直擊青島行政審批環節中存在的各類堵點和痛點,率先推出了一組各區市行政審批大廳的暗訪報道,《即墨區市民服務中心——硬件提標後,軟件有“短板”?中午能否增加一些便民服務》《城陽區行政服務中心:服務窗口忙閒非常不均 有的需排隊1個多小時》《市北區行政審批服務大廳:覈查函未收到被列“黑名單”?問原因被回“不關我們的事”》《西海岸新區政務服務大廳:樓上樓下跑三趟最後才說不能辦》等報道深入實際、一語中的,對審批大廳的審批效率、服務態度和審批環節存在的政策短板等進行了全方位直擊,打了一場打通行政審批堵點問題的“狙擊戰”。

之後,這一系列報道火力全開,推動各政務大廳和窗口單位不斷提高服務水平,改善服務態度,爲百姓辦事難掃清了道路。“現在到政府部門辦事,不但臉好看了,門好進了,關鍵是事也好辦了!”廣大市民紛紛點贊。

在青島,一些政策更具操作性了——這是及時修訂政策“漏洞”、加快政策落地後帶給不少市民的共同感受。

3月16日,本報刊發《一張小小社保卡反映出懶政、怠政、不作爲》一文,曝光了市民小王在爲妻子辦理社保卡轉移手續中,多次撥打青島市社保諮詢電話卻無人接聽,電話終於接通後又遭遇踢皮球的經歷。報道刊發後,市人社部門馬上整改,連夜趕到煙臺,協助小王現場辦理了手續,隨後,迅速在全系統展開了一場行風整治的風暴。

4月28日,本報刊發了《老年證咋比營業執照還難辦?》一文,報道了一位市民辦理老年證遇到的難題。市衛健委馬上責令部門進行整改,併發布服務指南,確認“只要代辦關係屬實即可辦理”,極大地簡化了辦理流程。

其間,《曝光臺》欄目還先後聚焦了“空置房物業費減收”“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互聯互通”“城市道路停車”“拆除違法建築”等百姓關注的熱點問題。相關部門迅速行動起來整改曝光問題,並且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改變行業規則、修訂政策“漏洞”。

青島的營商環境更好了,一個既清又親的政務服務環境正在悄然形成——這是不少企業界人士感受到的“青島之變”。

《曝光臺》先後推出的百篇報道中,有三分之一直擊企業在經營中遇到的實際困難,爲持續改善青島的營商環境鼓與呼。

4月2日,本報推出《這個五星級酒店項目被迫停滯四年多》一文,報道了一家民營企業因消防通道問題而無法正常開工的困境。文章見報後,市南區政府迅速行動,召集多個部門研究對策,打通了因產權問題而堵塞四年的消防通道,爲企業順利開工建設掃平了道路。

5月7日,《一根網線讓經營“卡了殼”》刊登,講述衆創空間一家企業在創業過程中遭遇的難題。李滄區迅速回應,承諾爲衆創空間初創企業提供免費網線及設備。

6月12日,《申領參展補貼:須有紙質“印章”?》發佈,市商務局馬上整改,表示迅速優化流程,爲參展企業提供便捷高效服務。

7月1日,本報推出《房屋漏雨滲水澆涼了創業心》,高新區立刻調研,推出三大舉措解決科技園區房屋質量問題。

這些報道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從一個個案折射出系統性的行風懈怠、監管漏洞、法規滯後等問題,爲青島營商環境的改善起到了積極的輿論引導作用。一位民營企業老闆感慨說:“有了青島日報的輿論監督,企業現在有了能‘說話’的地方。通過報紙的有效監督,多年的難題解決了,我們的氣也順了。良好營商環境的營造,強有力的輿論監督最重要!”

《曝光臺》開欄以來,本報還對環境、環保等問題高度關注,聚焦了鐵路沿線髒亂差、棧橋地下通道“煞風景”、石墨工業園區遭遇“生態尷尬”等問題。曝光存在的問題,擦亮了城市的窗口,提升了城市的環境品質,廣大市民也感覺到:“青島的城市環境更美了,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的窗口更加明亮了。”

曝光—回應—解決,政務環境越來越“陽光”

監督本身不是目的,推動發展纔是方向。

158天,100篇。改變着青島的風氣,帶給了青島新的氣象。

短短5個月時間,本報的《曝光臺》成爲一個行業標杆,標誌着青島主流媒體的新聞輿論監督工作走向常態化、規範化和制度化,監督力度和監督效果也進入了全新階段。

158天,100篇。在市委宣傳部的領導下,本報探索出了輿論監督與輿論引導有機結合的監督報道機制。從亂象發現到及時跟蹤,從探究調查到曝光真相,從原由細究到責任追尋,從問題解決直到引導反思和制度建議等,構建了相對成熟完善的輿論監督模式,體現了輿論監督時效度的高度統一,爲青島主流媒體的輿論監督工作“搞出影響、創出品牌、形成經驗”開闢了道路。

158天,100篇。青島日報輿論監督部門與被監督部門也逐漸形成了曝光-回應-整改的良性循環,在每一個領域發起的“狙擊戰”,都清晰地剖析了行業痼疾,深刻地改變着行業規則,更助推了該領域相關政策的出臺和長效機制的建立。

應該說,《曝光臺》報道刊發後,絕大部分區市、部門都能積極回應、迅速整改,相關區市和部門的一把手或主要負責人第一時間出面作出承諾,立刻整改,就涉及到的相關曝光問題進行了深刻剖析、舉一反三。

3月26日,《房屋專項維修資金,咋這麼“難”用?》刊發後,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當天回應,將全力攻克“使用難、表決難、信息化水平不足”難題,發揮房屋專項維修資金的作用。隨後,該局迅速整改,積極進行房屋專項維修資金管理系統建設的前期籌備工作,探尋一條房屋專項維修資金簡化使用的長效機制。

4月16日,針對百姓反映強烈的老樓加裝電梯問題,本報推出了《住戶們望眼欲穿,卻遭遇“百分之百業主同意”這一攔路虎——試點兩年多,青島老樓僅裝了三臺電梯!》一文,直指相關工作存在的堵點問題。報道刊登後,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迅速行動,隨後出臺了《青島市既有住宅加裝電梯辦理指南》,極大地推動了老樓加裝電梯試點工作的全面開展。

有人將新聞媒體對政府部門的輿論監督形容爲啄木鳥與樹的關係:“樹”(政府部門)只有接受“啄木鳥”(新聞媒體)善意的“敲打”,才能“蟲去病除”“枝繁葉茂”。

如何在政府部門與新聞媒體之間形成“曝光—回應—解決”的良性循環,從而實現“1+1>2”的效果,這是輿論監督工作需要解決的問題。

青島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辦公室將輿論監督暴露出來的需要進一步整改落實、建立長效機制的問題,列入重點巡迴指導工作,分配給全市15個巡迴指導組。各巡迴指導組通過深入調查研究,與被指導單位面對面探討,協調各有關方面共同協作的形式,推動問題整改走向深入。

市紀委市監委、政務服務熱線(12345)、黨委政府督查部門與新聞媒體溝通協調,全天候關注羣衆反映、媒體曝光、職能部門移交的問題線索,將信息統籌起來建立起統籌管控的“信息池”,根據情況分配給紀檢、媒體、督查室等,實現輿論監督、部門監督與紀檢監察監督的良性互動。

這種與市紀委市監委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合力攻堅的良性互動,做到了“快速處置”“精準處置”,而且是快跟進、快運轉、快查處,不等不拖不靠,做到件件有落實、事事有迴音。

158天,100篇。聲振乾坤,讚譽不斷。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清憲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對本報的輿論監督爲推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起到的積極作用給予肯定。

《曝光臺》欄目陸續收到市民和企業來電、來信,表達他們的肯定和期望。因本報監督報道而受益的水清溝的拆遷戶們送來了表揚信:“感謝島城第一媒體青島日報,《曝光臺》的報道對於水清溝回遷工程早日完工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千言萬語述說不完我們的感激之情!”青島江蘇商會和企業不久前也送來了錦旗,盛讚日報輿論監督是“政府的瞭望哨,企業的守護劍”。

158天,100篇。聲譽初顯,戰事更猛。

隨着《曝光臺》對各類難點、堵點、痛點問題的攻勢進入“白熱化”階段,青島日報輿論監督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得到了極大地提升。“在青島、沒煩惱”“哪些事情沒辦好,記者幫您曝一曝”等監督口號不但在政府幹部羣體中耳熟能詳,更成了許多市民的口頭禪。而且,在青島的政務圈子裏,每天早上看青島日報《曝光臺》又在關注什麼問題,已經成了習慣。

本報輿論監督熱線82933327與市政務服務熱線12345聯動的《市民來電來信》專欄,成爲最受讀者關注的“哨所”。

採訪中,一位職能部門負責人對此表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自己的問題儘快整改,別人的問題更要引以爲戒。

一位政府官員對此坦言:把工作都放在陽光下曬一曬,有利於健康“生長”;“照照鏡子”察得失、補錯誤,有利於改進工作方式。

改變,正在潛移默化中延續。

政府官員們對待輿論監督的態度在改變,從以前的“迴避問題”,到後來的“勉強面對”,再到現在的“歡迎監督”。

整個青島政府部門的工作氛圍在轉變,一個讓人如沐春風的政務環境正在悄然形成。

100篇輿論監督報道餘音未遠,金石猶堅。面向明天,青島日報更感到重任在肩,責無旁貸。

未來,青島日報將更好地聚焦百姓關心的各類熱點、難點和堵點問題,準確監督、依法監督和建設性監督;未來,青島日報將總結經驗,繼續深耕,保證每一篇監督報道“聲成金石,字夾風雷”;未來,青島日報將緊跟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監督促進落實,爲立體、綜合、全方位、內生地搞活一座城,加快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保駕護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