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80.3萬個社會組織,誰能爭取到政府合作?

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80.3萬個,一年時間,社會組織數量增加了10.1萬個,是歷年來增長數量最多的一年。2017年增速比上年增長14.3%,增速也創下了最近十餘年的新高。2017年社會組織數量和增長速度雙雙創下最近數年來的新高,可以說我國社會組織取得了新發展。

5月15日,《中國社會組織報告》(2018)藍皮書在京發佈,以上數據來自藍皮書得出的結論。這從一定程度上論證了“2016年是中國慈善史上的重要轉折點”的判斷。

2017年對於社會組織發展來說是有着特別意義的一年,社會組織在新時代明確了新定位。

同時,據藍皮書顯示,一方面社會組織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時我們的社會組織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從社會組織總量和萬人佔比來看,發展仍然很不充分;據大數據統計,社會組織發展在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又呈現鮮明的不平衡,我們社會組織領域同樣存在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東北地區社會組織無論是數量還是增速,在全國都處於墊底位置。城市間社會組織發展情況競爭加劇,社會組織發展的明星城市深圳已被擠出全國前五名,位居第七。

社會組織快速增長背後的矛盾凸顯

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以及相關配套法規密集出臺,並沒有立刻讓社會組織發展實現井噴。而是在2014年到2016年,社會組織增速持續走低的前提下,2016年社會組織增速和增長數量繼續走低,直到2017年才強勢反彈。如下圖所示。

據藍皮書分析,這樣的變化可能來自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的政策實施有一定的層層傳導和觀望時期,2016年這項政策得到更廣範圍和更大程度的實施與執行;

二是社會組織領域的“放管服”改革正在持久深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一定程度上改善和優化了社會組織的發展環境;

三是整個社會對社會組織的認可度、接受度和需求程度都在持續提升。

但是數據背後,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社會組織呈現鮮明的地區發展不平衡特徵。根據中國社會組織網大數據發佈的全國登記社會組織數據資料統計分析,截至2017年底,全國社會組織總量位居前10的省份中,江蘇一省的社會組織數量超過全國1/10。排名前10的省份佔全國份額接近2/3。

特別需要關注的是東北地區社會組織無論是數量還是增速,在全國都處於墊底位置。

社會組織發展既有鮮明的地區不平衡特徵,也有突出的城鄉不平衡特徵。各個區域之間存在發展不平衡,每個區域內城鄉之間發展也不平衡。各個區域的城市社會組織發展都遠遠超過本區域農村社會組織發展。

從全國社會組織數量位居前10的城市來看,城市間社會組織發展情況競爭加劇,社會組織發展的明星城市深圳已被擠出全國前五名,僅僅位居第七。

2017年對於社會組織發展來說是有着特別意義的一年

2017年,對於社會組織發展來說是有着特別意義的一年,社會組織在新時代明確了新定位。

《中國社會組織報告》執行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社會組織與公共治理中心執行主任蔡禮強教授指出:

首先從中央層面,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社會組織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社會組織被視爲全方位參與新時代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其次從法律層面,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將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這三大類型社會組織與事業單位一起納入非營利法人類別,這意味着社會的法律地位和治理主體身份得到了法制保障。

最後從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層面,十九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把社會組織作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一項內容,作爲“統籌黨政軍羣機構改革”的一部分。社會組織首次被納入國家最高層面的機構改革設計,並與羣團組織改革、事業單位改革列爲同一層級的單獨部分進行論述,充分體現了社會組織在國家治理體系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這樣的新定位意味着社會組織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和重要作用得到進一步彰顯和提升,而最高層面的新定位必將爲社會組織發展帶來新機遇。

政社合作成主流  北京協作者和政府代表分享經驗

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李濤

爲什麼要與政府合作?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北京協作者)李濤主任作爲成功運營了15年的社會組織代表,從實務工作的角度對“協作者”15年來的政社合作歷程進行分析和總結。

“你知道自己未來會在哪裏終老嗎?你知道自己的孩子未來會在哪裏工作生活嗎?”面對李濤向現場嘉賓拋出的問題,大部分人都若有所思的搖頭表達不確定性。“2003年,協作者成立時選擇回應城市化進程中的流動人口爲機構的定位,一是因爲我們發起人有農村生活經歷,有情感;另一方面我們看到人口流動將成爲未來中國最具挑戰性的問題,流動人口問題絕不只是農民工的問題,而是整個中國社會轉型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爲流動人口,因此協作者確立了‘團結協作助人自助’的服務理念,一方面要與政府、企業團結協作,共同回應城市化帶來的挑戰,另一方面則是發揮服務對象的能動性和參與性,並在服務流動人口的同時,總結、提煉本土專業經驗,進而推動公益行業發展,實現助人自助。”李濤說,一方面,社會組織的本質是促進合作,而非社會對抗,因此,推動與政府、企業的廣泛合作是社會組織的本質屬性決定的;另一方面合作並不是目的,而是爲了更有效地達成使命,履行社會責任,政府是最大的公共資源的掌握者,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者,你要想解決流動人口這麼大的問題,必須要合作,並在合作中倡導和影響政府完善服務體系,這是由社會組織致力於解決的社會問題的複雜性而決定的。

據瞭解,北京協作者爲我國成立最早的民辦社會工作機構之一,機構以“團結協作助人自助”爲核心理念,構建了“服務創新-研究倡導-專業支持”三位一體的戰略服務體系,在服務困難羣體的同時,推動本土社會工作專業服務與社會組織發展模式創新。北京協作者與各級政府合作,不僅開展各類服務民生項目,而且建立起市、區、街三級社會組織培育孵化平臺,支持其他社會組織發展。

“爲什麼要有我們?沒有我們這個世界有什麼不同?”李濤說,在決定成立協作者之前,發起人用了很長一個階段探討這個問題,確立機構的定位。“創建社會組織不是爲了創建而創建,而是爲了更有效地解決社會問題,你如果能夠想明白這一點,以社會責任爲己任,其實你就成功了一大半,知道未來應該成爲誰,應該怎麼去走,而不是爲了發展組織而發展,這是第一點,也是最關鍵、最基礎的一點。

“前不久有一個機構負責人跟我講,真的不想跟政府合作了,合作得沒有尊嚴,這是原話。我說也不是吧,跟基金會合作你有尊嚴嗎?也沒有尊嚴。”李濤接着說。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修養,因爲在合作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社會組織需要跟不同的人羣合作,不僅是政府,還包括企業,學界和媒體;而任何合作都會有分歧有挑戰,因此合作最考驗人的智慧和心胸,反之,不合作看似很有骨氣,其實很懦弱,逃避和放棄很容易。公益人的內心不能太脆弱,需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抗逆力,面對合作中的挑戰。接納是社會工作者的基本素養,真正的接納不是無條件同意,而是即使我們的觀點不同,我也不會因此而排斥你,而是繼續爲你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尋求共識。

當你明白了自己是誰,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修爲,接下來就是踏踏實實去做實事。“我覺得做任何事情,有這三點就足夠了。”李濤總結道。

北京市社會團體管理辦公室服務發展處副處長柯哲力

從政府層面講,北京市社會團體管理辦公室服務發展處柯哲力副處長,對與北京市協作者的合作予以高度肯定:“北京協作者自身修養做得特別好,很注意自身的形象,信守承諾,積極合作,並在合作中保持了自己的獨立自主和專業性,這是我們感到最欣慰的一點。”

柯哲力表示,2015年,北京市民政局有一個大膽的嘗試,將本來是事業單位的社會組織發展服務中心以招標的形式,委託第三方來運營,這不是簡單的社會服務項目,而是將包括年檢輔導、政策諮詢、培育扶持和資源配置等政府職能轉移給第三方,因爲理念相同,有專業能力,北京協作者成爲改革的受益者,成爲推動政府職能轉移的真正的合作伙伴。

同時,柯哲力指出,政社合作需要注意防止兩種傾向,第一個是防止把所有的工作都交給社會組織去做,把社會組織變成了政府的下屬單位,這是不對的。第二個傾向是防止對中心過度干預,影響他們的進度、效率、積極性和創新性。

在柯哲力的眼中,要做好政社合作,需要社會組織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得了解政府的需求。政府的政策是宏觀性的,在具體落地過程中經常存在最後一公里的問題,這個地方是需要社會組織來彌補的。

第二、一定要做擅長的事情。從購買服務角度來講,不希望社會組織是因爲有政府購買項目資金,你就挖空心思設計一個項目,而是希望你要做的項目,是你正在做的擅長做,而恰好又缺乏資金的服務。

第三、要做實事。有些社會組織爲了爭取項目,常常說的很好,到了真正實施的時候問題百出。“協作者說的少,做的多,說到一定做到,並且不斷地尋求創新性的解決辦法,這正是政府願意和協作者合作的原因。”

- END -

本文爲公益時報原創首發,歡迎轉載

轉載請後臺回覆“轉載”獲得授權,違者必究

作者 |  於俊如

責任編輯| 高文興微信編輯 | 吳麗萍

-點擊下面的關鍵字,直接閱讀文章-

逆向思維遊戲王林家庭醫生

互聯網募捐平臺年報陳越光社工行業數據

聯合國講壇李浩長江商學院基金會籌款(四)

公益時報

政策解讀/公益活動/熱點事件/社會創新

關注

想留言嗎?果斷在留言區發言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