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完烈火英雄,這部8月1號上映的影片迄今爲止,票房還算強勁,維持在5億多,其實覺得這樣的成績在國產片裏算是可以了。硬要說對此片做一個分類的話,我覺得只能看做是主旋律災難片,這種題材覺得交給林超賢,杜琪峯這樣的大導演纔會拍出韻味。陳國輝實在還是嫩了些,我覺得這部影片的中心在於八一建軍節,和兩年前的90年建軍大慶拍出的《建軍大業》一樣,一個是老一代革命先烈拿命換新中國,一個是現代消防軍人拿命保護百姓人身財產平安,所以主題上都算是“爲人民犧牲”,對宣傳中講的“又燃又淚”的看點,燃,的確很燃,整片中四分之三的鏡頭都是火海,至於“淚”,說的該是幾名消防員犧牲鏡頭吧,確實很感動,但是從電影觀影角度講,這兩點的表現導演做的很失敗,不知道是執導功力不足還是缺乏經驗,如此大的淚點卻未給觀衆帶出太多的淚水。嚴格來講,對於“燃”整部片子刻意表現的就是大規模的火災鏡頭,這一點在以往的比較成功的災難電影中觀衆早已司空見慣,所以覺得這部電影如果想在燃燒這一塊的特效上爭取觀衆緣實在有些失策,片中楊紫敘述火災發生後最大的惡性結果用了幾段實際的鏡頭來表現,使我想起了幾年前國產的另一部災難片緊急迫降裏險情分析飛機降落後各種危險情況,依然是這種用真實鏡頭表現的風格。不曉得這兩部電影是否是同一位導演,覺得這種表現橋段根本是在賣弄特效,是生怕電影特效不夠不能帶給觀衆震撼來生搬硬湊的多餘鏡頭。殊不知世界電影已經發展到今天,特效對於觀衆來說不再是電影的靈魂,也許看過“流浪地球”後覺得中國電影的特效以此爲里程碑,但是“流浪地球”得成功真的是靠特效嗎?未必吧,流浪地球的很多方面值得中國科幻電影去借鑑,不單單是特效效仿接近歐美,在電影的科學根據和人物性格塑造等等方面也在和歐美減小差距,而且故事主線併爲給人們生搬硬套的感覺,人物不多,但每個都個性鮮明,同樣有人面對災難,卻給人希望和振奮,在絕望的時候所有人都團結起來拯救自己的命運。反觀烈火英雄中,每個人物的性格並不鮮明,人物似乎主次不分,黃曉明的情節交代的過於生硬,並未表現他與家人之間那種生離死別的悲情,楊紫與歐豪的未婚夫婦關係也是一帶而過。捨己救人的消防兵也只交代出是個新兵,未做其他任何交代。也許說片子的時間有限,如果一一講述會壓縮掉關鍵情節的時間,所以舍次求主。但是反觀以往相對較爲成功的災難電影如《活火熔城》中繁忙父親與叛逆期女兒的父女情,《2012》中主人公與家人兒女間生死一處的情感,以及《世界末日》中布魯斯威利爲拯救世界犧牲和對女兒深深的愛和糾結。這些世界級別的成功大片不乏於例,成功的電影不是特效就能撐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主線纔是關鍵。而在《烈火英雄》這部片中是否應該圍繞“英雄”二字來展開情節呢?如果交代時間不夠,是否可以壓縮其他不必要的情節呢,比如分秒必爭的火場居然把消防員刷刷的站一排講了幾分鐘“廢話”,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閥門關閉後,“領導”下令集中全力撲救,咋滴折騰了半宿你們還沒投入全力撲救呢啊,那前邊整那些嗚嗚軒軒的費那勁是幹啥呢整部影片裏好幾次看到幾個四方大臉的臉色鐵青的站在那裏,動不動就說出一套官話,實在是叫人不自在,真的希望以後的國產電影裏這些讓人反感的橋段少出現吧,看完了雞皮疙瘩掉一地。消防員是一個危險性極高的職業,他們爲保護人民的安全的同時自身的安全卻受到極大的威脅,對於捨己爲人的方面來說,他們背後的家庭,兒女,父母,受到的傷害,——多表現一些這樣的方面,我覺得至少會讓影片更加豐滿,有內涵。

《烈火英雄》差強人意,只能算作一部主旋律的災難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