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的春熙路、寬窄巷子、西村藝術空間、東郊記憶等11個地標性點位又一次迎來了一場場精彩的“街頭藝術盛會”,不論是低吟淺唱的清新民謠,還是活力四射的流行金曲,或是令人捧腹的相聲段子,都吸引了大量觀衆駐足,引來陣陣掌聲和叫好聲。

此次表演既是成都街頭藝人表演“試點月”後的第一次演出,也是第二批招募的街頭藝人的第一次表演。據瞭解,小長假期間,69組藝人共計演出71場,表演時長達146小時,吸引觀衆約5萬人次,讓成都的市民和遊客在街角能夠邂逅藝術的美好。

街頭表演成爲城市的風景線

“和我在成都街頭走一走……”一首熟悉的《成都》從春熙路步行街入口處傳來,由三個人組成的即刻就診組合邊彈邊唱,吸引了近百名遊客觀賞。來自河南的範先生在小長假期間和另外三個朋友來成都旅遊,他對錶演讚不絕口:“成都的藝術範兒十足,連街頭表演的氛圍都這麼濃!”

據成都市音樂產業推進辦公室副主任李天昊介紹,成都街頭藝術表演自4月16日正式啓動街頭藝人社會招募以來,已有兩批共87組170名街頭藝人“持證上崗”,他們不僅有來自IT、醫療、教師、白領、個體經商者等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還有曾登上《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星光大道》等舞臺的知名音樂人。據瞭解,在5月的“試點月”中,第一批47組街頭藝人共計表演206場,累計演出時長389小時,吸引觀衆15萬人次,已經成爲成都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李天昊表示,成都市擁有良好的音樂文化藝術資源和基礎,聚集了大量音樂文化藝術人才。我們希望通過整合城市街道、交通、文化陣地等資源平臺,面向社會公開招募街頭藝人,廣泛開展以音樂類爲主的街頭演出,探尋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打造城市的獨特風景,提升城市的幸福指數,爲建設國際音樂之都助力。

街頭藝人迴歸傳統傳播文化

漫步在古香古色的寬窄巷子,沁人心脾的歌聲伴隨着微風在巷子裏飄揚。在寬窄巷子的小廣場中,一個人、一支話筒、一把吉他,讓幾十名駐足欣賞的觀衆在夜色中沉醉。很難想象如此動人的歌聲來自於一位在培訓機構教授西班牙語和英語的老師杜亞蘭,她在現場也演唱了幾首西語、法語和英語歌曲。

“儘管大家可能不太理解歌詞,但是我仍然在演唱中看到一位觀衆的眼底閃爍着淚花,這讓我非常觸動。音樂無國界,我希望能夠做一個音樂的傳播者,讓大家瞭解更多的音樂和文化。”杜亞蘭於2016年在西班牙學習生活,當時她也曾走上街頭演唱京劇和《青花瓷》等具有中國元素的歌曲,傳播中國文化。

成都市文化館副館長萬莉莉說:“相聲、音樂這些傳統藝術本身就是來源於生活,進而走上舞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藝人無拘無束的心態和在街頭與觀衆零距離的表演方式也是傳統民間街頭藝術的迴歸與傳承。文化是城市的陽光雨露。街頭藝術表演同樣也是對市民的一種文化滋養,讓市民養成在街頭欣賞和參與藝術的習慣,從而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搭建表演平臺推進良性發展

自今年“五一”小長假街頭藝人正式“持證上崗”以來,兩批街頭藝人已開展了近300場優質的街頭藝術表演,不僅吸引了現場20餘萬人次的觀衆駐足,街頭遇到藝術的美好體驗更得到了市民、遊客、街頭藝人和網友的廣泛好評。成都也通過規範化、品質化的街頭演出平臺,展示其開放的心態和藝術的溫度。

針對成都街頭藝術表演,成都市文化館還成立了專門的藝委會,組織各個藝術門類的專家對選手們的專業素養進行考覈並給予提升指點,持續爲藝人賦能。此外,在藝人管理方面,還通過文化天府APP開發街頭藝術表演的智能化管理模塊,可以讓街頭藝人通過專屬賬號在平臺上選擇演出點位和演出時間,從而實現自主排期,提高工作效能。同時,該模塊還將開設街頭藝人展示專區、街頭演出TOP榜、演出排表、街頭演出視頻、藝人直播等豐富的功能,搭建街頭藝人與粉絲和社會機構之間的溝通橋樑。

成都市文化館館長王健表示,下一步,街頭藝術表演將繼續按照“先行試點、逐步推廣”的工作思路推進,進一步建立成熟的各部門工作聯動機制,探索藝人積分制管理,擴大藝術門類,增加演出時段和演出點位,計劃今年內擴大到60個點位,爲持證藝人提供更多專業培訓指導,力爭創建獨具成都特色的、常態化、可持續的街頭藝術表演模式,用常態化的街頭藝術表演爲成都市民構建美好生活。

“我們將通過各種舉措爲街頭藝人持續搭建打造平臺,推進街頭藝術表演進入良性發展軌道,爲成都建設音樂之都培育更深厚、更廣闊的土壤。”王健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