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十五年前,北京大學中文系吳曉東教授的《從卡夫卡到昆德拉》一書成爲衆多西方文學愛好者的“心頭好”,書中從現代性角度對諸多西方文學大師及作品的別具慧心的解讀,令讀者越過文字的藩籬,得以深入體會經典。近期,北京大學出版社集中出版了吳曉東教授的三部文集《夢中的彩筆:中國現代文學漫讀》、《廢墟的憂傷:西方現代文學漫讀》和《1930年代的滬上文學風景》,再次提煉出20世紀中外作家審視生命自我、文學本體、社會歷史等具思想性和審美性的命題,同時也體現出一個專業讀者在學術研究和閱讀中留下的思考痕跡。

9月中旬,吳曉東教授在北京大學做了“從沈從文到卡夫卡”的講座,和年青一代分享了什麼是經典、經典的意義以及爲什麼要讀20世紀現代文學經典等論題,用經典銜接起了當下和哺育我們的傳統,示人以經典的塑造作用。在此摘編一部分講稿,以饗讀者。

關於什麼是經典,我很喜歡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給出的一個定義。博爾赫斯說經典是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長期以來決定閱讀的書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於不同的理由,懷着先期的熱情和神祕的忠誠閱讀的書。什麼是先期的熱情?就是說你還沒讀這部經典就有了一種躍躍欲試的熱情,如果一個民族的人民提到閱讀經典就開始激動,我覺得這個民族可能就有希望了。

博爾赫斯是從閱讀的角度來提供對經典的界定,他啓迪我們的是,所謂的經典不是那些圖書館裏蒙着厚厚的灰塵沒有什麼人看,或者看了也讓人望而生畏的大部頭,而是那些和我們讀者的種種需求息息相關的、鮮活的文學話語,也就是說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到困擾、危機,從而需要從文學前輩那裏尋求幫助甚至尋求解答的時候,經典就會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世世代代的人之所以對經典具有一種先期的熱情和神祕的忠誠,就因爲經典是我們這些後來者和那些偉大的先行者進行對話的最有效的途徑。

究竟哪些作品稱得上是文學經典呢?我覺得是那些最能反映人類歷史和社會生活的豐富圖景,反映人類生存的普遍境遇和重大的精神命題,最能反映人類的困擾和絕望或者說焦慮和夢想的創作,也是瞭解一個時代最應該閱讀的一些作品。比如正像瞭解中世紀就應該讀但丁,想了解文藝復興時代的英國就讀莎士比亞,想了解十九世紀的法國就讀雨果和巴爾扎克,而瞭解現代中國當然就必須要讀魯迅。

爲什麼要讀現代的文學經典?我們今天可以說依舊生存在20世紀的陽光和陰影之中,想了解什麼是現代,瞭解20世紀人類生存的境遇,就必須讀現代的經典。20世紀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複雜的世紀,它的複雜性甚至超越了以往所有世紀的總和,也正是20世紀的文學才真正在傳達20世紀的困境、20世紀人類經驗的圖景,是表達它的最形象的方式,或者說也是最自覺的方式。小說的複雜和世界的複雜是相一致的。所以我們也需要在新的角度、新的意義上來界定什麼是20世紀的現代文學經典。

我們理解的20世紀現代文學經典,有兩個最重要的尺度,一方面,它們是那些最能反映20世紀的人類生存困擾和絕望、焦慮、夢想的小說,是瞭解這個世紀最應該讀的小說。另一方面,也是那些在形式上最有創新性和實驗性、探索性的小說。

中國的現代文學經典也是如此,從藝術性的價值上看,中國現代文學留給我們大批難忘的好作家,也留給我們許多藝術性非常高的好作品。而在我看來,整個20世紀最好的作品可能都在前半葉就已經寫出來了,直到今天,我覺得仍然沒有人能超過老舍、曹禺,更不用說是超過沈從文和魯迅。即使就藝術感受力和文字表達功夫而言,也沒有超過張愛玲。《亞洲週刊》20世紀末曾經組織全球最有名的一些華人學者評選20世紀的百大小說經典,結果前九部都是20世紀上半葉的作品,第一毫無懸念是魯迅的《吶喊》,然後依次是沈從文的《邊城》、老舍的《駱駝祥子》、張愛玲的《傳奇》、錢鍾書的《圍城》、茅盾的《子夜》、蕭紅的《呼蘭河傳》、巴金的《家》、劉鶚的《老殘遊記》,最後一部是白先勇的《臺北人》,也是唯一一部1950年代之後的作品。

評選出來的這十部小說也可以說反映了現代文學藝術所能達到的高度,也有助於我們認識什麼是好的文學作品。也正是這些作品構成了20世紀中國人的文學經典,同時也構成了我們20世紀的文學傳統。傳統是什麼?關於傳統的理解一直有一個誤區,認爲傳統是過去的東西。其實傳統並不是死去的東西,傳統應該是活在現在,或者換句話說是我們活在傳統之中,生存在傳統的血脈裏面。譬如現代文學的傳統就滋養了我們今天的當代文學,20世紀的文學之所以走到今天,和魯迅那一代作家奠定的現代文學傳統的滋養密切相關。

魯迅、周作人、老舍、沈從文、錢鍾書、張愛玲,當然還有趙樹理、汪曾褀,這些作家提供的對人性、對世界的感悟,對於理解現代中國的、世界的歷史,理解現代社會究竟是怎樣的,我們怎樣成爲現代人,我們現代中國人是怎樣生存的,都有很大的作用。所以現代經典具有一種切身性,讀現代經典大家可以意識到現代還沒有走遠。

文學經典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承擔着怎樣不可替代的歷史使命,對整個人類的未來而言,其獨特價值和意義又是什麼?美國哲學家、思想家理查德·羅蒂曾經寫過一本書,名字叫《築就我們的國家》,在他看來,美國曆史上的經典是那些從各個層面影響了美國人的自我想象和認同的經典書籍。他甚至認爲,文學經典不僅關係到每個人關於現實的具體認知,也關係到整個人類的未來。這太重要了,因爲經典賦予的是一個人這一輩子爲什麼活着的意義的問題。對當今的青年學生而言,理查德·羅蒂關於文學經典的這個界定和闡釋,仍具有彌足珍視的現實意義。當一個國度有了大家一致普遍認同的經典,同時每一代人都傾情閱讀,就像博爾赫斯所謂的有着先期的熱情和神祕的忠誠,這樣的國度就會讓它的國民在手足無措的時候憑藉對經典的閱讀,在現實世界中或者在現世獲得心安,同時對未來獲得希望,進而獲得前行的勇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